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隐患以及调试策略分析

2015-04-15倪秀娟商家鑫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交流大学生

倪秀娟 商家鑫

(吉林建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长春 130118)

大学生在高校经过系统知识学习后,基本了解群体交流在现代社会中的协调功效,并懂得掌握各个机遇场景积累个人交流经验,争取配合课程安排做出适当心理调整,这也是目前高校针对这部分人群具体要求的素质标准.经过团结互助之后,整体情感空间便显得更具活力,为学生个性拓展提供灵活调试渠道,避免其在未来激烈竞争环境下不知所措,维持正常交流心态的稳固效应,进而为多元人才机制的开展打开方便之门.

1 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具体状况

1.1 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呈现个性化趋势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所处成长环境的不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加趋向于个性化.当代大学生交往行为不同于以往的交往方式,大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去交往,这样势必会破坏交往者之间的感情.不良的个性特征对良好的人际交往起阻碍作用.

1.2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多样性

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交往方式日趋多样化,大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人际交往,逐步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中,逐渐取代过去面谈、书信、参加娱乐活动的交往方式.现在的大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手机通讯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其中主要交往方式有:手机通话、短信息、互联网(微博、微信、QQ、MSN)、电子邮件等等.

1.3 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广泛性

大学生在过去交往的对象是身边的同学、任课老师和家长.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及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与交往对象.大学生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介接触到校园以外各大高校、甚至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人与之交往.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还通过打工、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等机会来拓展人际交往范围.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隐患

(1)自我为中心倾向日益突出.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备受家庭的呵护与宠爱.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太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被其他人所排斥,造成交往困难[1].缺乏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经常以“唯我独尊”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至于慢慢脱离群体,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2)交往动机的功利化、经济化日趋明显. 在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追求物质化生活的人越来越多.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2].大学生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找工作的压力时,许多大学生往往重视物质实惠与经济实惠,“有用即交往”,“无用则不交”等功力意识增强.大学生往往在涉及个人利益时表现出自私、看重物质与经济利益,“利用”或“被利用”,缺乏理性的眼光,上述现象已成为现在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交友标准;

(3)电子、网络社交过频导致现实大学生人际关系日益淡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已离不开互联网与电子产品,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也随之带来改变.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少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交际,“QQ、微信、微博”等一些媒体工具让人们沟通更加便捷,但忽视了现实的人际沟通.上网成瘾使大学生对网络世界产生情感依赖,大大减少参加日常社交的机会和时间,从而疏远现实的人际交往.研究发现,人们花在网络的时间越多,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时越感到孤独和沮丧[3].许多大学生沉寂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这就破坏了人们以前的交往模式,虚拟交往代替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样长久下去,必然导致交往情感的匮乏与人际关系的日益淡漠.

3 制约高校内部人际交往的必要元素

(1)人员心理特征影响. 现代人群之间交往动机相对复杂,而大部分大学生心理结构和交流尺度尚未掌握完全,这便使得心理阻碍效应接踵而至,探索历程显得步履维艰.例如:轻微的嫉妒是一种压力,使人产生积极的竞争行为,但严重的嫉妒会导致更多的敌意、仇视和攻击言论;

(2)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 目前,单位家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过分溺爱包裹之下,大部分学生会依照个人思想标准审视事物,经常忽略对他人心理造成的影响,这为后期交流提供了障碍先机.现代社会作为大学教育的供应出口,其任何消极因素(权力主义、金钱至上理论)都在高校内部扩散开来,面对这类世俗化的情境,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和宽容态度都显得脆弱;

(3)网络空间的影响. 网络虚拟情境针对现实生活空间有着本质化的区别,其利用某类间接渠道提供相对合理、安全的交流平台,使人员之间的接触现象剖除,这便为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释放空间,令其畅所欲言.但真正的交流是不可能规避会面活动的,因此这类途径亦并非长久之计.

4 调整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必要策略分析

4.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社会舆论是社会动向的晴雨表,它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精神面貌和形象.因此,创建良好社会空间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牢牢把握住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弘扬社会主旋律,提高舆论的引导水平.当前,要认真落实十八大精神,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中形成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互帮互助、敬业奉献的社会舆论,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软环境.

4.2 完善家庭、高校之间的情感沟通机制

(1)家庭成员之间的细心交流. 因为年龄跨度较大,大学生与父母在处事环节中自然会衍生冲突现象,但大多数情况下僵局持续延续,有关沟通调节活动基本未曾出现,使这类学生心理消极状态愈加明显、强烈.所以,家庭之间轻松的交流气氛显得异常重要,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与孩子交流,并为其今后人生道路指明方向;为了主动规避代沟影响,孩子的习惯就必须从小培养起来,尝试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这样他们就会将任何不愉快的事情主动分享,对于任何家长来说,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才是家庭交流的根本途径.只有整个家庭气氛和睦,才能让大学生今后更有与人交往的信心,并在长期团队生活中体验独特的乐趣;

(2)学校人文气氛的塑造.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管理的重要环节[4].学校主体必须坚持良好人际交流关系的规划传统,争取联合德育标准进行单位人员改造,令整个校园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必然趋向整体结构模式,使自身个性特长全面提升,团队交流水平绩效也逐渐提升.辅导人员需要做的就是针对部分问题群众进行耐心教育,使大学生在生活、情感架构中能够收放自如,尤其是在其面临困境环节中,联合同学进行大面积援助,就会使其不由心生温暖,使其后期与同学融合效果更好.

4.3 大学生自我心态的调整

交往过程中最忌讳心态的偏移效应,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阶段,任何谈吐、仪表都应机智处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群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别人才愿意与你深交.另外,良好积极的情绪是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力量,它能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人的耐心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感到心情开朗,乐观向上[5].要学会理解、信任他人,能够做到凡事不斤斤计较,对于外部指责能够虚心接受并改良,学会善待他人,这对于后期优质化的交流群建设工作大有裨益.

5 结语

综合上述内容进行深度探析,大学生在建设良好人际关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众多,包括家庭背景、校园文化和个人素质等,对于群体生活的适应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理解的,为了稳固后期发展道路,适当的宽容和愉悦态度能够令人在对外活动中树立良好榜样,长期帮助他人也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大学生目前要做的就是尽快熟悉群体交流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并试图挖掘社会内部的不良习惯,争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里有所规避,实现和谐的人际交流.

[1]万洪莲.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及对策研究[J].职教探索,2014(6):184.

[2]马亚平.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指导[J].教育与职业,2014(20):188.

[3]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272.

[4]高 蕾.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2(1):139.

[5]卢 凯.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J].社会科学家,2013(8):118.

猜你喜欢

交流大学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交流&イベント
交流&イベン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