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机制研究进展
2015-04-15代会敏刘春晓综述马洪波审校
代会敏,刘春晓综述,马洪波审校
(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乙型肝炎父婴传播的机制研究进展
Progress in mechanism of father-infant dissem in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代会敏,刘春晓综述,马洪波*审校
(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传播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已被广大学者所公认,但是关于HBV父婴传播进展较慢,尤其是机制研究。探讨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机制、传播几率及其易感因素,对于指导临床追踪与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HBV父婴传播存在的证据、其传播的可能机制以及父亲HBV DNA的载量与HBV父婴传播的相关性。
肝炎病毒;乙型;垂直传播;机制;父婴传播
我国是乙型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性肝炎高发区,堪称“肝炎大国”,乙型肝炎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至少有8亿人感染过乙型肝炎,而我国人群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高达10.34%,也就是说,约有1.3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以及垂直传播,而垂直传播使下一代感染HBV的风险增加了很多。
一直以来,HBV父婴传播被母婴垂直传播以及日常亲密接触传播所掩盖,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HBV父婴传播是指患有乙型肝炎的父亲将HBV直接或间接传播给胎儿的过程。HBV父婴传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婴垂直传播形式,即精子途径,指男性HBV携带者的精子携带有HBV DNA片段,这种DNA片段可存在于精子头部的细胞浆中,通过受精,可以在子代细胞中继续复制,发生子代细胞感染,引起HBV的父婴传播。另一种是水平传播形式,通过两种途径传播:其一是受精时受精卵并未感染HBV,但孕期夫妇生活在一起,孕妇被丈夫感染HBV。因为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孕期的性生活或者孕妇体内没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等均有可能使孕妇感染HBV,进而通过父亲传染给母亲,母亲又通过垂直或水平传播给子代,这其实是间接父婴传播。其二是新生儿出生后是 HBV阴性,但是由于与HBsAg阳性父亲长期亲密接触而感染。本文主要综述精子途径传播的HBV。
1 乙肝父婴传播的存在
1.1 HBV父婴传播的提出
1977年,Blumberg[1]根据家系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推测HBV DNA可能会整合入宿主生殖细胞基因,然后随着受精卵的发育在子代中传递,由此正式拉开了HBV父婴垂直传播研究的序幕。1985年Hadchouel等[2]从急性乙肝患者的精液中发现了HBV DNA,在3份急性肝炎患者精液中发现其中2份患者精液的精子中整合的HBV DNA序列与细胞DNA的限速酶图谱是一致的,表明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精子在生殖过程中传播。1987年,Berry等[3]由于在人工授精中误授了HBsAg和HBeAg阳性的精液,意外发现HBV可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传播。张丽云等[4]检测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精液及其配偶与子女的血清HBVM,结果说明了精液具有传染性,继而在3例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均为阴性,而新生儿却符合HBV宫内感染,检测其父亲精浆HBV DNA均阳性。2005年,周小辉等[5]通过对230例父亲为HBsAg阳性的慢性HBV感染和母亲为血清 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均阴性的新生儿进行HBVM测定,另一组无HBV感染的父亲和母亲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44名新生儿 HBV DNA阳性(阳性率为19.1%),对照组阴性,这证明了HBV感染的男性其子代中有较高的HBV感染率。这些研究都为HBV父婴传播的存在提供了依据。
1.2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据
在分子水平上,王珊珊等[6-8]选择16对父亲为HBV慢性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5对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夫妇及婴儿为对照,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研究发现父亲为 HBV携带者及其婴儿所携HBV同属adw亚型,且HBV S基因第451-660位核苷酸序列测定,16例婴儿及父亲在此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8%~100%之间,其中14例序列完全一致,且有一对父婴的HBV基因均在相同点发生变异与原型有差异,说明了在分子水平特征上父婴间存在一致性。2006年,Ali等[9]通过体外受精(IVF)技术将携带有HBV DNA片段的人的精子注入无透明带的仓鼠卵母细胞中,然后在早期胚胎细胞中用PCR技术检测HBV的C区和S区基因,结果发现精子携带的HBV基因能在早期胚胎细胞中复制和表达,证明了HBV DNA能通过精子,携带进入受精卵,从而传播给子代。
