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意义和着力点

2015-04-15李晓松刘燕

关键词:廉政生态教育

李晓松,刘燕

(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新时期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意义和着力点

李晓松,刘燕

(安徽医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高校廉政生态是一所大学廉洁政治建设现状以及廉洁政治建设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表现。建设高校廉政生态能够巩固高校“教化育人”的功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涤荡高校贪污腐化的堕落风气,也能够净化社会政治生态。在推进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要重视教育、制度构建、校园文化和外部因素四个环节的联动,只有实现这四者和谐统一,才能让大学之地永葆圣洁,使高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发祥地和传播地。

新时期;高校;廉政生态;校园文化;政治生态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时刻为社会孕育着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在推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已成为推动政治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启迪人民智慧的重要力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高校在招生、科研、人事、基建、采购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高校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君不见一幢幢高楼在新校区拔地而起,教师工资待遇、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与机遇并存的还有很多风险,这其中“贪污腐败”这一政治癌症已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最大挑战,高校腐败已成为最吸引公众眼球、对社会风气影响最持续、对高校声誉破坏性最强,因此,加强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环节。笔者认为,构建高校廉政生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不失为一个可行性较高、能从源头上遏制高校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好办法。

一、高校廉政生态的内涵

广义的生态概念不仅仅指人们身处的自然环境,还包括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生态为一种自我集约发展、平衡发展、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状态[1],这与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工程的特质有着不谋而合的气质相近。高校的生存离不开政治、社会环境的支持,其发展更离不开社会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熏陶与浸润。

简单来说,高校廉政生态就是在高校中营造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校园环境氛围。根据生态学协同发展的原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在高校开展廉政建设,必须要以廉政思想为基石,通过调动校园环境中各个环节,将办学理念、党风、校风、校训、教风、学风、规章制度、校容校貌等有机、和谐地统筹起来,实现从校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中的全覆盖,最终达到管理人员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大学生廉洁修身的目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高校廉政生态是一所大学廉洁政治建设现状以及廉洁政治建设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校风、教风、学风的综合表现[2]。一个高校党风是否廉洁,校风是否纯正,教风是否严谨,学风是否优良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培养出的教师和学生是否具有廉洁的思维,科学的头脑和公正的行为,这不仅仅考验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智慧,也考验着高等教育参与者对正邪、黑白、美丑等社会良知的基本判断。更深远的来说,高校廉政生态构建的好坏将决定高等教育的成败,高校廉政生态将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廉政生态环境,就无法创造出和谐的内外环境,高校教育科研创新的社会功能也将无从谈起。

二、新时期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意义

之所以建设良好的高校廉政生态环境成为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因为在高校中营造廉政生态、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有着很多现实性的意义。

1.建设高校廉政生态是巩固高校“教化育人”功能的必然需要。社会主义高校的功能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表达的很清晰,那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高等教育大会上也明确强调“促进文化的发展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4]。可见作为人才的聚集体,知识的传播者,文化传承,创新的摇篮,特别是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高校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因此“教化育人”是高校廉政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加强高校廉政生态建设就不能忘记大学这一神圣历史使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就必须紧紧围绕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科学设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广泛开展一系列“敬廉崇洁”的教育活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化育人的目的[5]。换言之,对大学生授之以科学知识,炼之以健康体魄,植之以道德素养,赋之以创新精神,育之以民族情怀,培养出能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共奋斗的具有高尚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本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高校教育功能目标的实现,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6]。

2.建设高校廉政生态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内在需求。“和谐”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发展任务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要有一个清正廉洁、安定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对高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从衡量和谐校园的内在条件来看,高校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政治头脑外,还应遵纪守法、以身作则、勤政廉洁;要求高校教师除了需要有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外,还应爱生重教、行为世范、廉洁从教;要求高校大学生除了应具备崇尚科学的头脑外,还应具备知荣知耻、诚信友善、廉洁修身的气质修养。从外在表现来看,和谐的校园氛围还需要优美的校园环境,井然的教学秩序,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衬托,而做到这些除了需要依赖管理者的智慧、教师的责任心、学生的上进心外,更需要廉政生态做保障,缺少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文化土壤,就孕育不出廉洁自律的文化基因,势必会催生出“贪腐”的恶果,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无法真正实现。

