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
2015-04-15李长松
■李长松
范畴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从总体上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阶段性的理论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和建设的一个前提。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加明晰、坚实的学理基础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视角,从“存在的规定”、“认识的纽结”、“实践的理性”、“历史逻辑的必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深刻内涵,借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中的不足和偏失,延纳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科学内涵。
一、存在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人类思维关于事物本质的内在规定,这种规定取决于事物自身的特性和关系,集中地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切理论和规律的科学性的前提和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自身的逻辑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本质关系及规律,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的简化或规定,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独立、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和价值所在。
范畴是关于事物本质关系的概括反映,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结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在认识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与之相关各方面联系的过程中得到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质和规律的具体展开形态和表现形式。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制约和导向作用。作为思维逻辑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有主观的形式,也有客观的内容,“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1](P152)。“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分隔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泉源来说却是客观的。”[1](P178)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现实,是人们对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材料的科学分析和逻辑加工,并以其特有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运动转化和普遍联系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规律等的精确表达和理性规定。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普遍的逻辑思维形式,从内容上看,它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身及其各种关系和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具有逻辑意义的同时,作为存在的理性规定,它还以自身的不同类型及其内在关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存在性和价值规范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身及其关系的理性规定。正是基于这种存在的理性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成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过程的“阶梯”和“纽结”,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存在”和“理性的规定”的统一。
范畴是理论中的基本单位,是建立和网结理论体系的起点和支点,如果没有范畴,理论也不可能建立和成熟。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确立、发展和建设,都以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事实的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确切界说和基本单位,它不仅是学科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支点,而且也是实现学科独立、提升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提供了思维形式”[2](P78),是贯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之网的“网上纽结”,是建立和网结学科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石,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内容的更新、拓展和完善的砖砖瓦瓦,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不外乎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阐释和外延的展现”[3](P8)。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创造、衍生和建构等功能,不仅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方式的形成,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价值的生成,而且也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甚至左右学科理论的动向与变迁。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标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石和通向至深学术研究的桥梁,离开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不可能建立、成熟和完善。
范畴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一定方面、一定层次的本质反映,它的科学性来自对客体的逻辑审视和主体的认识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遵循学科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从而表现为不断追求自身的科学的存在形式即拥有科学性的过程,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主要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不仅表征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匹配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基本问题、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阐释效力和作用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的表现与获取,都与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体系建构密切相关,因为“在人类思维和科学知识所及的范围内,范畴已成为所有学科都需要不断拓建和善建的学科要素和科学对象”[4](P2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表达科学的原理、内容和规律所必需的且意义重大的基本概念,它的科学性同样源自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存在的逻辑审视和主观认识的理性升华。加强对它的研究,既可以归纳和总结学科的理论成果,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同时又能在学科建设中实现对理论难题的掘进与拓展,更深刻、更广泛、更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和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及其体系建构的日益规范化和科学化,已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内在要求和主要表征。
二、认识的纽结——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思维的逻辑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本性、特征等思维成果的“铭记”,具有认知、表达、叙述等功能;人们通过借助不同“类”的范畴,能较好地、更确切地观察和了解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人的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一般的抽象和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思维的细胞和认识的中介,它不仅是学科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而且也是承载学科信息、拓展学科理论、建构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认识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和逻辑工具。
范畴既是认识的成果,又是认识的工具,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1](P78)。任何一门科学和理论都需要用范畴去指示、表达其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并通过它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最简单、最一般的规定,是构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最直接、最基本的单位,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自身独特的逻辑思维形式,发挥着认知、表达、解释本学科理论规律与对应实践发展相切合的重要作用,是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的逻辑出发点。离开它,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维、认识和科学表述都无从谈起;而它的发展、成熟和丰富,则标志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把握能力的增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思维工具。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纽结”的方式联结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网,并通过其自身的衍生性、拓殖性和建构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切入点,呈现出较强的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工具价值,通过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逻辑起点,在学科理论研究中进行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逻辑的建构,科学运用范畴进行本学科的理论建构和拓展,努力推动学科的理论生成和体系完善,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规律去指导学科实践活动。
范畴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一般本性、共同特征等思维成果的“铭记”,是思维成果的基本陈述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并按照类别逐渐进入社会遗传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的“铭记”,是反映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联系的“强力词语”和“话语载体”,它的产生、存在和组合是分析、叙述和建构本学科理论内容及体系的必要逻辑工具。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中的“强力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成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的“纽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理论化的具体言说,发挥着承载学科理论信息、表达学科理论内容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域中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都离不开它的贯穿和表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话语载体”。它是在抽象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经验及其相关各方面的过程中得到的理论成果,它的内容、种类和关系承载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并体现时代精神的理论因素和话语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展开形态和表达形式。人们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具有的此种功能,创新和建构不同时期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形态和框架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诸多方面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的研究和建设背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叙述方式和话语载体建设的重任。
