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双孢菇产业发展调研与思考
2015-04-15郑多乾
郑多乾
(甘肃省山丹县大马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山丹 734100)
双孢菇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中文别名为蘑菇、洋菇[1-3]。由于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4]。双孢菇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广泛、产量最高、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45%以上[5-6]。其肉质鲜嫩,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享有“植物肉”的美称[7-8]。双孢菇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势及美味保健、绿色安全的产品优势。发展双孢菇产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避灾农业,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产生效率的最佳选择之一。
1 有利因素
1.1 独特的气候特点
山丹县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日照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无霜期短,5—9月份平均气温在14~20℃。特别是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夏秋气候凉爽,年均气温较平川区低1~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极其符合双孢菇生产对气候的要求。
1.2 便利的交通条件
县域内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2国道横贯东西,是欧亚大陆桥的交通必经之地,特别是兰新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的修建,为双孢菇的运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1.3 可利用的荒漠土地
山丹县除有近40 000 hm2耕地外,还有荒山、荒滩等难利用地29 200 hm2,完全可以在这些荒山、荒滩建设双孢菇大棚,做到不占耕地,有利于节约用地。
1.4 丰富的秸秆资源
山丹县属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畜牧大县,具有丰富的秸秆、畜粪资源,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1.5 明显的节水效果
双孢菇每棚每个生产周期用水30~50 m3,用水量仅为小麦、玉米等作物的1/6,生产上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极适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沿山冷凉灌区发展。
2 发展现状
山丹县双孢菇自2007年在李桥乡东沟村试种成功后,近年来,在县、乡(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双孢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从李桥乡迅速扩展到清泉镇、位奇镇、霍城镇、大马营乡、老军乡、陈户乡等乡镇,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福建、浙江等省市,已成为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地下式双孢菇标准棚2 229座,年栽培面积35.7万m2;建成“爱尔兰模式”智能菇棚75座,年栽培面积22.5万m2;工厂化生产菇房7座,年栽培面积5.0万m2,年双孢菇生产总量达到了630万kg,毛收入6 000万元以上;建成现代化菌种厂1座,隧道式原料发酵场2家,中小型预冷贮藏库13家,简易加工作坊6家,使双孢菇生产逐步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3 做法
为了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强做大全县双孢菇产业,县上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办法,强势推进全县设施农业的发展。
3.1 政府推动
2010—2013年连续4 a出台了《山丹县扶持设施农业发展资金补助试行办法》,确定县财政每年安排3 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发展设施农业,对新建的双孢菇大棚每座奖励扶持资金5 000元,协调贴息贷款2万~3万元。对连片规模达到20座以上的种植小区,每座棚补助基础设施费5 000元,同时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也集中项目、资金、技术进行倾斜扶持。
3.2 市场拉动
紧紧抓住市场缺口大、价格高、产品走俏的商机,与山东、福建等地的双孢菇加工销售企业签订常年供销协议,实行订单式种植、基地化生产,确保了生产销售效益。
3.3 能人带动
深入推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搭建能人创业平台,依托能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群众发展双孢菇产业。在全县建成9个农民创业园,吸收农户1 200余户参与双孢菇种植,农户单棚单季收入达到18 000元。
3.4 企业联动
2011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引进兰州宏武农业科技公司、甘肃爱福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及山丹润丰、丰裕、三益、龙首源等专业合作社发展双孢菇产业。至2013年底,以甘肃爱福、宏武、润丰等专业合作社为主,在清泉镇万亩寒旱区建设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园,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第3代智能菇棚54座,收购扩建原丹霞菌业科技公司,研发办公大楼5 000 m2。2014年计划投入资金3.5亿元,建设了双孢菇原料发酵场、双孢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车间、菌糠循环利用加工厂及甘肃省食用真菌研究实验室,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集散基地。
3.5 科技牵动
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河西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了长期技术服务合作协议,聘请菌种培育等方面的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及时帮助解决双孢菇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同时,结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了一批接受技术快、转换运用能力强的农民技术力量,做到了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掌握到人,为发展双孢菇产业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4 存在的问题
4.1 资金投入有限
目前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主要是资金投入较少,设施简陋,生产水平低,产量不高。近年来,虽然政府在设施农业建设上投入了很多资金,但示范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的“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加之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高,普通农户投资能力有限,银行放贷条件严格,农户无法得到贴息贷款,部分农户以发展设施农业的名义得到的贴息贷款,大部分用于其他非农业领域。
4.2 产业布局不合理
双孢菇出菇温度18℃左右,简易菇棚模式适合在全县二、三类地区栽培,一类地区应大力发展第3代太阳能菇棚(但投入较大)。
4.3 产业链条不全
目前全县双孢菇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基地由2009年的96座菇棚扩大到2013年的近2 400座,种植规模扩大了25倍,而关乎产业发展要害的菌种场、加工厂、运销经纪人还处在初期阶段,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卖难”问题,产业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4.4 栽培模式单一
目前全县双孢菇栽培模式主要以半地下式菇棚平面栽培为主,用料主要以大小麦秸秆、牛粪为主,栽培品种单一,菇棚利用率低(只能利用2~3 a),病害多,培养料结构单一,营养成分不齐全,产量潜力低,是制约全县双孢菇长远发展的主要瓶颈。
4.5 技术服务不到位
