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2015-04-16齐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实践模式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齐力

〔关键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全面发展及校园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学生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高职特色。

一、学生需求为主线,把握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需求是个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是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以生为本,深入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职校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其在校需求的主线。一项关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研究表明:职业院校学生的择业需求最大,学习需求居第二位,个人需求最低。因此,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解答学生的职业困惑。

二、入学入厂两跟进,探索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工学结合是职校教育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岗位实习,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企业员工,从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走向单调枯燥的企业生活,在此阶段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困扰,甚至是强烈的心理冲突。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调适,就有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严重困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影响职校教育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需要紧抓入学入厂两个关键期,做好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和延伸。

(一)入学后跟进

职业院校学生,特别是新生,虽然对所学专业、对职校教育的具体情况知之不多,但深知自己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在一入学就开始关注所学专业与将来职业、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有研究显示,在入学初职业需求最高。因此,在新生入学后及时跟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相关辅导活动尤为重要。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具备高职特色,入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任务是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学非所爱(即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心理冲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用积极心态面对问题。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专业概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将解决心理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2.朋辈心理辅导

朋辈心理辅导是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朋辈心理辅导(简称“朋辈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同时,朋辈心理辅导是隐性咨询,是新生更容易接受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朋辈的传、帮、带,可以让新生更快适应高职生活。通过“与师兄师姐面对面”“我与顶岗实习”等系列朋辈辅导活动,使新生深入了解职校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实习实践做准备。

3.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建设企业文化长廊、举办专业社团、“与企业家同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品牌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职业院校校园,在校园中渗透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窗口,使学生能够尽早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顶岗实习活动中。

(二)入厂后跟进

入学后的系列工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做了一定的心理铺垫,使学生能够客观并相对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实习中。然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贴近企业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定期下企业了解实习生的心理动态、现场解决学生心理冲突、给予学生及时疏导等方式及时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企业中面临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1.加强制度建设

工学结合是职校教育的特色,是职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加强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日常工作,同样需要制度做保障。适合工学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可以保障顶岗实习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包括工学结合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的意见、企业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等。

2.加强工作探索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顶岗实习分散在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城市、不同省份,每个学生面对的企业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充分发挥学校专、兼职队伍的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企业兼职辅导员的积极性,通过专兼一体化的工作队伍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

第一,企业兼职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实习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环境。要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心理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减少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心理冲突,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归属感,同时,企业兼职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疑难个案要及时转介至学校。

第二,派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定期下企业,现场解决学生心理冲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企业中遇到的困难。要将具体个案进行归纳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加强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探索。

三、逐层深入四落实,做好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一)落实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课程建设是职校院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阵地。2011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普通高校心理课程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做了要求。但职校教育与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差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上也需要探索职校特色。

1.抓好核心课程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该必修课使心理健康知识走过每个学生。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应该充分把握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渗透职业人必备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在教学形式上应该把握职校学生善于动手而弱于理论这一主要的心理特点,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拓展选修课程

开设选修课可以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开设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人际交往等选修课,服务于职校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激发其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二)落实宣传,营造积极心理文化

宣传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职业院校既要不断丰富宣传载体,也要重视宣传内容的方向性。

1.丰富宣传载体

心理健康周(月)及学生朋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朋辈的言传身教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院报、心理健康教育专刊、网络、橱窗等宣传平台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把握宣传方向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对心理学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异常人格甚至是心理疾病。然而,心理学又是一门暗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的兴趣点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职校学生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程,很难有时间全面了解心理学。因此,为避免高职学生对心理学一知半解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避免类似于医学院学生的“大二综合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在宣传方向上应重视学生兴趣的积极引导。

(三)落实咨询,关注学生个体及小群体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整体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点面结合,做到既关注个体需要,又兼顾小群体需求。

1.个体咨询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共性,但也存在个性化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兴趣、个性特征等各不相同,即便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不同选择。另外,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顶岗实习学生不在校园,且部分学生分布分散,这就需要通过面对面、电话、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四)落实培训,提升心育队伍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全员参与,又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实际的办法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培训。

1.专职教师培训

专职教师的培训以“送出去”的培训形式为主。专职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学习同类院校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加强专业学习和业务交流,提升咨询水平和工作水平。

2.兼职队伍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及企业辅导员在内的全员参与。首先,要加强工作指导。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有专职的心理教师负责指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职业院校可以由专职心理教师或专职心理教师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包括医院、学校在内的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全员专业培训。

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高职特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增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材。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江门,52909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

猜你喜欢

实践模式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