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群体性教育引导探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2015-04-1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群体性少数民族

王 芳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来,少数民族群体性研究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身份认同;民族意识自觉;群体性事件治理与预警机制研究;另有一些探讨城市中少数民族群体的生活状况,专门针对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性研究目前还没有。少数民族作为民族高校的主要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群体性的特征,并且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重要教育载体的学校教育应积极承担起少数民族群体性教育引导的重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为较快融入多元文化,适应现代化的节奏打下良好基础。

一、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情况

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同学集中学习的高等学府,汇集了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莘莘学子。本文以坐落于四川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为例研究少数民族同学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文、史、哲、经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学校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2.9万余人,下设23个教学单位,其中设有具西南民族特色的藏学学院、彝学学院两大教学单位。藏学学院主要招收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藏族生源,彝学学院主要招收四川彝族生源。除以上两大教学单位外其他教学单位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等也招收一定的藏族、彝族、维吾尔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同学考入大学都享受一定的分数政策照顾,换言之,学习成绩较其他同学低。西南民族大学采取学院、行政班级排序的集中住宿模式。比如,某某藏族同学考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他将与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的同学分配到一个寝室居住,此寝室居住的一般为其他少数民族或汉族同学,一般不再分配藏族同学。课程设置方面,除藏学学院、彝族学院两大教学单位依据学生特点自主设置外,其他教学单位均按照教育部学科要求设置。对于外语学习增设英语慢班供英语学习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同学选择。本科专业全部采取学分制学习方式。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西南民族大学长期坚持举办三个“周末民族舞会”(藏族锅庄舞会、彝族达体舞会和新疆少数民族舞会)、四个“民族节日庆典”(藏历新年、彝历新年、羌历新年和“三月三”民族歌圩节)、五个“民族风情”系列活动(民族饮食文化节、民族服饰展示大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民族风情摄影展、民族语言竞赛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承、弘扬。

二、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表现特征

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较强,对本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种意义上解释可归结为一种族群的认同。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认同感主要表现为日常交流喜用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学习、运用停留于课堂上;人际交往以本民族同学为主,较少主动与其他民族或汉族同学沟通;热衷参加本民族或本民族同学组织的文化活动等。

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另一表现为跨文化学习、生活适应期较长。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群体性特征较高的藏族同学个案跟踪调查得出,藏族大学生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同学容易出现疲乏无力、困倦、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等“低原反应”,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虽然这种“低原反应”属于一种生理反应,但是在高校里会无形的转化成为少数民族同学的心理变化,比如,有部分对自己要求较高的少数民族同学不能正确对待生理上的反应,反而认为是自己懒惰、堕落的表现。长时间的不正确对待会让一些少数民族同学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整体身心的健康。

民族高校目前多数还是以汉族文化为主题文化,汉语为教育中的主导语言。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大众文化为背景,授以基础知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讲,汉语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使用本民族语言,再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汉语教育会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另外,少数民族学生随着学业迁移到远离家乡的其他地区,仅仅因为语言问题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不在少数。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对少数民族同学提出了跨文化学习的巨大挑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总体上较好,他们不再以特殊身份去改造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从自身的处境、要求和利益出发去作价值判断与价值参与,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等方面逐渐增强。但是,在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则令人不容乐观。

三、增强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教育引导的重要

正确开展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群体性教育对于开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至关重要,对于推动民族高校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素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主流社会,而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少数民族人才,通过他们来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实践中探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完成方面的群体性反应,做到提前引导、具体引导、特色指导,将可预见性的问题、情况梳理告知少数民族学生,可做到有效的预防和积极应对,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对完成学业的畏惧感和紧迫感,不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以乐观和有准备的心态面对大学学业。

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跨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求学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也存在一定影响。在调查中发现,西南民族大学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大学的适应时间极长,而且某些具体行为、方式下表现出的往往是对整个跨文化生存的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引导会演变为其他方面的问题。所以,在入学初期或者不同年级开展相对集中、有效的群体性教育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教育引导也是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构建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民族高校也不例外。增强群体性教育引导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群体性教育引导对策及建议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民族高校在办学中应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少数民族学生能从中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心理、性格等民族基因,从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以及思维习惯等方面真正了解和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貌,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地热爱民族工作、做好民族工作,才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群体性教育中注重赏识教育。民族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自卑心理的群体性特征普遍存在,赏识是一座桥梁,是师生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发挥“情感效应”.使学生敞开心扉,接受、信赖,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自愿接受新朋友、新事物、新观点,打开心灵之窗,更好的在多元文化下学习。

重视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民族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心理健康的辅导,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如可以开设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心理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等逐步完成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性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工作。

【l】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1 民族教育研究,1997(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l989.

【4】郭娅.民族院校大学生‘三观’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5】陈秋燕.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6】张亚民.试谈当代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群体性少数民族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