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

2015-04-15王力军

关键词:约瑟夫罗伯特非对称

王力军,申 琳

(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相互依赖”是一个已经使用非常频繁的概念,尤其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权力和相互依赖》一书中对“相互依赖”进行了系统阐述,“相互依赖”也成为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模式。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相互依赖”可能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有用的国际关系范式。[1](P27)“相互依赖”“已经取代了现实主义,成为理解国际关系新的主要范式”[1](P3)。然而,由于人们对“相互依赖”的理解不同,对“相互依赖”的认识也不同,围绕着“相互依赖”仍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因此,进一步研究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相互依赖”的理论,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代国际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对“相互依赖”概念的界定

尽管不少学者认识到“相互依赖”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但是,人们对“相互依赖”概念的界定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从相互关系的角度界定“相互依赖”,如海沃德·奥尔凯尔(Hayward R.Alker Jr.)认为,“相互依赖”是“两个或多个跨国行为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它们之间实际的和预期的相互作用关系”[2]。爱德华·莫尔斯则把“相互依赖”定义为“两个或多个行为体……的特定行动产生的互为条件的结果”[3](P117)。也有的从利益关系相互影响的角度界定“相互依赖”,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指出,“相互依赖”是“某一系统中任一部分的变化或事件都将对该系统的其他行为者产生作用或影响,无论其是否喜欢。地球村,地球为宇宙一舟,日益缩小的世界等概念都来源于相互依赖这一概念”[4](P361)。还有的从相关各方积极关系的角度界定“相互依赖”,认为“相互依赖可以被界定为各国利益的直接和积极结合,这种关系使一国的变化能够影响他国家发生同一方向的变化”[5]。如此众多表述不同的界定,反映了人们对“相互依赖”的不同理解,因此,有的学者就指出,相互依赖“是一个含义不清的词,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五花八门”[6](P275)。甚至有的人感叹道,研究者在使用“相互依赖”这个词时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如此之多,以至于使得这个词已不再完全清楚了。[5](P426)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相互依赖”作了这样的界定:“相互依赖”是指“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7](P9)。这一界定与其他概念相比有两个重要区别。

首先,这一界定划分了“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的本质界限。人们对“相互依赖”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相互依赖”就是指不同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大部分文献也正是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理解国际“相互依赖”的。[8]这就把“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划上了等号,似乎“相互联系”等同于“相互依赖”,把“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混淆起来,所以,人们在使用“相互依赖”这个概念时,感到“相互依赖的定义依然是模糊的”[5](P425),“相互依赖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术语”[9]。根据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对“相互依赖”所作的界定,“相互依赖”并不等同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都是指有关各方的“相互影响”,但“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并非一回事。虽然“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在形式上相似,但两者却有本质的区别,仅仅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并不能准确地理解“相互依赖”的本质。因为“相互依赖”所指的是“有关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7](P10),如果不是“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依赖”,而只是“相互联系”而已。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相互联系”的影响不会产生有关各方付出显著“代价”的结果,而“相互依赖”的影响则需要有关各方付出显著的“代价”。如果说“相互联系”表现为行为体之间一种较为松散关系的话,那么“相互依赖”则表现为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显然,“相互依赖”不同于“相互联系”,它反映了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影响更深刻。詹姆斯.A.卡波拉索(James A.Caporaso)则指出,“相互依赖”是基于相互控制的概念。[10]

其次,新自由制度主义对“相互依赖”概念的界定,强调了“相互依赖并不局限于互利的情境”[7](P10),它还包括双方共同承担损失和代价。“相互依赖”既能够给行为体之间各方带来利益,也可以使行为体之间各方付出代价,即“相互依赖”的有关各方或者“共同获益”,或者“共同受损”;因为“相互依赖”既能够使各国降低成本,提供收益,也可能增加成本。所以,在理解“相互依赖”这个概念时,不能仅仅只看到相互依赖所带来的利益,更要看到相互依赖所付出的代价。“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保证我们所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互利为特征。”[7](P10)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依赖”使各国之间的利益相互关联,形成了休戚与共的利害关系,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许多学者指出,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经济相互依赖”有两层含义。首先,国家的经济条件之一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国;其次,国家中断或放弃它们之间的关系将会付出高昂的代价。[11](P11)“相互依赖往往给双方带来好处,如果将终止某种关系的威胁付诸实施,其代价将是不菲的。”[12](P107)小约瑟夫·奈则更是用通俗的话形容说,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同甘苦、共患难”[6](P275)。