由于双孢菇生产在全县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双孢菇栽培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双孢菇生产技术和产业运作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双孢菇生产技术推广,强化技术服务。
4.6 创立品牌建设滞后
据外地客商反映,山丹县生产的双孢菇具有色泽洁白,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深受客商的欢迎,所以要抓住这一特点,及早打造品牌,为山丹县双孢菇及早进入国内外大市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5 思考
5.1 引导资金投入
要坚持以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扶持引导为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要加大奖励扶持、贴息补助、扶持龙头企业为主的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双孢菇产业规模化发展;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扶持力度,提高加工销售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即能人)参与双孢菇产业建设,并对新建的科技研发中心,菌种生产、产品加工企业,预冷、贮藏、保鲜设施,视其规模大小和带动能力强弱,政府将在土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予以扶持,并帮助企业协调贷款,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三要加大科技培训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县财政应列支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双孢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补贴,并对在双孢菇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运销大户、加工企业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贻误时机,完不成任务的乡镇、部门、包村干部和技术员给予相应的处罚。
5.2 优化产业布局
要依据各乡镇的气候特点合理布局,善于运用热资源和冷资源合理规划,笔者认为在全县一类地区的东乐、清泉2个乡镇,应当大力发展以设施葡萄、设施蔬菜、高原夏菜为主,双孢菇为辅的设施农业;位奇乡、陈户乡、李桥水库以下地区,应该发展以设施葡萄、双孢菇、高原夏菜为主的设施农业;李桥水库以上、大马营乡、霍城镇、老军乡,应发展以双孢菇、葡萄为主的设施农业,形成以李桥水库、老军乡、霍城镇、大马营乡4乡镇为主,辐射陈户乡、位奇乡、清泉乡等乡镇的生产布局。
5.3 健全产业链
除重点扶持生产基地建设外,一要培植行业协会,组建以加工企业、运销大户、种植大户为主的双孢菇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菇农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全县双孢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要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双孢菇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经销企业,加强企业同生产基地及菇农的衔接与合作。三要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龙头企业要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或股份合作等形式的经营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有效的经营方式,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要在双孢菇深加工上寻找突破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到鲜品、干品和加工品并重,逐步向即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渗透。各乡镇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组织种植户搞好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双孢菇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5.4 优化栽培模式
在设施建设上,要在一类地区推广第3代太阳能菇棚或日光温室栽培双孢菇种植模式,二类地区发展以阴阳棚为主的春夏栽培为主,三类地区推广半地下菇棚夏秋立体栽培为主,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引进和研究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双孢菇系列产品。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加大科技攻关,开展栽培技术与栽培模式、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增强产品竞争力;开展新一代用料的试验与示范,不断挖掘新的双孢菇栽培资源;探索农业机械在双孢菇生产中的利用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双孢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5 强化技术服务
要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协作,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新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研发。要强化双孢菇产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分期分批培训技术人员、市场销售人员、质监人员、管理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双孢菇专业技术队伍。要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注重发现和培养“能人”,发挥好“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到以户带村,以点带面,全面普及,推动双孢菇产业健康发展。
5.6 加强品牌建设
一要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全国双孢菇菌种暂行管理办法》和《NY/T528—2002双孢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全县双孢菇菌种生产、供应的监督检验,提高菌种质量;二要制订双孢菇生产技术标准,全面推广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生产;三要实施无害化生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四要全程监控产品质量,质监部门要加强双孢菇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以及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双孢菇“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五要积极申报无公害(或绿色)产地、产品认证,实行品牌化生产。
[1] 马丽君,张文斌,王俊梅,等.张掖市双孢菇产业发展浅议[J]. 甘肃农业科技,2013(1):56-57.
[2] 曹治永,张忠福.山丹县双孢菇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4):50-51.
[3] 张治平.依靠科技支撑 发展双孢菇产业[J].安徽科技,2008(4):29.
[4] 马 银,方青春.武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思考[J]. 甘肃科技 2010,26(17):3-5.
[5] 张志丹.河西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模式探究—以张掖市山丹县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6] 许宏林,王学文.甘肃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中国园艺文摘,2014(10):78-80.
[7] 李文德,张文斌,李建华.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北方园艺,2014(10):177-179.
[8] 王晓燕,郭小军,袁金柱.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推动双孢菇产业化发展[J].现代农业,2007(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