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型农业的层次划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5-04-16李强周培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3期
关键词:都市型都市指标体系

李强,周培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都市型农业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其实际地位也越显重要。2012年4月26—27日,农业部在上海市召开了全国首届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会,会议明确指出都市农业与优势农业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并列为中国农业的三大板块,并将都市农业定位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其国家战略地位凸显[1]。但由于学界在其基本内涵、地域范围和存在形式以及与一般农业(农区型农业)到底有何区别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缺乏共识[2-4],都市型农业的概念还很模糊,这严重阻碍了其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推进。本研究试图通过对都市型农业的实质、范围界定、层次划分和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的探讨,消除其认识上的模糊,为其理论的深化和实践的推进奠定基础。

1 都市型农业的范围与层次

1.1 农村-城市关系类型与都市型农业的实质

地域范围是人们界定都市型农业最主要的因素[5-6],但地域范围只是都市型农业的一个外在特征,仅从地域范围来界定都市型农业必然会因为城市范围本身的模糊导致都市型农业概念的模糊。都市型农业的本质在于是什么因素导致都市型农业显著区别于农区型农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显著扩大的城市规模和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促成了“一对多”和“一对一”两类农村-城市关系的形成。所谓的“一对多”农村-城市关系是指某一特定农村向不特定多个城市提供农产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自然资源和规模经济优势能够弥补并超越运输成本劣势。所谓的“一对一”农村-城市关系是指某一特定农村主要向特定的某一个城市提供农产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市规模所形成的需求足以使这个区域的农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由于农业具有在产品供给这一基础功能之上的生态和休闲等多元功能,地理上接近的“一对一”农村-城市关系使特定区域的农业和特定城市形成紧密的依赖关系,都市型农业就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都市型农业从本质上来讲是基于城市需求而在城市周围形成的与城市具有密切依赖关系的农业,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讲就是“服务城市需求、依托城市资源”。“一对多”农村-城市关系中的农业就是农区型农业,都市型农业和农区型农业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基于中心城市需求的产业结构的不同,并进一步因“服务城市需求、依托城市资源”而受到不同的环境、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约束,从而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和组织模式。

1.2 都市型农业范围界定

由于人们把都市型农业定位为城市及其周边或者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农业,从而其范围的界定就落到了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边界的界定上。城市或城市化地区的界定相对容易。但城市周围或半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就比较困难[7]。S.Murray[8],H.Losada等[9]界定了城市郊区,并基于单位面积(km2)上建筑物、公路的变化率以及露天空地的增长率刻画了城市、郊区和半城市化地区的特点。其他学者将半城市化地区的外边界理解成一种等时线。I.Lourenco-Lindell[10]把半城市化地区界定为居住在城市范围内的人们可以到达该城市任何地方并从事农业活动的地区。J.Briggs等[11]使用的最大距离则是指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到达他们在半城市化地区的农场的距离。其实,不论是依据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密度)还是根据时间距离(各种等时线)界定都市(型)农业的范围,主要目的是识别都市型农业,这些标准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很困难。国内学者为了方便都市型农业的界定,同时界定的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引导和规范发展,便采用了一个易于操作的界定标准,即根据行政区划来确定都市型农业的范围。这里也有2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将城市行政区划内所有农村都确定为都市型农业区域;二是将城市所管辖的市辖区农村归入都市型农业区域。

行政区划强调的是管理关系,都市型农业区域强调的是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农业的依附关系,两者不能简单地等同。为了都市型农业的科学有序发展,明确都市型农业区域实属必要,其划分应当在现有城市经济辐射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确定都市型农业区域范围可以依据三大标志:第一,该区域农业主要面向某一特定城市的需求;第二,该区域农业的社会性资源(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主要依赖某一特定城市;第三,该区域农业形成了或需要形成与该特定城市密切相关的并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包括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根据这三大标志,都市型农业区域范围主要还是在城市的市辖区范围内,并随着中心城区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中心城区规模不大,比如一些地级市,其范围会比市辖区农村范围小;如果中心城区足够大,其范围会比市辖区农村范围更大,比如上海的崇明县应纳入都市型农业区域。另外,依据这些标志,也不排除行政区域外的地区被纳入都市型农业区域范围,只要城市有足够大的辐射力。事实上,上海周边的行政上归属于浙江和江苏管辖的农村基本上也都受到了上海的强大辐射,这些区域也应纳入都市型农业区域。