二、非对称性:新自由制度主义“相互依赖”理论的特征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对“相互依赖”的理解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相互依赖”就是平等、均衡的依赖,意味着依赖双方关系完全平等,如肯尼思·沃尔兹认为,“相互依赖意味着彼此的互惠性。如果两个或是更多的行为者之间彼此基本均等地依靠对方提供商品或服务,那么它们就是相互依赖的。如果中断联系,或是减少交换的成本对各方来说都是基本均等的,那么它们就是相互依赖的”[13](P154)。其他学者指出,一般认为,当双方贸易的需求大致对称时就是“相互依赖”。[10](P19)

新自由制度主义则认为这是对“相互依赖”的误解。从理论上分析,“相互依赖”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纯粹对称”的相互依赖,即双方的相互依赖是一种绝对均衡、平等的关系;二是纯粹的依赖,即一方完全依赖于另一方;三是非对称相互依赖,即一方的依赖性较多,而另一方的依赖性较少,双方的相互依赖是一种不均衡、不平等的关系。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第一种“纯粹对称”的相互依赖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而第二种纯粹的依赖也是非常罕见的,詹姆斯.A.卡波拉索指出,绝对依赖即A不依赖B而B则完全依赖于A,或者相反,这种绝对依赖关系的假定非常小,以至于可以当作它们不存在。[10](P18-19)因此,在现实的相互依赖关系中,“纯粹对称”的相互依赖或者“纯粹依赖”这两种情况都是非常罕见的,而多数情况属于“非对称”相互依赖。罗伯特·基欧汉指出:“不要将相互依赖完全局限于均衡的彼此依赖。最有可能影响行为体应对过程的是依赖的非对称性。”[7](P11)“非对称”相互依赖是一种不平等、不均衡的相互依赖。约瑟夫.S.奈指出:“相互依赖”“常常意味着不均衡”[12](P101)。在“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中,相互依赖的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一方依赖性相对较小,而另一方依赖性相对较强,依赖性相对较小的一方就会占据优势和主动的地位,而依赖性较强的一方则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从而对依赖性相对较小的一方有较多的依赖性或依附性。有的学者把“非对称”相互依赖解释为“相互的但又不平等的依附关系”[14](P24)。也有的学者认为“不平衡的相互依赖迫使一方依赖于另一方”[4](P361)。

“非对称”相互依赖具有两个特征,即敏感性与脆弱性。敏感性指的是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有多快,而付出代价有多大,这一变化的快慢是衡量一国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变量,如美国在石油价格上涨方面的敏感性就小于日本,日本的敏感性则高于美国。而脆弱性可以定义为行为体因外部事件(甚至是在政策发生变化之后)强加的代价而遭受损失的程度。[7](P12-14)当他国政策发生变化造成对本国的不利影响时,本国不得不对现有的政策进行调整而付出代价。卡伦·明斯特则把“敏感性”解释为因其他行为者行为的“影响”,把脆弱性解释为因其他行为者行为而付出的“代价”。[15](P85)

“非对称”相互依赖对双方利益所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对称”的。一方面是双方共同获益的非对称性。占优势的一方比处于劣势的一方更能够影响对方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占优势的一方比对方获得更多的利益[16],而处于劣势的一方获益较少。另一方面,双方利益共同受损的非对称性。当双方的利益受到损失时,占优势的一方损失相对较少,而处于劣势的一方损失相对较多。因此,新自由制度主义把“非对称”相互依赖视为国家“权力”的来源,尤其是“非对称脆弱性相互依赖是一种重要的权力来源”[7](P285)。当行为体处于“非对称”的相互依赖关系时,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能够利用它们的相对独立作为权力的来源[9],即依赖性较小的行为体通过改变政策等行为控制、影响对方。约瑟夫·格里科和约翰·伊肯伯里从国家维护自主性和依赖性之间关系的角度,揭示了“非对称”相互依赖和权力的关系。他们指出,任何国家都不希望本国过分地依赖其他国家,而是努力使别国依附自己,因为别国依附自己,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和权力。例如,A国在关键资源上依赖B国,B国就会处于有利地位:当A国不能做出让步满足其愿望时,B国会威胁中断这些关键物资的出口,甚至会确实中断这些物资的供应,使 A 国工业瘫痪。[17](P87-88)约瑟夫.S.奈则以恋爱双方的关系形象地比喻“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他说:不均衡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如一对恋人中依恋较小的一方可以控制另一方一样,两个国家中脆弱性较小的一方可以利用对双方关系造成的微妙威胁作为权力之源”[12](P101)。

