水貂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2015-04-16张满其
张满其
(河北省饶阳县动物医院,河北饶阳053900)
某水貂养殖场出现了一种以高烧、神经症状、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水貂李氏杆菌病,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该水貂养殖场饲养水貂826 只,其中母貂654只、公貂172 只,采用生鲜料饲喂,养殖情况一直稳定。该养貂场从外地购入种貂150 只,进场后未采取任何防疫措施,直接与本场貂群饲养在同一饲养场,此次发病,先由购进种貂发病,随后传染给本场水貂发病,共发病58 只,死亡39 只,发病率为6%,致死率67%。发病水貂突然拒食,出现运动障碍,沉郁和兴奋交替进行,沉郁时常躲在小室内不出来,打开小室箱盖,病貂遇到外来陌生人刺激发出尖叫声;兴奋时表现共济失调、后躯摇摆和后肢不全麻痹,咀嚼肌、颈部及枕部肌肉震颤,呈痉挛性收缩,颈部弯曲,有时向前、向一侧伸展或仰头。部分病貂出现转圈运动,当采食饲料时出现颚、颈的痉挛性收缩,从口中流出黏稠的液体,常出现咳嗽、呼吸困难,伴有结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呕吐。在粪便中发现淡灰色黏液或血液。
2 病理变化
心外膜下有出血点,肝脏变性,稍肿大,呈土黄色或暗红色,被膜下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脾脏肿大,边缘呈锯齿状,暗红色、有出血点。胃内有气泡,胃壁出血,胃黏膜脱落,肠黏膜出血。肾脏有出血点。打开颅腔可见脑膜充血,有出血点,脑实质软化、水肿。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
无菌取病貂脑组织、心血、脾脏、肝脏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单个散在分布或排列成“V”字型的革兰氏阳性菌。
3.2 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貂脑组织、心血、脾脏分别接种于血液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 小时。血液琼脂培养基菌落呈淡蓝色、圆形、表面光滑、露滴状菌落,周围有溶血环;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乳白色细小菌落,挑取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单个散在分布或呈“V”字型或成丛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短小杆菌。再将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37℃恒温培养24 小时。普通肉汤培养基呈均匀混浊、管底有颗粒状沉淀、表面没有菌环和菌膜。
3.3 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细菌进行生化试验,结果该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鼠李糖、水杨苷,产酸不产气;靛基质和尿素酶试验阴性,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硫化氢,M.R 和V-P 试验阳性。
3.4 动物接种试验
将分离的普通肉汤培养物滴入幼兔的眼结膜囊内,1 天后幼兔发生结膜炎,眼结膜充血、潮红,有脓性分泌物。另取分离的普通肉汤培养物经腹腔注射小白鼠5 只,0.5 毫升/只,接种后48 小时全部死亡。剖检死亡小白鼠可见肝脏和脾脏有坏死、脑充血等病变,从病料中分离出相同细菌。
3.5 药敏试验
用常规药敏片方法测定,结果分离株对头孢噻呋钠、新霉素有高度敏感性,对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红霉素有中度敏感性,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不敏感。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水貂李氏杆菌病。
5 防治
5.1 加强饲养管理,立即将发病水貂和健康水貂隔离,对笼舍、地面、粪便等用聚维酮碘喷洒消毒,食槽、水盆等用具清洗消毒,对病死水貂进行焚烧深埋无害化处理。鸡架、鸭架和猪、兔、羊等的副产品要熟制后再喂。
5.2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最敏感药物新霉素全群拌料,对病貂采用头孢噻呋钠5 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日1 次,连用5 天,同时用电解多维饮水,用药3 天后控制了病情,7 天慢慢恢复正常。
6 小结
6.1 本次发病由于引进的种貂没有检疫,引进后没有隔离观察,再加上正值气温冷热不均,昼夜温差大,长途运输,饲料改变,环境应激诱发本病发生。
6.2 经过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用药敏试验选出的敏感药物进行全群投药,很快控制了病情。有条件一定要做药敏试验。
6.3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的同时,饲养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清洁,以免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