3.建设高校廉政生态是打击高校不正之风的现实所迫。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期,改革也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高校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建设和管理中的经济元素也呈现出越发活跃之势。遗憾的是伴随着高校校园面积越来越大,教学楼越建越高,招生越来越多,高校各项规章制度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匹配的发展,特别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机制体制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和落后。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趁虚而入,侵袭着大学这片“净土”。据《光明网》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9月,当年就有18位高校领导干部接受组织调查,其中有11人担任过学校“一把手”。根据四川省纪委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5月以来,该省共查办高校腐败案36件,处分26人,2013年至今,已有3名高校校长、书记以受贿罪被提起公诉和审判。这些高校贪污腐败案件不但大量蚕食了国家和人民的物质财富,也破坏了大学长期积淀出的求真求新的价值观念,毒害了校园风气和师生心智,更严重的损害了高校的社会声誉,影响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因此在高校中构建廉政生态已成为箭在弦上的紧迫任务。

4.建设高校廉政生态是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中指出“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当前,预防和惩治腐败不仅仅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更需要相关领域的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日趋壮大,不过伴随着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中国政治环境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等前所未有的挑战,党风廉政建设就难免会受到腐朽思潮和落后文化观念的冲击,甚至遭遇别有用心的渗透[7]。大量事实表明一些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的领导干部很容易在“贪腐”上出问题,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腐败亚文化”盛行、“潜规则”屡见诸报端,既严重影响公平正义的伸张,也阻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作为主流文化和思想的发源地,是人类神圣的精神家园,应当具备一种“卓然于成”的品质,在社会政治生态中理应肩负起“推动进步”的重任,通过弘扬大学的批判精神,对社会进行评价、规范和引导。先进的社会文化往往与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相伴,相反腐败文化猖獗会引发国家衰弱、社会动荡不安、甚至政党更迭。通过洁净高校内部廉政小气候,净化社会政治大生态,发挥高校“正本清源”的教育功能,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大脑中牢牢拴起思想大闸,真正做到不想腐、不愿腐。高校通过营造这种“风清气正”的气氛将廉政之风吹入社会,从而起到激浊扬清,鞭贪毙腐的作用。

三、建设高校廉政生态的几个着力点

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一口吃不成胖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开展廉政生态建设的时候我们决不能畏首畏尾,更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分清主次,找准着力点,措施实施实现“精准点穴”,从而使廉政生态建设事半功倍。

1.注重“教育”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楼千仞,地基百尺。要将高校廉政生态的基础打牢打实,就必须重视教育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思维很难对“贪腐之祸”有痛彻骨髓的理解,就无法形成对惩治贪污腐败的民意共识。在开展廉政教育时,我们要把握好分类施教、平台搭建和内容设计三个环节。对于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我们要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理念的教育,使其做到遵守党纪国法,权为师生所用,利为师生所谋,忠于职守,公正廉洁,把廉政教育作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任务来抓。对于教师而言,要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行为规范教育,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对于高校主体的学生而言,要教育他们勤于学习,严以修身,善于明辨,忠于笃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大学生只有奋斗的青春才能绽放出美丽的人生。在教育平台的搭建上,除了要注重常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应该善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积极抢占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阵地,要利用宣传橱窗、广播、校报校刊、标语横幅等途径让廉政教育实现耳濡目染,无死角。在教育内容上,除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外,还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外先进廉政文化教育;在内容生动性上既要开展先进人物、正面典型的优秀事迹介绍,也要有反面素材给予警示警告。

