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影响
2015-04-15杜建艳左津淮
杜建艳左津淮
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影响
杜建艳左津淮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应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对58名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干预后,患者家属的状态焦虑量表(S-AI)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1) ;干预后患者家属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尤其是焦虑症状。
【关键词】抑郁障碍家属焦虑心理干预心理状况
抑郁障碍为一种常见且高发的心境障碍,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以及心境低落与具体处境不相协调,其临床表现既可以为闷闷不乐,也可表现为悲痛欲绝,甚至出现木僵状况,部分患者还可能有明显的焦虑、运动性激越,甚至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1]。大多数患者在每次发作后虽然可以缓解,但有可能出现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并且疾病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这些临床特征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给患者所在的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冲击和经济负担[2,3]。由于传统观念对精神疾病的歧视、疾病本身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家属缺乏抑郁障碍的相关知识、家属对患者病情预后的过分担心等问题的存在,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会受到严重影响,长期处于负性状态[4]。我们通过对58例首次确诊为抑郁障碍的患者家属实施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以探讨这种临床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作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6月在天津市安定医院就诊的诊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5]中首次抑郁发作患者的家属,共58名入组,若患者的照料家属为两人或以上,则随机选择1名入组。入组标准: (1)需为负责患者的一般日常看护和主要照料患者生活者; (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能独立阅读相关资料和回答相关问题; (3)自愿接受相关心理检查,自愿接受对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其中男37名,女21名。与患者关系为:父母关系23名,配偶关系19名,子女关系16名。年龄31~57岁,平均年龄(45.3±10.3)岁。
1.2方法
1.2.1心理干预方法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分为4个阶段,每阶段需3次面谈,每次面谈约50 min,每次会谈时间间隔3 d。整个心理干预过程均在患者住院期间完成。第一阶段:干预者以尊重、理解、同情、关注的态度与患者家属进行交谈,与家属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干预者向患者家属讲解抑郁障碍的一般普及性知识,包括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起效时间、疗效预测、常见不良反应,抑郁障碍病情的演变规律及一般过程,抑郁障碍的常规治疗方法、维持时间等。第二阶段:鼓励患者家属将其所关心的问题主动表达出来,帮助患者家属建立起患者可以康复的信心。第三阶段:鼓励家属将不良情绪主动诉说出来并用适当方式疏泄,给予家属必要的情感介入及心理支持。第四阶段:向家属具体讲解抑郁障碍一般预后状况、抑郁障碍病情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具体观察方法,如何督促患者遵医嘱巩固治疗及定期复查的技巧,治疗效果及一般不良反应判定的方法,针对家属提出的具体情况进行回应和解答。
1.2.2评定方法整个研究中的心理状况评估以及心理干预措施实施由两位精神科主治医师共同完成,分别在心理干预前和心理干预后进行相应心理量表的评定。(1)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6]:由Charles D Spielberger编制,包括两个分量表,即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共40道题组成,每项均为1~4级评分。SAI主要描述一种不愉快的短期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忧虑等,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而T-AI则用来描述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征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通过评定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量表,可区别短暂的情绪焦虑状态和人格特质性焦虑倾向。(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每项均为1~5级评分。测验的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1.2.3统计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干预前后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干预前后STAI评分比较干预后STAI量表中S-AI分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P<0.01) ; T-AI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STAI评分比较(xs)
STAT 干预前(n=58)干预后(n=58) t值 P值S-AI 48.53±6.21 42.34±5.81 3.93 <0.01 T-AI 45.68±5.67 44.25±4.75 0.97 >0.05
2.2干预前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干预后患者家属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强迫、敌对、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分比较(xs)
SCL-90 干预前(n=58)干预后(n=58) t值 P值躯体化1.72±0.51 1.44±0.39 2.43 <0.05强迫 1.77±0.58 1.69±0.54 1.04 >0.05人际关系 1.92±0.63 1.70±0.48 2.46 <0.05抑郁 2.35±0.60 1.75±0.57 2.24 <0.05焦虑 2.47±0.77 1.65±0.46 2.71 <0.05敌对 1.55±0.60 1.49±0.57 1.02 >0.05恐怖 1.83±0.58 1.32±0.52 2.86 <0.05偏执 1.92±0.67 1.59±0.48 2.54 <0.05精神病性 1.32±0.47 1.30±0.38 1.05 >0.05总分16.85±3.62 13.93±2.86 2.98 <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的发生会给相当比例的家属带来心理健康损害[7],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使抑郁症患者家属遭受严重的心理冲击,这种冲击既包括因为患者突然出现的急性期临床症状所造成的急性心理应激,也包括患者漫长的康复期治疗所带来的慢性心理应激,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患者家属会表现出一系列诸如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及饮食、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8,9]。患者本身的状况也是造成家属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患者紊乱的病态行为,社会适应功能的受损,受到其他人的厌恶和歧视,因为自知力缺乏所造成的对治疗、照料的极度不配合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患者家属心理上的明显痛苦感和极度自我压抑感。由于患者家属缺乏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家属将患者的病态行为误解为“故意的或是恶意的”,因此对患者容易产生怨恨、愤怒的情绪,或对自己的某些不当言行产生自责内疚,而这些负性情感表达将会对患者的病情康复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当患者家属产生的负性情绪反应作用于患者,被患者观察、理解、评价后,则有可能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心态[10,11]。