Huang JM等[10]研究发现,HBV感染能够对精子同源染色体产生诱变效应,并增加其不稳定性,而且HBV DNA能够非特异性地整合进入精子同源染色体,且这种整合是随机的、非特异性的,多数为多位点结合。结合后通过改变精子遗传学组分从而扩大遗传效应,并且垂直传播给子代。HBV DNA之所以在精子染色体上随机分布和多位点整合,是因为男性生殖期生精细胞的增殖活动非常旺盛,而且减数分裂过程中又有染色体的交叉交换等复杂变化,加上HBV的基因内可产生重排等。另外,HBV与逆转录病毒相似,如果整合入精子的HBV为全长DNA,此精子与卵细胞受精,可能会在胎儿体内某些组织中复制表达,形成病毒颗粒,那么其一出生就有可能携带HBV,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父婴垂直传播。
2 父婴传播的可能机制
2.1 正常人活精子具有主动俘获外源性HBV DNA的能力
1998年,赵连三等[11]发现死精子与HBV DNA温育后经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结果均为阴性,不加HBV DNA的活精子和死精子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结果也都是阴性,而活精子与HBV DNA温育后经原位杂交可见约十分之一的精子HBV DNA阳性,Southern杂交可检测到游离型HBV DNA。实验进一步发现游离型的HBV DNA在精子内的位置不固定,部分只位于精子的膜部,部分既位于精子膜部又位于其核心部,但顶体部未见HBV DNA存在,与其研究的乙肝患者HBV DNA在精子内的分布部位相似。这说明了活精子具有主动俘获外源性HBV DNA的能力。
2.2 精子中HBV DNA存在的形式
张明辉等[12]认为被精子俘获的HBV DNA,在精子中既可以呈整合状态又可呈游离状态。其中与精子头部染色体整合的HBV DNA不具有再复制产生新的病毒的能力,也就不能传播给子代;而游离的HBV DNA可能存在于精子头部细胞浆中,通过受精与卵细胞结合,如果没有被淘汰,则可以随着受精卵的发育,其内的HBV能感染部分发育成的器官组织。另外,精浆内HBV DNA也可能在受精时随精子头部进入卵细胞而使子代细胞感染。
2.3 HBV DNA在人精子染色体上的整合
黄建民等[13]以去透明带黄金地鼠卵与乙肝患者精子进行异种体外受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精子染色体上检测到HBV DNA的杂交信号,证实了HBV在人精子染色体上能够整合,整合了HBV DNA序列的精子不会受到选择性淘汰,且能够正常地与去透明带黄金地鼠的卵母细胞顺利完成受精过程,首次为HBV DNA能在人精子上整合的说法提供了直接证据。
2.4 HBV DNA的表达
HBV DNA如果在体内表达,就必须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HBV DNA先转录形成HBV mRNA,然后mRNA翻译表达蛋白质,由此可见,HBV mRNA是HBV DNA表达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能检测到HBV mRNA,那么说明HBV在细胞内的具有活性,能够表达蛋白,如果能够在父亲为HBV慢性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胚胎中检测到HBV mRNA,那么就能够证实HBV确实能够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传递至胚胎并可能产生真正具有临床意义的父婴传播。叶峰等[14]以慢性HBV感染父亲体外受精后遗弃胚胎为研究对象,用单细胞RT-PCR检测胚胎中的HBV mRNA。结果:父亲HBV血清标志物阳性者而母亲为HBV血清标志物阴性的9例18个废弃胚胎,在1个胚胎中检测到HBV mRNA,阳性率为5.6%。HBV mRNA的阳性结果证实了HBV可以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入早期卵裂胚胎,且具有一定的复制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能通过转录和翻译成蛋白质,这可能是父婴传播的主要途径。
2.5 HBV感染精子的膜蛋白受体
徐婕等[15]用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单抗,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GP-R在血清HBV阳性患者精子膜上的表达。通过免疫印迹检测发现ASGP-R在人精子的胞质中均存在,而在胞膜中未见ASGP-R表达。而通过高敏感度的流式细胞技术发现ASGP-R在人精子的细胞质高表达,细胞膜低表达。因此推测HBV可能通过人精子表面的ASGP-R进入精子,且HBV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ASGP-R的表达量增加。
由于ASGP-R Mab能封闭精子膜表面蛋白ASGP-R,刘世伟等[16]把正常人精液与HBV阳性患者血清及ASGP-R Mab共培养,并将实验分为4组:A组是正常人精液;B组是精液标本与HBV阴性血清共培养;C组是人精子与HBV阳性血清共培养;D组为精液和HBV阳性血清与ASGP-R Mab共培养。每小时观察记录4组精子活率变化,C、D组标本24 h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精子膜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通过人精子与HBV阳性血清共培养,以ASGP-RMab封闭精子膜表面蛋白ASGP-R为对照组,观察每小时精子活率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与精子细胞膜结合的HBV表面蛋白及核心蛋白。实验结果显示2 h后D组精液中精子活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证实了ASGP-R能在精子细胞膜上表达,HBV能通过ASGP-R进入精子,且ASGP-R Mab能通过竞争性结合ASGP-R阻遏HBV与精子膜蛋白结合。
3 父亲HBV DNA载量与HBV父婴传播的相关性
3.1 父亲精液HBV DNA载量