1.3 都市型农业层次划分

层次的划分可以使都市型农业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都市型农业应该存在3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整个都市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农业体系。都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综合体,农业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市的农业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农业活动,加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体系,因其依附于都市,具有都市特征,称其为都市型农业体系。第二层次,作为都市农业体系中的一部分的区域农业。在都市型农业体系中,会因为管理关系、资源禀赋以及与城市距离等原因形成相对独立的呈现不同特征的区域农业。区域农业是农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农业体系的都市特征,其也必然带有都市特征,称之为都市型区域农业。第三层次,作为都市农业体系具体执行者的农业经营单元。农业最终表现为具体的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些活动因生产者利益的相对独立性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农业经营单元。作为都市型农业体系的微观单元,应该在诸多方面区别于农区型农业经营单元,为此称之为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该分为上述3个层次来理解。要进一步透彻地理解都市型农业,理解其与农区型农业的区别,并引导和规范其科学有序发展,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2 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的目的

第一,通过全面系统的指标分解,能够帮助人们透彻地理解都市型农业的科学内涵,理解都市型农业与农区型农业的区别;第二,通过都市型农业具体指标值的计算和综合评价,准确把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同时能对各地区的都市型农业或多个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进行科学比较,寻找问题,总结经验;第三,通过构建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为都市型农业的决策主体提供行动指南。

2.2 现有研究与不足

评价指标体系一直以来就是都市型农业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李崇新[12]设计了农村生态环境要素、农业装备要素、农业经营管理要素、农业科技应用要素、农村经济与结构要素、农民生活质量要素。韩士元[13]设计了人均GDP、科技贡献率、林木覆盖率等8项指标。李瑾等[14]设计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3类指标。张学忙[15]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22项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黄映辉等[16]设计了农业保障水平、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农业生态环境及资源利用水平和农业社会服务水平等4类指标。文化等[17]从综合生产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保障水平、区域和谐、发展能力建设水平等5个方面设计了21项指标。毕然等[18]设计了生态环境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水平和城乡和谐水平等5类指标。陈凯等[19]设计了农业投入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等4类指标。关海玲等[20]设计了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发展水平等3类指标。王辉等[21]设计了农业经济能力、农业生态功能、农业社会功能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等4类指标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不足:第一,未能凸显都市型农业的特征。现有的指标体系基本沿用一般农业的评价模式,只是比较突出生态和现代化程度。实际上都市型农业并不仅仅比农区型农业的现代化程度高,更重要地是它与都市的经济社会生态高度融合,如果不突出与城市的关系,很难准确地评价都市型农业。第二,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不够严谨和系统。全面性和系统性是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指标之间的分工和关联实现。现有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之间存在功能缺失和重叠以及关联度不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指标选择失当。评价中选择了部分与都市型农业关系不大的指标。都市型农业的评价必须采用与都市型农业直接相关的指标:要么影响都市型农业、要么是农业活动本身、要么是农业活动的结果。现有指标中很多是关于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指标,但由于受到都市经济的强烈影响,都市农业区域的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并不主要是农业的贡献,将这些指标用来衡量都市型农业的发展评价指标颇为不当。

2.3 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

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要求指标体系遵循适当的逻辑结构,即指标之间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工,争取做到全面;另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脉络构建,争取做到系统。都市型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要尊重农业本身内在规律,二要凸现都市型的特征,即如何依托都市资源及如何服务都市需求。