针对以上的状况,我们对抑郁障碍患者家属实施支持性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各种心理手段如关心理解家属的内心痛苦,宣讲抑郁障碍的有关知识,建立医生与家属间有效的心理沟通和联系,随时给予家属有针对性的知识普及、技术指导和帮助等,有利于家属将内心的不良情感通过疏泄的方式适当表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属的无助感、隔离感等潜在的心理问题,使家属对患者未来的康复重新建立信心,从而达到了缓解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目的。注重患者家属急性心理应激的干预势必可以使家属尽快进入配合医疗、护理、康复患者的角色,同时减少对家属自身和患者家庭生活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对患者病情的缓解及康复稳定有着良好且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康复的依从性,从而促进患者的精神状况的全面康复和社会功能的显著改善[12~14]。本研究发现干预后S-AI评分较干预前下降,表明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情绪焦虑症状改善有显著效果。而干预后T-AI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心理干预对个体特质焦虑的疗效不显著。干预后患者家属SCL-90总分较干预前下降(P<0.05) ; 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下降,表明心理干预对改善家属的状态焦虑有显著的效果。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看护及照料者,家属与患者的日常接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程度上远多于医护等其他人员,所以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家属的心理状态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而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抑郁障碍患者接受相应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家属的情绪障碍及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家属的不安情感和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属不良情感的表达水平,改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家庭内部的心理环境,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目标。临床可见心理干预后,患者家属在协作参与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过程中更为积极,表现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T-AI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理干预对特质焦虑疗效差,说明人格特质相对稳定,不易受一般心理干预的影响,也可能与本研究心理干预周期短有关,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抑郁障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情绪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旸,尚金钊,陈鑫.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100-119
[2]De Oliveira GN,Lessa JM,Gonalves AP,et al.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people with epilepsy: comparative study among neurological disorder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epilepsy (NDDI-E),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depression subscale (HADS-D ),and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J].Epilepsy Behav,2014,34: 50-54
[3]LaCoursiere DY,Hirst KP,Barrett-Connor E,et al.Depression and pregnancy stressors affec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buse and postpartum depression[J].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2012,16(4) : 929-935
[4]Chuang HT,Mansell C,Patten SB.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Can J Psychiatry,2008,53 (4) : 260-266
[5]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
点ICD-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90-106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增刊) : 238-241
[7]Leese M,Schene A,Koeter M,et al.SF-36 scales,and simple sums of scales,were reliable quality of life summaries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J].J Clin Epidemiol,2008,61(6) : 588-596
[8]Hwang DY,Yagoda D,Perrey HM,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among families of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 immediately following brief length of stay[J].J Crit Care.2014,29 (2) : 278-282
[9]Tursi MF,Baes CV,Camacho FR,et al.Effectiveness of psychoeducation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Aus N Z J Psychiatry,2013,47 (11) : 1019-1031
[10]许秋靓,陆月梅,张群,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6) : 463-464
[11]卜祥峰,董兰,王丽娟,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与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 (6) : 418-420
[12]熊瑛,罗颖,岳安丽,等.首发精神病人家属的情绪障碍与心理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 124-125
[13]邓厚才,欧阳杏娟,袁平,等.精神病患者亲属情绪障碍的心理干预分析[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5,14 (1) : 31-33
[14]李守春,陈常云.综合干预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3) : 218-220
(收稿日期:2014-08-13)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1.017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346(2015)-01-0053-03
作者单位: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