陈顺萍等[17]以父亲血清HBsAg阳性、母亲HB-sAg及HBV DNA均阴性的52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父母及其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及血液标本和父亲精液标本,检测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 DNA载量与精液HBV DNA载量。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HBV DNA与检测为阳性11例为病例组,阴性41例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为21.2%,52份父亲精液HBV DNA阳性率为26.9%;精液HBV DNA阳性父亲的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 DNA阳性为64.3%;病例组父亲精液HBV DNA阳性者占81.8%,而对照组仅占12.2%,提示精液HBV DNA阳性父亲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于精液HBV DNA阴性者;父亲血清的HBV DNA载量与其精液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血清HBV DNA载量越高,精液HBV DNA阳性率越高。经秩和(Wilcoxon)检验,精液载量与血清载量间存在显著关系,且精液HBV DNA载量低于其血清载量。研究结果提示父亲精液HBV DNA载量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所以建议HB-sAg阳性的男性在计划孕育前,应将其血清及精液HBV DNA载量降低至一定水平,从而减少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3.2 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
陈顺萍等[18]以HBsAg及HBV DNA为指标筛检父亲HBsAg阳性、母亲HBV感染标志物全阴或者只有HBsAb阳性及HBV DNA为阴性的121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将HBV DNA检测阳性23例作为病例组,阴性9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新生儿脐带血检测结果发现HBV DNA阳性率为19.0%(23/121),说明父亲血清HBV DNA阳性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另外父亲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阳性率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即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越多,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越高,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也相应升高。通过对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发现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较好的分界点是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为106copy/mL,而当血清HBV DNA载量降至106copy/mL以下时,可使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风险减少一半。卢银平等[19]也得到相似的结果,88例父亲为HBV感染携带者的婴儿共检出24例阳性,父婴传播率为27.3%;父亲不同血清学感染模式影响了婴儿HBV感染率,其中“大三阳”模式组的父亲传播率显著高于“小三阳”模式组和其他模式组;父亲高病毒载量增加了HBV父婴传播的危险性。
王文龙等[20]通过定量研究正常妊娠晚期母婴HBsAb浓度的相关性发现,正常妊娠晚期母血中HB-sAb浓度与新生儿脐带血的HBsA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并有68.18%(30/44)新生儿脐带血的HBsAb浓度高于母血,证实正常妊娠晚期HBsAb可以通过胎盘主动转运给胎儿,推断这种转运遵循IgG经胎盘转运的一般规律,使胎儿获得被动免疫保护。陈顺萍等[18]在探讨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和孕母HBsAb对HBV父婴垂直传播发生的影响时发现,37份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sAb阳性,其母血HBsAb也呈阳性,进一步说明孕母的HBsAb可经胎盘主动转运给胎儿,且当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小于107copy/ mL时,母亲体内有无HBsAb对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当母亲体内有HBsAb时,可降低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的阳性率。但当父亲血清HBV DNA载量大于等于107copy/mL时,两组母亲的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母亲即使有HBsAb,也不能降低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的阳性率。
4 小结
我国的HBsAg感染率很高,严重危害国民的健康。成年人感染HBV后发展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比较少,1岁以内婴儿则占大多数,而成为新一轮的HBV储存库和传染源[21],且垂直传播是导致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HBV的垂直传播途径对于控制HBV的传播和减少HBV慢性携带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已从多方面证实了HBV父婴传播的存在,孟庆举等[22]通过文献检索,对产前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几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HBV父婴垂直传播几率与母婴垂直传播无统计学差异。但一直以来,人们对父婴垂直传播关注较少,认识不足,且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酒精性肝炎流行率高,而 HBV流行率低,所以对于HBV的父婴垂直传播的研究也较少。因此许多关于HBV父婴传播机制方面的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HBV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必须重视并加大投入。
