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探讨
2015-04-16张小炼
张小炼
贵州省修文县小箐中学
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探讨
张小炼
贵州省修文县小箐中学
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作文教学是最大的难关,时至今日,教师仍然没有找到很好的突破口。教育工作者一直桎梏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应试作文指导成为教育者唯一的手段和最终的目标。本文针对农村学生作文难的这种情况,从阅读与写作并重、在语文中贯穿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积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角度探讨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探讨;教育观念;模仿;创新
我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十多年了,就作文教学,曾经和同行探讨、虚心向知名教师求教,得到同样的结论:农村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在低谷徘徊,至今没有突破,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无法摆脱自我封闭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精批细改,或大笔一挥“阅”;学生草草一翻,或干脆看都不看,往书包里一塞。这样的教学模式僵化呆板,而且训练少、质量差、提高慢。假如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还有一点指导作用,也无非是当堂的审题指导,或教授所谓的框架结构。而这种指导说穿了也就是教师的应试作文指导。其实,当堂指导与写作远不能涵盖写作教学的整体,更何况这种被肢解了的目的性“当堂指导”。另外,作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家知道,中学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状态。尤其在农村,小学时学生作文基础差,中学阶段又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空间,“文难作,作文难”成为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写作通病,我也经常遇到作文课上学生抓耳挠腮、苦思不得的场景。针对此种情况,我就“农村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进行“尝试性”教学,成绩显著,现就其经验与同行探讨。
一、把语文教育教学观念从“重阅读教学”转变到“写作与阅读并重的教学”上来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伟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我们的《新课标》也给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每一篇课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最好的结合。因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为此,我们的教育观念应该从“阅读教学’转变到“写作与阅读并重的教学”上来。在对语文的语言性和文学性进行赏析的同时,把课文作为范文,把课文的思想、精神作为作文的蕴底,这样,学生在积累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且能够汲取作家积极健康的思想原料。以往,我们的教学常规总是:导入课文——分析课文——总结归纳——作业 (作业不包括作文,作文一般单独安排课时)。完整的课时安排,长期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过于沉醉在对文人文学的欣赏积累上而忽略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
二、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前面我们讲过,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书面语言能力和口头语言能力)和一种态度(生活态度)。其中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怎样“做人”,而中学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承担着这个沉重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作文中折射出来的生活态度,思想意识。
初中生是从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既不同于小学,又区别于高中。他们活泼、好学但基础很薄弱,有了独立的追求和感受,个性日益突出,有认识、有看法但往往不足或偏颇。这些东西表现在写作中,主要是不会立题、不会选材、不会谋篇,不会表达。而几十年来我们墨守成规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选材,他们则照葫芦画瓢。
因此,我认为,除了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贯穿人文思想,作文教学外,更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让他们积累素材,陶冶情操。“社会是个大染缸,学生是一张洁白的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只有让学生去熟悉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他们才有东西所写,所写的内容才有针对性。我在施教一次题为《生活,我的一点建议》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到:“老师:我笔都捏出了汗,头都想痛了,总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这说明学生一直被“写什么”的问题困扰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现实的触发,学生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吗?因此,学生作文的源泉应植根在自己生活的土壤中,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发现困难、解决困难;付出爱、收获爱;只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做人的方向,学生作文才会发生“要我写”到“我要写”巨大转变,学生作文才会“我口说我心,我笔言我志”。
三、挖掘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善于观山、赏水、习俗
农村学生家中藏书少、知识面窄,学习和拓展视野的条件远远不如城市的孩子。学生知识储备少,当然我们作文教学难度就很大。那么,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学生难作文,其中一个原因是缺少源头——素材。城市的学生作文素材更多源于学习积累,而农村孩子孕育于三川田野,乡土资源便是他们最好的素材(所谓乡土资源包括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即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记得在鲁迅的《故乡》教学中,“偷豆”这个场景学生最难忘,因为农村孩子大多有此经历。我以此为契机,要求同学们以《村中趣事》为题作文,那可是源头花木,灿烂多彩呀!
“处处留心皆学问。”农村的山川树木、春花秋实、草木枯荣、民风民俗……所有一切都是学生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感悟,引导他们走入乡土、融入乡土,便能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