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2015-04-15石彦风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惰化教育者成员

石彦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群体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石彦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结成群体的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社会心理学分支。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小群体,并且这些群体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其中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最基本、最稳定的学生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班级群体教育。因此,研究群体心理现象,利用群体心理理论来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心理学;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群体心理与班级群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是指在意识上和行动上相互发生联系或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的一群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单独表现的行为,与在群体中表现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正是因为群体心理存在的结果。群体心理就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它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群体成员在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境、情绪、认识和反应。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并在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群体心理。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群体成员心目中共有的评价和情感体验,进一步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

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小群体,其中班级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由特定数量学生组成的,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以班级和个人的同步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群体。[1]大学生班级群体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班级群体固有特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以大学生班级群体为单位对象所进行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以下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以获得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1.群体压力与从众。群体压力是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的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2]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恐惧自己会偏离群体,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压力有利于维护群体的团结,减少群体分裂,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使大多数成员获得群体归属感和满足感。但是,对于群体中少数固执己见的人来说,群体压力对其形成强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

所谓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3]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班级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多数人都能够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时候少部分不从众的学生就会在群体压力下发生从众现象,这样有利于整个班级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迅速发展,许多不良信息,错误的舆论都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时候如果发生盲目的从众将不利于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4]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在群体背景下由于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一起解决问题会导致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潜力,最终会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相反,如果人们过分注意到这种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会导致人们过度焦虑、精神不集中,反而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思维活动,导致行为效率下降。根据这种现象,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可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竞争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要注意把握度,创造和谐课堂氛围,避免受教育者过度焦虑等。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或他人的参与导致个人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5]“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社会惰化的表现。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根据这种心理现象,教育者在组织班集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为避免出现社会惰化现象,教育者应告知受教育者其行为效率可单独测量,从而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争取为集体多做贡献,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模仿与暗示。模仿是模仿者主动的,在许多场合下是有意识、自觉的,并且不受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6]在班级群体内部经常会发生模仿的现象,我们会看到,一些具有高尚品德、渊博知识、过人能力的人,往往会成为其他班级成员敬慕的对象,为了获得和他一样的成绩和成就,就会对其性格、风度、生活方式和举止行为等产生模仿。根据这些群体模仿的特点,教育者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作用,使其他学生对其模仿,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暗示是在无条件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7]暗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暗示教育法”是教育者必须了解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对班级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使班级群体首先保持一种愉快、轻松、集中的心理松弛状态,坚持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语言或其他形式的暗示手段,让班级群体在这种暗示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利用群体心理理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思考。

1.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将全体成员在情感、价值定向或行为方面联合起来并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认为,当群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给群体内成员之间的联系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冷淡,缺乏凝聚力;群体目标的设定会影响到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凡是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的群体的凝聚力会很高;另外,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以上这些群体心理理论,教育者通过合理确立班级群体规模,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科学设定班级群体教育目标,做好各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班级群体活动,如参观、竞赛、讨论、表演、运动等,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提高班级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和完成。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正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群体才表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对班集体及其成员进行制约和引导,使之不偏离班级群体教育的目标。比如,校级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规范,这是对班集体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激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来塑造班级群体的整体氛围和行为模式。另外,在实践中,许多优秀班集体也都订立了自己的班级规范,这些规范是以明确的条文形式要求班级成员遵守的自治性的行为规范,其建立在班级成员一致意见基础上,是班集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对班级同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和借鉴的。

3.群体领导者。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或职务,在领导过程中承担指引任务或发挥影响作用的个体。一般来说,群体都有领导者,在班级群体中,辅导员和班长等都是群体领导者。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这些领导者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改善教育环境;发挥辅导员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功能,组织班级开展讨论、竞赛、参观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功能,使班级内部关系和谐,班级意见一致,加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群体的积极作用。学生骨干群体是大学生班级群体中的一个“核心”群体,主要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团委人员等,这些学生骨干群体既是教育对象,同时又承担者一部分教育管理的职能,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这部分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4.群体心理现象。强化典型群体心理现象的积极作用,诸如群体压力与从众、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暗示与模仿等,必然会对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对从众行为加以正面引导。所谓“意见领袖”是指班级群体中的“活跃分子”,这些人或足智多谋,或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或者在某一方面很出色能干,如果能对这些人的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其他人在其影响下,较易发生从众行为,这样是有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的。其次,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挖掘社会助长作用,抑制社会惰化作用。教育者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激发成员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同时要通过对成员的单独行为效率进行计量等来避免群体由于合作而出现的社会惰化现象。这样,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树立典范,优化教育环境,发挥模仿与暗示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是诱发模仿的关键。在班级群体内部树立典范,并对其进行奖励和表扬,容易诱发其他成员对其模仿,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达到。优化教育环境,能起到暗示的作用,比如通过构建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努力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等,让群体成员无形中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何祥林,谢守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1.

[2][3][4][5][6][7]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94~404.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Group Psychology

Shi Yanfeng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130012)

Group psychology is a branch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activity of group people.There are all sorts of small grou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and these group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which class is the most basic and the most stable student organizations.Therefore,it’s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group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use its theor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class group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s a new thinking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group psychology,class group,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73

A

1674-0416(2015)01-0070-03

[责任编辑:谢敬囡]

2014-10-30

石彦风,女,1988年生,河北邢台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惰化教育者成员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延长筒仓存煤时间防止煤炭自燃的新型惰化技术及应用
惰化知觉研究述评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环保型氟利昂介质在核电厂严重事故条件下的氢气惰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