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原牙槽窝行位点保留在前牙区的应用*
2015-04-15陈学军康春慧周文清郭海波周永强
陈学军,康春慧,周文清,郭海波,周永强
(南通市口腔医院种植科,江苏226001)
拔牙后原牙槽窝行位点保留在前牙区的应用*
陈学军,康春慧,周文清,郭海波,周永强
(南通市口腔医院种植科,江苏226001)
目的:探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入博纳人工骨粉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外伤或无法保留的残根,微创拔除加充分彻底搔刮牙槽窝后,填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其上明胶海绵或游离腭部粘膜封闭创面。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上部修复,观察牙龈的丰满度及牙槽骨的高度变化。结果:X线显示骨高度吸收少于0.5mm,宽度小于1.5mm.。病例均成功进行了修复,牙槽骨较丰满,牙龈乳头恢复良好。方法:微创拔牙后行拔牙窝内填塞人工骨粉,可以减少拔牙后的自体骨的吸收,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前牙美学风险的发生率。
拔牙;前牙;位点保留;牙槽骨;微创手术
随着种植技术的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种植行列中来。由于前牙区位于面前部,牙齿缺失后美观功能大大降低,且由于天然牙唇侧骨板一般都较为菲薄甚至部分缺失。拔牙后唇侧骨的吸收,使种植时植体的位置很难达到较为理想。因此如何减少骨吸收,防止牙龈的萎缩就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我科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微创拔牙后在拔牙窝填塞人工骨粉进行拔牙位点的保留,为后期的种植和修复提供较为足量的骨和牙龈组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种植修复患者10例12颗牙,男7例,女3例,年龄19~59岁。12颗牙均为无法保留的残根、外伤根折牙伴有唇侧骨板折裂,根尖部未发现明显炎症,牙周情况良好。常规术前CBCT、血常规及输血前四项检查,了解患者牙槽骨及牙根的情况,询问有无传染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材料和设备:卡瓦种植机、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海奥可吸收生物膜、博纳骨粉、Osstell ISQ测量仪、微创拔牙器械、可吸收性外科缝线。(2)常规消毒铺巾,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分离牙龈后微创拔除患牙。尽量保存完整的唇侧骨板,彻底清除牙槽窝内的肉芽组织及残留牙周膜。牙槽窝内完全充满血液后植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生物膜,其上明胶海绵覆盖或取腭侧粘膜封闭拔牙创面。术后口服抗生素5~7天,康复新液含漱,10~14天拆线。戴临时义齿,半年行X线检查,满足种植要求后,在正常位置上行常规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切开牙龈,测量ISQ值,安装愈合基台,0.5个月后常规修复。(3)临床观察:术后10~14天复诊,观察手术创愈合的情况,骨粉有无暴露及溢出,牙龈有无红肿。3个月,6个月检查骨的高度及骨的密度。种植后当天及3个月观察骨高度有无改变以及牙龈的愈合、丰满度。
2 结 果
10例患者经微创拔牙后牙槽窝填塞博纳人工骨粉以及海奥可吸收生物膜覆盖加上表面明胶海绵或腭侧游离粘膜瓣治疗后,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保持较好,高度吸收小于0.5mm,宽度小于1.5mm,拔牙后1周牙龈组织水肿不明显,骨粉外溢不明显,创口内卷,1月后拔牙创愈合,牙龈色正常。牙槽骨较丰满,X线显示骨粉生长良好。6个月后骨的密度及高度满足种植的要求,常规植入种植体,经3个月后ISQ测量大于70行上部修复,美学效果理想。
3 讨 论
临床公认的拔牙后牙槽窝愈合过程是,拔牙后拔牙创内的血液约于15分钟左右形成凝血块将创口封闭。数小时后牙龈组织收缩,24小时后来自牙槽骨的成纤维细胞向血块内生长。约7天血块为肉芽组织所替代,牙槽骨出现破骨性吸收。3个月左右完全形成骨组织。近来研究表明:拔牙后牙槽嵴会在三维形态上发生改变,唇(颊)舌侧均发生吸收,以唇颊更明显,宽度的丧失多于高度的丧失。翻瓣会影响骨膜下成骨,从而加重拔牙后的骨吸收[1]。
由于拔牙后的骨改建使牙槽骨的宽度变窄,Dohan等[2]认为拔牙后数月,牙槽骨宽度吸收约1/4,最终将有1/2左右的骨丧失。从而导致剩余牙槽骨不能满足种植体的植入,必须通过骨增量的办法解决。而且拔牙创在自然愈合状态下不仅会出现牙槽骨的吸收,且还伴有牙龈的萎缩,使牙槽骨的丰满度和牙龈的外形发生改变[3]。上前牙唇侧骨板较为菲薄,在外伤或拔牙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牙槽骨骨折或者微裂,从而导致骨吸收的加快。
标准的位点保留就是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内放置骨替代材料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为后期的种植修复提供足量的骨组织。由于拔牙后骨的吸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骨的吸收,我们在临床上采用微创牙挺切断牙周膜后拔除残根或断根,减少对唇腭侧骨壁的挤压,避免扩大牙槽窝。彻底清除牙槽窝中的肉芽组织,以及残留牙周膜后直接填入博纳骨粉,覆盖胶原膜,放置明胶海绵或腭侧粘膜瓣,无张力下缝合拔牙创。而由于骨膜下成骨会由于粘骨膜瓣的掀开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采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避免唇侧粘膜瓣的切开和骨膜的松解导致的前庭沟变浅及骨膜下成骨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减少影响骨吸收的因素,从而使种植体能够在一个相对正常位置上,获得较好的美学效果。
由于软组织的生长快于骨的生长,为了使骨组织的生长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我们在移植材料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可吸收胶原膜。其目的是防止牙龈软组织的长入,保护拔牙创内的血凝块,引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4],避免骨的高度降低。另外生物膜的覆盖可防止骨粉的外溢,脱落并严密封闭拔牙创面。然而由于可吸收生物膜暴露在口腔中,会加快生物膜的吸收,因此在其上覆盖明胶海绵或者腭侧游离粘膜瓣,来避免生物膜的过早吸收,为骨的生长赢得时间。
拔牙位点保留虽然不能完全阻止骨质的吸收,但却能够使后期的种植体植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使前牙区种植美学效果大大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6-127.
[2]Dohan Ehrenfest DM,Rasmusson L,Albrektsson T.Classification of platelet concentrates:from pure platelet-rich plasma(P-PRP)to leucocyte-and platelet-rich fibrin(L-PRF)[J].Trends Biotechnol,2009,27(3):158-167.
[3]刘露露,王立军.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4,28(4):240-243.
[4]张勇.应用牙槽窝保存技术减少拔牙后骨吸收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3):288-291.
R782.11
B
2015-04-01
1006-2440(2015)03-0292-02
南通市社会事业科技创新与示范项目(HS20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