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并通过其技术和产出来显示其发展水平,同时凭借其与其他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社会价值。这涉及到农业的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分别从3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农业的全貌;发展条件是外部对农业的制约,发展水平是农业本身,社会贡献是农业对外部的影响,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决定和因果关系;都市型农业主要是通过这三方面凸显其与农区型农业的区别,城市活动的影响使都市型农业的资源和环境与农区型农业存在显著区别,因处在或被纳入城市系统中,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的侧重点也存在显著区别。因此,在指标体系的第一层次,设置了发展条件、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3个部分。

2.4 指标相互关系的类型与指标选择

在确立了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后,还存在具体指标的选择问题。为了反映或说明某一方面的状况,可能存在多个指标可选择。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充分性、权重易于确定和可获得性,为此一般遵循2个原则:一是在可获得的前提下多多益善,指标越多,反映得越充分;二是按照指标类型合理选择,以便于确定指标权重。

在反映一个问题的多个指标之间主要存在3类关系。第一,替代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同一个问题的多个指标,相互之间可替代,如果某些指标不容易获得时,可用另一些代替;如果都可以获得时,全部选择,并赋以相同的权重,可消除数据统计误差。如在考察水体质量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两者加起来与水体污染指数可替代。第二,补充关系。反映一个问题多个领域的不同指标,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多一个指标,就越接近全面。这种情况,指标要尽可能多。比如在考察农业的产出水平时,土地生产率、资本报酬率、劳动力生产率分别反映3种生产要素的产出水平,相互不能替代,如果少一部分,就不完整。当然,大多数时候不可能做到绝对全面,但要尽可能全面。第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种特殊替代关系。“因”能够说明“果”,“果”能够反映“因”,因而相互之间可以替代。如果只能找到“因”或者“果”,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因”“果”都能找到,可能消除各自的误差。在考察水体质量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两者加起来与水体污染指数之间就是“因”与“果”的关系。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分别探讨3个层面都市型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宏观层评价指标体系是基础,另外2个层次在宏观层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3 宏观层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宏观层都市型农业是城市综合体中全部农业所构成的农业体系,也可称之为都市型农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3个方面全面反映都市型农业体系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同时又充分凸显其与农区型农业的区别。

3.1 发展条件

农业的发展条件尽管并不代表农业本身,但对农业发展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条件主要通过社会、经济、资源、环境4个方面区别于农区型农业。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主要从需求(包括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角度影响农业发展,考虑到都市型农业的特征,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解为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突出社会发展阶段(城市化程度)和社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条件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收入结构、分配结构)。这些都是能够充分反映城乡融合地区经济社会状况的主要特征。其次,资源环境将主要从供给(包括供给总量和供给质量)角度制约农业发展。都市农业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资源的稀缺,环境特征主要表现为受到工业和城市生产生活的污染。这些都显著区别于农区型农业。

3.2 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代表农业本身,是农业生产力的表现。因都市需求和发展条件的区别,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与农区型农业要求相同但程度不同,主要包括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不论是都市型农业还是农区型农业都需要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2个方面进行考查。第二,与农区型农业要求不同,主要包括环境水平。由于都市农业环境本身的脆弱和恶化,环境控制能力是都市型农业考核的一项基本能力,而对于农区型农业要求却宽松得多。

3.3 社会贡献

发展水平是从农业本身角度进行评价,而社会贡献是在农业外的立场上考察其社会价值,两者并不具有完全的一致性。都市型农业的贡献主要从农业对所依附城市的贡献和对其他区域农业的贡献,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因为其有城市资本和技术资源而对其他地区的农业有带动作用。对所依附的城市的贡献主要包括生产、生态和生活方面的贡献,这是由都市型农业基本功能决定的。对其他地区农业的带动主要包括产业化带动和技术带动,同时三农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因此,农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贡献也需要纳入考核体系。但由于城市化水平高,三农之间的关联关系与农区的情况有显著区别:都市型农业区域农民的收入并不主要来自农业,农村发展也不主要依赖农业。因此,其评价指标也完全不同。

根据上述分析,设计了都市型农业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都市型农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system