范畴不仅是认识的成果,也是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学科理论和体系的衍生和建构,是学科理论系统深化和创新的切入点,诚如成中英指出的那样,“中国哲学中的范畴自其历史发展看,不但有其占据中心思想的位置,而且有其促进或牵引新思想发展的意义”[5](P4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创新、体系建构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内化、积淀并抽象概括形成的科学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确切界说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形式,它以“纽结”和“网”的方式渗透、展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发展和系统深化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具有强大的学科理论创新、衍生和建构能力,必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演绎,推动和拓展自身范畴系统,不断构建和完善本学科的分支理论体系,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发展学科基础理论、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也将不断增添新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也将不断得到深化,甚至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产生出新的学科理论形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探索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为科学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努力开展本学科领域的范畴化研究和建设工作。
三、实践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
范畴凝结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科学认识的思维成果,并经过人类实践的反复检验,在人类思维中稳固发展。因此,马克思强调范畴的产生和改变必须植根于现存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是理论家的主观杜撰和纯粹臆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与现实之间交互运动的结果,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抽象和提炼,并且它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检验、确证、淘汰或演进,而最终着眼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品格。
范畴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在本质上它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它的存在、发展状态与实践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土壤。“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92)追本求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既定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就会变成空洞、枯槁的抽象。应当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产生,当然也离不开同样基于实践基础的相关学科的渗透和影响。正因为植根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阐释,也正因为以开放的视野借鉴并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数量和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和建设,要深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深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把蕴藏在其中的一个个或一对对范畴抽象、筛选、提炼出来,加以研究,还原其理论上的清晰面目。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是什么”上,还应注意研究各范畴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范畴之间的结合而形成的范畴体系,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上、历史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脉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真正目的和价值诉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之网”。
马克思说:“理论之谜的解答在何种程度上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在何种程度上是现实的和实证的理论的条件。”[7](P231)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只有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自身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正确地检验、调整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系统。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并不是一开始就作为逻辑范畴出现的,而是在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若干阶段的检验和确证,并多次更新内容之后,才逐步以逻辑思维规定性的形式在人们的意识中固定下来,“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8](P296)。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不能不有自身的矛盾和发展,而其发展的动力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发生、发展和彼此间的联动而使其显现为一个动态开放的范畴体系,而且也在不断地验证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和建设中,既要不断深化旧范畴、提炼新范畴,形成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际的理论新元素,而且也要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事实经验——逻辑筛选——哲学升华——指导实践的循环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成熟完善。
人类的每一项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性思维,也就离不开对范畴的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它一经产生,就应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们进一步验证它、发展它提供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以“纽结”和“网”的方式渗透在学科理论体系之中,具有强大的理论创新和衍生能力,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为基点和切入点,深化、拓展、创新自身学科的理论和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学理应用和实际转化的着力点和应力点。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应用和转化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把自身范畴应用与现实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应用和实际转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得以产生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固有属性和服务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与自身运动相适应的逻辑概括,从而催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新范畴的出现,即意味着独特问题域的发现,新理论、新思想必然通过新的范畴和术语贯彻到研究的对象中,从而以新的观念或视角,形成或解决具体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自觉适应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需要,更好地升华、创新学科范畴,着力提升和促成其自身的理论应用和实际转化,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四、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范畴,在他们看来,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和客观世界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范畴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加工及其理论前后一贯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9](P43)。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抽象的、概括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与逻辑发展的统一。
范畴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产物,一定阶段的范畴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定阶段,“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1](P78)。范畴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它们反映的那些现实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既是人的理性思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的反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在人的理性思维中的再现,具有历史性,“这些极其抽象的规定,在对它们作比较精确的考察时,总是表明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了的历史基础”[10](P159)。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发生、发展既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观进程,又受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随着其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变化而改变,在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其内涵和规定都需要重新理解。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时,逻辑地考查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活动及与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对认识和阐发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十分必要。总的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发生、发展是沿着两条线索进行的。一是总结新成果,形成新范畴。随着人们认识的积累和总结,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非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不断被舍弃,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新范畴。二是沿用旧范畴,充实新内容。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早期阶段形成和沿用下来的旧范畴,随着实践、形势的发展或人们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原有视野之外呈现出的新内容的扩充、丰富和修正,不仅可以免却旧范畴的淘汰和消亡,反而会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1](P77)。思想政治教育学以范畴的逻辑必然联系构成一定的理论系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现实。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深刻到不断深化的过程,因而作为反映历史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应当是从最简单、最抽象到越来越具体、复杂的。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生、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离散到系统的逻辑发展,表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进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发展的逻辑程序看,一方面,较前的范畴是发展到较后的范畴的前提和出发点,不阐明前者就不能阐明后者;另一方面,较前的范畴比较简单、片面,只有发展到以后的更全面、更精确的范畴才能给前者以更充分、更完全的说明,因此后者又是前者的根据。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看,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演化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进、上升运动的缩影,追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演化的来龙去脉,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演化的每一个环节和中介,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形成的线索,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总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是这样一种历史顺序:从最简单的范畴开始,简单的范畴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发展阶段上的关系,逐渐向较高发展阶段的较复杂的、成熟的范畴过渡。由此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逻辑发展之间存在有规律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构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之间存在一致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研究,阐解和规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质和富有阐释效力的范畴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理论研究实现价值性和获得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创新与现实应用的便利条件。
[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5](美)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A].冯契,张岱年,杜维明.中国哲学范畴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