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

2015-04-15蔡逢茜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态度情感

蔡逢茜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等以及大学生必须面对恋爱、择业、就业等诸多问题,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必然带来心理的不适应,例如焦躁、抑郁、恐慌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与矛盾冲突,容易产生逆反和偏激心理,影响他们产生正确、稳定的心理。这也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态度心理学出发,指导学生改变错误的态度,用正确的态度引导自己的行为,寻求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理途径。

一、态度心理的概念界说

态度作为研究对象极其复杂,它往往表现为一个人对一组刺激(社会事件,商品等)所产生好恶的倾向,是人的思想观念的核心,具体指立场、观念、看法和行为倾向暴露出的情绪,是人们判断事物和言行是非、美丑、善恶以及何种内容和方式易于表达的心理状态。人在对某一事物产生评价的同时,决定自己是喜欢这一事物还是厌恶这一事物,是主动参与这一事物还是避而远之,因此,人的态度不仅会使他在心理活动时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情感,而且还将影响到他的行为表现,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态度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缺一不可,其中,情感因素占核心地位。所谓的认知,即使指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伴随着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评价同时产生的是人对这一事物的情感反应和行为倾向。所谓行为倾向是指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准备做出的反应,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人在对某一事物产生评价时,决定自己是喜欢这一事物还是厌恶这一事物,是主动参与这一事物还是避而远之。人的态度不仅会使他在心理活动时产生不同的认识和情感,而且还会影响到他的行为。

二、态度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维度

1.重视态度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端正态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首先,端正态度是指导行为的前提,有正确的态度才会有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态度可以使行为更加理性,更有导向性,而且矫正行为的最佳方法也需要端正态度。由于社会各种利益的驱动和诱惑,使得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形成了以利益为判断事物的基准,这与长期接受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判断是相背离的。于是,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和残酷的现实的时候态度就显得摇摆不定,而且在信息激增的时代里,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弱,人生理想淡化。其次,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内化就是从内心深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彻底改变原有的态度,外化就是把态度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和表现。态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呈现,既是内化的结果,又是外化的依据,因此,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重视态度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高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是对学生个人行为的约束和管理手段,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实际状况,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表现为单一的政治说教,强制灌输等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实已经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在认知层面上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并没有真正触及大学生的意识领域的核心,端正态度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考察高校中大学生的种种态度表现,分析影响态度的各种因素,从而找出导致态度不端正、不稳定的种种问题,最后从对影响大学生态度形成和改变因素进行逐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正确判断哪些影响是有利于我们教育的,可以为教育者所利用并促进态度的改变,哪些因素不利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解决,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来实现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态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态度以“工具”的形式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抓住和利用这个“工具”,促使教育对象将教育内容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内化为稳定的评价和反应,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以便指导正确的行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改变和端正态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态度的特性出发,构建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改变态度的和谐氛围,同时要加强理论教育,在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心理,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构建良好的环境是优良态度形成的基础。态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环境对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优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观点与社会这个大环境严重脱节,因此要想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首先应该从整个社会大环境出发,优化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发展优秀的社会文化。政府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加大马克思主义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规范信息文化产业,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从而达到社会环境优化的目的。其次,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从学校的文化建设出发,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课堂环境出发,创造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从班级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使他们可以专心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优化高校的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强调校风校纪建设,善于利用情境中的一切有利因素,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要优化家庭环境。社会和高校必须重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知识、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家庭环境因素,营造一种和谐和温馨的家庭环境,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毋庸置疑,育人的客观环境的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纠正错误的态度,形成积极健康的态度心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加强理论教育,注重解决教育对象态度认知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给教育对象提供可受性强的新知识,以改变其原有的认知,进而改变其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人的优良的态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接受科学思想,使学生对思想教育本身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有着重要意义,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会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人的实践。科学、知识、理论不可能在生活中自发生成的东西,必须通过外部的灌输才能够形成。当然,个体在接受外来新知识时,必须与原有的相关态度谋求协调,才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实施教育,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掌握着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对态度对象有较高的认识水平,思想教育者要针对这个特点实施教育,加强教育的理论性,寻求教育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通过透彻的说理分析来进行引导。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领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个人威信,以便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契机,充分发挥情感因素作用。我们常常说:“虽然他还不错,可是我就是不喜欢他”可见,情感对态度具有决定作用。情感因素对态度的变化起着主要作用,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动力因素,情感的积极与否,决定着态度的积极与否,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就不能忽视情感桥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情绪情感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教育必须掌握对象的情感状态,才能从“动之以情”,达到“晓之以理”。这是因为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心理来接受外部信息,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教育者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认知层面的教育,认为将正确的知识一股脑地抛给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就达到了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有失水准。

因此,要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对情感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善于掌握学生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能产生、发展和保持他们高尚的情感,抑制不良情绪情感,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人们的情感,抑制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把认识化为行动。这要求思政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授课技巧,更要内外兼修,提高自己整体的素质,具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能力和劝说技巧,针对性要强,沟通准确,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学生缩短距离。例如教育者利用谈话的形式洞察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深入了解他们,从他们的最关心之处下手,解决他们最急切的问题,对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多关心体贴,照顾其正当需要。并且,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注重双向沟通和及时的反馈,这对改变态度极其有利。

总之,要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必须从本质上改变他对待事物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心理机制也会不断发展变化,面临新的问题,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新的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思想政治的原则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培养优良态度,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R].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3]赵建平.态度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学报,2012,(23):77~78.

[4]谢军平.应用态度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欧阳彪.论态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理论视野杂志,2008,(7):198.

[6]孔庆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心理态度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6,(9):67.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态度情感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