4 区域层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层都市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体系的区域级组成部分,可能是城市市辖区或县级的农业,也可能是更小层级区域的农业。对该层次都市型农业的评价服从于整体体系评价。在逻辑结构上,与都市型农业体系的评价相同,但在数据采集范围和某些特殊指标的设计上会有别于整体体系的评价,主要有2个方面的区别(表2)。第一,发展条件中的社会条件,无需某些反映整体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结构的指标,只需直接影响本区域农业的指标。这些指标不再是从需求角度影响农业,而是从供给角度影响农业。其他诸如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都基本上是从供给角度影响农业,这符合都市区域农业的供给功能定位。第二,社会贡献中的生产保障贡献指标,因在都市型农业体系评价中使用的总产出占总消费的比例,这不能直接套用到区域农业评价中去。调整办法是采用产出份额和资源占用份额的比例关系,以反映贡献和资源占有是否相当。

表2 都市型区域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殊部分Tab.2 Special par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regional agriculture

5 微观层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微观层都市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体系中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生产单元,具体执行都市型农业的功能,因此,也称之为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评价指标体系(表3)的设计主要依据企业评价、农业评价和都市特征评价3个方面的要求:(1)逻辑结构遵从农业评价方法;(2)指标类型主要参考企业评价方法;(3)具体指标选择考虑都市特征。说明:休闲服务系数=年接待人次/占地面积;外部废弃物利用率是指关键生产环节投入物利用外部废弃物的比例。

表3 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评价指标体系Tab.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unit

6 结论

都市型农业不仅因其在城市食物供给、生态维护和休闲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而成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依托城市丰富的资本和技术资源而在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先行者和领导者的角色。由于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的模糊和争论,其相关研究未能有效深入。本研究将都市型农业划分为都市型农业体系、都市型区域农业和都市型农业经营单元3个层次,并根据“都市型”的内在要求,界定了都市型农业的地域范围,这将有助于对都市型农业更为明确的认识。作为把握都市型农业发展现状和引导其未来发展重要工具的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在传统研究中更多地是套用一般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未能充分反映都市型的特色。本研究不仅基于都市型农业3个层次的区别而分别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从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具体的指标选择上努力凸显都市型农业的“依托都市资源、服务都市需求”特征。

[1]韩长赋.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城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2-04-28(01).

[2]方志权,吴方卫,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3]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型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技术经济,2009,28(7):77-81.

[4]刘长运,李尊明.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产业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113-117.

[5]史亚军,邓蓉,黄映辉.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0-31.

[6]Mougeot L J A.Urban Agriculture:Concept and Definition[J].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2000,1(1):5-7.

[7]巴克.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22.

[8]Murray S.Urban and Peri-urban Forestry in Quito,Ecuador:A Case Study[M].Rome: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1997.

[9]Losada H,Martinez H,Vieyra J,et al.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Zone of Mexico:Changes over Time in Urban,Suburban and Peri-urban Areas[J].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1998,10(2):37-54.

[10]Lourenco-Lindell I.Food for the Poor,Food for the City:The Rol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Bissau[J].Geographical Journal of Zimbabwe,1997(28):39-48.

[11]Briggs J,Mwamfup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eriurban Zone in Africa:Evidence from Dares Salaam,Tanzania[J].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1999,115(4):269-282.

[12]李崇新.上海都市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上海统计,2000(11):8-14.

[13]韩士元.都市农业的内涵特征和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2002(2):85-87.

[14]李瑾,李树德.天津都市型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5):57-60.

[15]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72-77.

[16]黄映辉,史亚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3):61-65.

[17]文化,姜翠红,王爱玲,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控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155-158.

[18]毕然,魏津瑜,陈锐.ANP方法在都市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2008(6):30-34.

[19]陈凯,史红亮,续华梅.都市农业现代化评价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6-9.

[20]关海玲,陈建成,李卫芳.我国都市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4):42-46.

[21]王辉,刘茂松.都市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体制改革,2011(3):81-84.

猜你喜欢

都市型都市指标体系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净在微珠一下夏季爽滑体验
穿越水上都市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