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伦理思考
2015-04-15罗琼
罗 琼
(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中国人长期以来都重视生,但是往往会忽略了死。既然有了生的开端,必然也要有与之相应的结果,死亡只不过是有关于自然的回归,是生命结束必须要经历的。临终关怀事业之所以会应运而生,那是因为人类对死亡有种未知的恐惧,认为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死亡不仅仅意味着与至亲的爱人和朋友的彻底分离,还意味着要体验临终过程的痛苦折磨。所谓临终关怀,是指针对身患不可治愈疾病的、生命期限不长的疾病患者,进行的生活、医疗、心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使其能够以最小的痛苦来度过生命所剩余的时间。关于临终关怀的目的:一方面来说,它可以帮助病人坦然地直面死亡,让病人有意义、有尊严地度过生命剩余的一段时间,让他们尽量不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来说,临终关怀也可以帮助临终病人的家属面对亲人即将逝去的事实,从精神上给予病人家属支持与安慰。
随着临终关怀事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不得不承认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坚持医学人道主义,这使人们意识到了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固有的伦理观念,那么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于临终关怀的问题,必将有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二、当今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
相对于一些欧美的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比较晚,中国的临终关怀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8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在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 建立,这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始了关于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从1990年开始,随着天津医学院建立了专属于临终关怀的第一个病房,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专门机构,有临终关怀专门医院,也有在综合性医院里面设立的临终关怀病区。1991年,“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在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举办,一直到目前为止的十几年间,举办了数期关于临终关怀的讲习班,并且在北京、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举办了临终关怀的相关培训[1],壮大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队伍,促进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今,我国的临终关怀临床实践服务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阶段,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都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办了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其中比较全面的是天津的临终关怀机构,天津不仅仅在医学院的研究中心建立了临终关怀病房,还在当地的肿瘤医院和民族医院等也建立了临终关怀病房。2006年,广州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临终关怀大楼——“慈爱楼”,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内设200多张床位,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经有100多名老人入住,每个病房都配有专职的医生、护士、护工[2]。
三、关于临终关怀事业的伦理学思考
1.加强民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死亡观。中国人普遍的死亡观受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道家主张的修炼会成仙,佛家主张的灵魂转世等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宣扬的一些关于生死的观念,大多是赞美生而忌讳死的,人们一般会认为死亡是非常不幸的,大家对待死亡有很强烈的恐惧感,因而对待死亡采取了消极回避的态度。科学的死亡观就是认为死亡是人的一种自然规律,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宗旨是减轻临终者的身心痛苦。然而一项针对北京市两所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关于死亡观的调查显示,即便是从事医务工作的人们,在家中能很公开地谈论死亡的情况也仅占31.7%。[3]实际上许多医务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死亡观,他们也是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实说到底,临终关怀就是帮助临终者和家属一起坦然面对死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死亡已经是公开化的了,这多多少少对临终者和家属会造成情感上的冲击,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甚至会给临终者家属今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这样看来,加强民众的死亡教育,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变得尤为重要。
2.以患者为中心,坚持医学人道主义。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什么时候最能体现出“孝”,无非就是在病、死之际。有资料表明,癌症晚期的患者与其亲属的求医动机不尽相同,很多患者的家属在陪同求医时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患者家属会坚持一些无效的治疗,否则受不了大众舆论的评价。家属们还往往会叮嘱医护人员对患者隐瞒真实病情,以免患者经受不住重大的打击。其实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医务人员违反了医学伦理中的“告诉事实”原则,而且还造成了患者主动积极配合一些无效治疗,这很不利于临终关怀的进行。医学人道主义的本质内涵既包括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也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同时给予临终者真正需要的关怀和护理,医学人道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使临终者能够坦然、圆满地走向生命的尽头。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讲,他们更应该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认真做好临终关怀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样会得到患者的信任,也会使家属放心。临终关怀彻底改变了患者在医院延长痛苦的生命而得不到真正的关怀和护理的状态,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安详而有尊严的离开,同时也使家属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双重体现。
