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2015-04-15鄢姿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鄢姿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鄢姿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把学生当作是理论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感受。网络视域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寻求建立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和谐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沟通一词:“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辞海》则把沟通解释为:“沟通,原指开沟而使两水相通,后泛指彼此相通,如沟通东西文化等。”无论是哪一种解释,沟通在本质上指的就是所谓人与人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也是如此,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境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以特定的教育内容为中介,以语言、符号为媒介,与教育对象进行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道德规范等信息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思想政治教育育者和教育对象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情感理解与认知建构。有效的沟通能实现认识上的认同,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升华,内化为教育对象的精神和外化为实践行为,最终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高校,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沟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把学生当作是理论灌输的对象,用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只是老师在唱独角戏,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人与人的沟通模式的转变,大学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教学氛围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最终才能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效果。

一、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普遍存在把学生当作是理论灌输的对象,教师只看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感受。这种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其基本价值取向只能是“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必然使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成为被知识异化的人。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由于对思政教育功能的过分偏重,严重削弱了对学生兴趣的基础塑造。教师按严密的逻辑法则层层启发,学生则苦思冥想,45分钟在紧张与疲劳中度过。这事实上有悖于正常的心理需求和思维习惯,损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阻碍其思维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网络视域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关系,课堂应该是一个传授知识、解析困惑,和谐、活跃的教学相长的良好场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务必转变教育观念,一改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需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努力把握新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话特点,建立师生双方平等对话的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对话,互相促进,并通过教师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和合理的引导,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二、创新载体,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成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载体,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提倡学生参与的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专题式和案例式的课堂沟通模式。

1.创新载体,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第一,多媒体技术应用。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后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声、像等多维刺激点更立体地展示课程中心思想,扩大学生的视野,扩展课程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原本认为枯燥无味、深奥难懂的理论形象化、趣味化、知识化和直观化,从而产生认知、价值观念的重新思考与整合,提高学习效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教学过程中,若一味只是讲史实和理论引导部分,学生可能会接受得太深硬,若教学过程中,适度穿插近现代史相关的地图、影音记录短片等多媒体资料并适当展开班级讨论,不仅可以缓解视听疲劳,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实践表明也可以很好地帮助非历史专业学生,特别是理科生了解掌握更多的近现代史部分内容,并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第二,网络技术应用。充分应用网络技术,打破有限的课堂时空局限,积极搭建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组可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尝试集体备课、共享资源,优化栏目设置,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搬到网络上。网络课堂可下设教学资源共享区、论坛式交流区、教学信息反馈区等板块,通过网络的建设,实现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双方互动以及教学相长等功能,延伸并完善课堂教育效果。此外,课后,师生之间可以利用QQ、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交流,拓宽师生沟通交流平台,适度打破课堂时空局限,延伸沟通交流纵深度,扩大对话;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关注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学术活动网站、期刊网或是较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实时了解相关学术动态,扩展知识面。

2.革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专题式和案例式的课堂沟通模式。课堂教学方法是整个课堂教学环节重中之重的环节,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有利于缓解学生听课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启发式教学。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好教学任务的讲授和引导工作,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启发。从给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思维、合理判断,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自觉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

第二,开放式教学。把原本固定时间、空间内封闭式的教学活动变为跨越时空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讲座、报告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把课堂扩大化、生活化,让学生从客观的实际体验中更真实地感受课程教学提升的内容。用感性认识的积累促成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三,互动式教学。新生代的大学生早已厌烦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收音机学习模式。网络视域下,学生与老师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沟通地位,学生更愿意发表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应增加教学中互动环节的设置。互动式教学灵活多样,但归结为一点,就是鼓励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畅所欲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互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思考、发言,与教师沟通想法,平等对话,在沟通中,达到正误、育人的目的。

第四,专题式教学。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同一门课程章节之间有许多内容是交叉的,但是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课时却是有限的,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后,可能容易产生知识叠加或混乱的现象。教师可以尝试变系统讲授为系统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的办法,把没有重叠交叉的部分按照原本章节顺序进行系统讲授,把交叉的部分进行专题讲授。

第五,案例式教学。用客观存在的现实案例分析阐述的教学比简单生硬地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分析说明改革开放的意义”,通过大量的图片、数据、图表对比说明,深入浅出地分析总结,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课本知识的现实感、时代感,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完善考核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成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思维的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注重灵活性和长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如此。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主动完善考核方法,积极拓宽课后交流和实践领域,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一,完善考核方法。转变应试教育思维,把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政治态度、价值取向乃至道德情操的引导作为目标,而不是单纯的行为的规范和劝导。在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法上,要更多地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轻机械化背诵、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讲求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要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转变为动力,淡化成绩概念,注重动态的考察过程,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二,强化实践环节。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良好效果,除了课堂教学内容外,更要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每学期可以尝试1~2次的实践环节,精心策划主题,利用课余、节假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针对不同专业、文理科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区分实践环节的具体设置内容。兼顾分散和集中两种不同的实践考察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观革命历史遗迹、考察新农村建设成就、志愿者服务、主题活动策划、图片展、开展社会调查等灵活的、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自觉把所学知识融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面对现实,学会理性思考,促进情、意、行深化,自觉提高社会化程度,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第三,搭建校园文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有效的平台之一。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目标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各项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在活动中,达到教育人、感染人和凝聚人的作用。具体地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科讨会、科研立项、选报课题等学术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和优秀的校园文化的打造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复杂化使得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只有不断转变观念、思维,积极革新沟通教育手段,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锲入互联网,使之为我所用,助我所长,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有人听、有人爱听,并且真正听进去。◆

[1]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2):42.

[4]覃轶珊.多媒体技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优化使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7,(09):56.

[5]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73.

[6]邹建良.网络时代互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学术论坛,2007,(05):31.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 Network Era

Yan Zi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Fujian,363000)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network,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advance with the internet era.We should explore in attempting to change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strategy and create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field to change our mind and create new environment.

interne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G40

A

1674-0416(2015)02-0114-03

[责任编辑:刘 芳]

2014-10-09

鄢姿,女,1981年生,福建永泰人,讲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