2.注重“制度构建”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中的约束性作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是一项浩大繁琐的系统性工程,仅靠学校纪委监察部门的力量势单力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从底层确保反腐倡廉工作踏石留印、抓铁留痕。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唯有形成严明有效的制度体系,夯实制度基础,才能确保廉政教育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才能起到约束监督作用,才能促进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师生自觉提高党性修养,树立起良好的作风,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越贪腐雷池半步的敬畏心。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细致制定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全面覆盖到学校招生就业、组织人事、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等环节,让贪腐无孔能入,让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出牌”成为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新常态,让两袖清风吹进校园的各个角落。另外,制度的执行也需要有效地监督和考核,没有监督考核的制度是空架子、花架子,经不起考验和推敲。

3.注重“校园文化”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是由高校师生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思维定式、行为方式等构成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教育管理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软因素[8]。校园文化对在校师生员工理想信念、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作用属性,因此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对于营造“崇廉尊贤”的校园廉政生态,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廉洁修身”为内涵的高校廉政文化应有机的融入学校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群团活动以及公益活动中,丰富第二、第三课堂的同时使广大师生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让浩然正气在师生胸中长存,让廉洁修身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高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重活动的时效性,少一些呆板枯燥的说教,多一些师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和消化的形式[3],如廉政艺术作品展、廉政歌曲大家唱、廉政微电影比赛、廉政故事会等,不难看出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完美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校园文化“物化”的体现,如体现科学民主精神、爱国敬业精神、仁爱奉献精神的校史馆藏物、雕塑、壁画、植物景观、假山喷泉等都能起到警示启迪的作用[9]。

4.注重“外部因素”在高校廉政生态建设中的支持性作用。良好的校园廉政生态能推动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10],而有涵养的社会政治生态可以给高校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待贪污腐败问题“猛药去疴,壮士断腕”般的决心已取得一定成效,社会政治生态有了较大好转。当前,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持续加大对各地高校的经费投入。然而在物价上涨,人心浮躁的今天,高校负债办学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部分高校改革依然受到当地政府行为的钳制,高校资源分配不均,重科研轻教学在高校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校教师除了担任日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政府智库的作用,教师待遇相比较其社会功能和工作压力依然属于弱势位置。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社会各个领域都成为媒体的聚焦点,高校内的廉政问题、教育改革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媒体拉进舆论的漩涡,高校在应对舆论危机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以上使得高校工作的重心很难向廉政生态建设倾斜,高校用于廉政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此,政府应该继续保持对社会腐败的高压打击力度,研究部署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高校开展廉政生态建设赢得外部环境的支持,科学规划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投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研究高校去行政化的方案进程,努力建设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社会和媒体看待高校问题要多一些宽容和理性,多报道高校中的先进个人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政治生态正能量。◆

[1]田旭明.制度化、生态化与大众化反腐模式的自觉建构[J].廉政文化研究,2014,(1):24.

[2]黄光明.关于廉洁生态建设的思考[EB/OL].咸宁廉政网. 2013.12.31.http://www.xnlzw.com/news/yjtt/2013/1231/13123 185710CE5E44BE99F0K80G4AGH.html.

[3]党家政.浅谈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63.

[4]徐兰.略论大学的廉政文化自觉[EB/OL].川大廉泉网.2012. 3.2.http://jw.scu.edu.cn/article/detail/id/27803.

[5]罗人权等.高校廉政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张国臣等.高效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蒋国英.试论高校廉政生态园的构造[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23.

[8]商植桐,张红建,王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强化廉政文化力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67.

[9]李晓彤等.略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基于文化圈层结构的视角[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 2014,(3):80.

[10]赵周贤.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政治生态优化[J].廉政文化研究,2010,(2):13.

On Ecological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New Period University

Li Xiaosong&LiuYan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Anhui,230032)

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of univers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university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s the general performance of the Party and school spirit,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The ecological integrity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can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cleanse the atmosphere of graft and corruption,and refine the social policy ecology.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in university,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four links,including education,system construction,campus culture and external factor,which will help the university to become the birthplace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thought.

new period,college and university, ecological integrity,campus culture,political environment

G640

A

1674-0416(2015)02-0101-04

[责任编辑:刘 芳]

2014-10-29

李晓松,男,1985年生,安徽淮北人,助教,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在职研究生;刘燕,女,1973年生,安徽颍上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廉政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廉政之歌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