3.改善伦理环境,实现医疗保健体系的统一性。[4]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不断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卫生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预防、治疗和临终关怀,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坚持“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的原则。临终关怀是一项工作上既有全面性又有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临终关怀机构是立体化和多元化的综合服务型机构,这样的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也应该是立体化和多元化的,要保证服务的质量,就不仅仅是需要医务人员的努力与付出,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一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在临终关怀这个体系里,伦理环境对其中的人员起着引导和指导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周边环境对于某种伦理行为的价值观的理解,它还包涵了医疗保健提供者在做日常伦理决断时约定俗成首先选择的价值观。我们只有改善当前临终关怀体系里的伦理环境,不断优化医疗卫生结构,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服务。
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所面临的问题
1.大众的文化背景以及信仰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限制。从专业学术界的角度来说,对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是给予了肯定的,学术界认为它充实了社会道德的意义,应为社会认可和提倡。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的有两点:一点是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的死亡观,即认为死亡是非常痛苦的,是不吉利的。另一点就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孝道”,例如,现在的许多子女在面对家中重病或是得了绝症的老人时,为了逃避社会的舆论,就想方设法地延长老人的生命,让老人们去接受一些无效的治疗。然而同样受传统观念影响的还有一些医疗工作者,他们面对一些处在弥留之际的病人,也是采取了不得不救的态度,做一些无用的治疗,这些治疗甚至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这违背了临终关怀里面所宣扬的宗旨。
2.不健全的临终关怀制度。制度可以说是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保障,因为政府、医疗保险机构以及大众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将决定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有一些问题也将决定着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例如临终关怀机构设立的条件?如何去运营这样的机构?临终关怀病房应达到怎样的硬、软件标准?临终关怀机构制定怎样的治疗标准?但是,我国目前在这针对这些问题时,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现今还有一些开设了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由于制度不完善,政策不配套,他们的临终关怀病区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生存的压力。甚至现在的一些临终关怀机构还出现了医疗服务不规范、乱收费等问题。此外,临终关怀并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的范围,我国已经建立的一些医疗保险制度中并没有临终关怀这一项内容,这也不利于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
3.不充足的服务供给。随着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社会成员老龄化问题,现今所设立的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还是偏少,临终关怀机构的数量和需要送入机构的患者数量达到了失衡状态。以青岛市为例,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 21.6万,占总人口的2.84%。[5]然而许多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都是病魔缠身,他们都需要专人照料日常的起居,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生活不能自理。但目前青岛市只有两家机构是以临终关怀服务为主的,这样的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当下高龄老人的需求。然而从临终关怀的医疗队伍组成上来看,这支队伍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而国内的形势是全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全科医生的培养还尚未形成规模。
4.缺乏社会资源的介入。[6]在国外的一些临终关怀机构中,很多社会工作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机构中所起的作用,一些经过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甚至承担了机构所有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然而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本身就是起步晚,发展也相对不成熟,再之我国目前缺少一些培养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机构或学校,还有就是社会工作者们没有一个很乐观的就业前景,这导致了现有的一些社会工作者被迫转行,这种恶性循环就会使社会工作者的数量越来越少。把角度从社会工作者转移到社会志愿者,我国的社会志愿者服务也没有大范围的开展起来,现在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一些高校的学生和需要临终关怀服务的患者家属,因为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模式,所以这样的队伍也是不稳定的。
临终关怀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要面临的伦理问题也还很多,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妥善地消除一些伦理因素对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影响,临终关怀事业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的。◆
【参考文献】
[1][2]阎安.中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索[J].2010,(3):84.
[3]杨晶,张金环,刘玉春,等.医护人员对待死亡及临终关怀态度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0):607.
[4]肖蓉,郑兰香,邓云龙.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思考[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61.
[5][6]李君,张大勇,菅林鲜.老龄化背景下的临终关怀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