[1]Blumberg BS.Australia antigen and the biology of hepatitis B[J].Science,1977,197(4298):17-25.
[2]Hadchouel M,Scotto J,Huret JL,et al.Presence of HBV DNA in spermatozoa:a possible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BV via the germ line[J].JMed Virol,1985,16(1):61.
[3]Berry WR,Gottesfeld RL,Alter HJ,et al.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by artificial insemination[J].JAMA,1987,25(7):1079-1081.
[4] 张丽云,方之勋,郑兆晶,等.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4,12(4):199-201.
[5] 周小辉,王莹,温小丽,等.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流行情况研究[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18(4): 214-215.
[6]王珊珊,李珉珉,彭桂福,等,父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变异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45-852.
[7] 王珊珊,李文玲,彭桂福,等.序列分析鉴定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5):338-340.
[8] 王珊珊,李文玲,彭桂福,等.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途径的初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82-284.
[9]Ali BA,Huang Tianhua,Salem HH,et al.Ex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genes in early embryonic cells originated from hamster ova and human spermatozoa transfected with the complete viral genome[J].Asian J Androl,2006,8 (3):273-279.
[10]Huang Jianmin,Huang Tianhua,Qiu Huanying,et al.Effec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n human sperm chromosom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3,9(4): 736-740.
[11]赵连三,刘晓松,张智翔,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精子传播的可能性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8,16 (3):154-157.
[12] 张明辉,王海舫.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J].天津医药,2006,34(1):68-70.
[13]黄建民,黄天华,邱焕英,等.乙型肝炎病毒对精子染色体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1999,11(2):72-74.
[14] 叶峰,蔺淑梅,金燕,等.胚胎中HBV mRNA的表达与父婴传播关系的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 (5):429-433.
[15]徐婕,方军,靳镭,等.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精子中表达的初步研究[J].生殖医学杂志,2012,21(1):1-4.
[16]刘世伟,靳镭,方军,等.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6):6007-6010.
[17] 陈顺萍,张荣莲,任坤海,等.父亲精液HBV-DNA载量与HBV父婴垂直传播的相关性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35(4):372-376.
[18] 陈顺萍,张荣莲,任坤海.父亲血清HBV-DNA载量和孕母HBsAb对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4(8):915-918.
[19] 卢银平,曹伟,洪梅,等.父亲HBV携带与婴儿HBV感染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20-221.
[20] 王文龙,唐晓鹏,丁依玲,等.正常妊娠晚期母婴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浓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2):106-108.
[21] 赵连三.HBV感染垂直传播阻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5):1677-1681.
[22]孟庆举,肖小敏.产前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几率的Meta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5): 62-63.
R373.2
A
1673-2995(2015)03-0216-05
2014-11-21)
吉林省卫生计生课题(2014ZC063).
代会敏(1993-),女(汉族),本科在读.
马洪波(1969-),男(汉族),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