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感悟
2015-04-16都忠黎
都忠黎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感悟
都忠黎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
2008年9月新学期伊始,江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看,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来,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从谈谈自己在实施高一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点认识和感悟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
教学的本质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因此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倾听学生自己的观念,而同时教师的观念又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如在讲授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时,在某个班级上课时,我很自然地想到先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规程进行实验,可谓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结果却发现课堂中师生交流严重受阻,课堂气氛沉闷死寂,就连几个平时喜欢化学课的学生也极少投入课堂讨论,只是机械地记录我提供的笔记。也许通过课堂的讲授,原来计划的教学目标是基本达到了,但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自主学习的态度却丧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局面呢?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发现了一个严重的不足:没能考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落实。确实,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如果不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的情感置于教学设计之外,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将成为知识的奴仆,只能“趴在地上”被动的接受,课堂将变成一言堂,教师也将沦为传话筒。因此接下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阅读实验规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听同年级另一位教师上的课,讲的是NO的性质,教师提出问题:NO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为什么?学生大部分都能回答用“排水法”,因为NO不溶于水。接着教师补充了另外两个原因: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变成NO2;NO的密度与空气的太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这本来可以由学生回答出来的。教师习惯于直接“给予”知识,有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这就是“引导”的价值。而本人在上这节课时,在其中一个班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也给出同样的回答,我提示学生能不能从NO与氧气反应和NO与空气的密度等方面去考虑。学生也能很快根据提示回答出教师所期望的答案。课后本人反思这种方式仍然不能很好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确实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分析,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有提示当然最好),答完也就完了。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打开书去查NO的物理性质,收集方法与什么有关系,从而得出NO应该用什么方法收集,会不会更好?因此本人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吸取了教训,让学生主动去查NO的性质,收集方法与什么有关系,从而得出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学生在此过程中亲历了探究的过程,发现了问题,创造了知识。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自此以后,我明确了通过“给予”永远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引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去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教师是否能很快转变,学生的需要是否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想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
例如在进行Fe(OH)2的制取实验时,我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药品外,还每组学生实验桌上多放了一支长滴管和一瓶花生油。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发现多数学生是按照基本的操作规程进行:将NaOH溶液滴加在盛有FeCl2溶液的试管里。由于氧气氧化的作用 (课本上有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这些学生得到的都是灰绿色的沉淀,这与课本上所讲的Fe(OH)2是灰白色沉淀不同。我同时注意到,有一组学生在得到灰绿色的沉淀后,第二次实验的时候试用了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并将长滴管伸入到FeCl2溶液中将NaOH溶液挤出,得到了灰白色的沉淀,但很快又变成灰绿色沉淀,接着他们又观察了实验仪器药品,他们利用了花生油,第三次的实验效果比较好,他们周围的同学也纷纷仿效。在实验告一段落后,我提问了他们,他们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我除了鼓励他们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实际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的,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必备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料。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什么都懂的传到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将教师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