“非对称相互依赖”理论揭示了国际关系中“权力”并非源于国际体系结构,而是源于依赖和相互依赖关系的本质,“是相互依赖的内在因素”[18](P166-167)。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在相互依赖关系中,权力的军事因素和暴力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因为,“在一个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政治经济体中,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有国家既是这个政治经济体的受益者,同时又是这个政治经济体的囚徒;这种情况下,对大多数冲突而言,军事权力已经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了”[19](P102-103)。这样,就使各国更加理性地面对各种问题,促使各国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思考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与环境安全,以新的方法去解决冲突,力图实现互利而不是零和(zero-sum)的结果。[20](P68)罗伯特·基欧汉指出,在复合相互依赖的条件下,由于问题和行为体增多,国际体系本身变得更为复杂了。行为体难以运用常规的武力资源去实现某些目标。复合相互依赖的最重要特点——几乎是它惟一的重要特点——就是武力不起作用。[21](P183)所以,有的学者指出,在国际关系史上,相互依赖第一次找到了一种自动引导国家避免政治纠纷的方法,而这些政治纠纷在过去常常会导致军事冲突。[22](P121)

三、新自由制度主义“相互依赖”理论的影响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围绕着“相互依赖”的影响和作用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非对称”相互依赖会增加国际关系的摩擦和冲突,甚至导致战争。如肯尼思·沃尔兹指出,不能对相互依赖估计过高,相互依赖是国家的“互利共生”,相互依赖不仅通常被认为是松散的联系,而且政治影响也很小,国际政治中最重要的事件是源于国家的力量,而不是经济力量。[23]他认为,相互依赖意味着行为者之间的互惠“基本均等”[13](P154),但是,国际政治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平等的,“相互依赖”这一概念模糊了国家间关系的不平等现象,看起来似乎它们都处在同等的基础上。“相互依赖”这个概念会使人们产生误解,因为,“相互依赖”这个词巧妙地掩盖了国家能力不平等的现象,向人们表示了一种平等互惠的依赖,并强烈建议所有国家都做这个游戏。肯尼思·沃尔兹指出,相互依赖不仅不会使各国走向合作,而且不能阻止它们进行一场血腥的战争,相互依赖意味着密切地交往,但不平衡相互依赖导致一方获利较多,另一方获利较少,如果我对你依赖较多而你对我依赖较少,你就会更多地影响我的命运,所以,相互依赖关系增加了偶尔冲突的可能性,[24](P132-205)相互依赖加快了战争的到来,战争是不能被消除的。因此,在现实主义看来,相互依赖是潜在冲突的温床,相互依赖的发展将增强有关行为者相互伤害的可能性。[4](P361)

然而,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相互依赖能够导致国际合作的产生。在相互依赖的条件下,国际社会将是一个在经济、传播、人类抱负方面都有着相互依赖秩序的世界。相互依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环境、军事、社会和政治等领域中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现象,各国已经被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25]许多现实的问题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切身利益,仅仅依靠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如“温室效应、臭氧层耗竭、人口爆炸、荒漠化、森林砍伐、大规模物种灭绝以及空气和水污染导致的全球环境灾变和险恶的阴影……这些对全人类的威胁”[19](P11)。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使在国家安全问题上,也并非通过武力或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因为,各国间广泛的相互依赖使“军事相互依赖未必一定是零和的”[7](P11)。因此,相互依赖使得“国家变得更加容易渗透,越来越不像主权国家犹如台球一样相互弹开的经典军事模式”[12](P195),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国家利益的含义越来越难以有效使用,各国依据国家利益行事或谋求自身实力的最大化的传统观点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各国之间的利益也越来越摆脱那种排他的、自利的性质,而具有了相互性、互惠性,使它们能够意识到,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使“它们都相信彼此能够从这种密切联系中获得好处”[26](P4)。相互依赖使各国认识到,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才符合自身的根本利益。在合作中,人们认识到他们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方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其他各方的选择或者决策,如果没有其他行为者的合作,一个行为者不能实现他所需要的目标。如果终结这种关系,行为者各方都将共同付出代价。所以,相互依赖反映了行为者各方之间存在着互补利益,每一方都能从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中获益,反之,行为者各方利益受到损害。[18](P165-166)所以,罗伯特·基欧汉指出,“合作在互补利益的基础上是可以发展起来的”[26](P7),合作“取决于共享或者共同利益的存在”[26](P80)。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哪里的相互依赖程度高,哪里的合作程度也应该高。[5](P427)

当然,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批评了盲目的乐观主义,这种观点认为,相互依赖减少了利益冲突,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过时。由于人类的生存遭受到环境和战争威胁,因此,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复存在了。相互依赖将会创造一个充满合作的、美好的新世界,以取代充满国际冲突的、恶劣的旧世界,甚至认为,军事力量和国家主权也会随着复合相互依赖的发展而逐步消亡。[7](P240)新自由制度主义指出,这种盲目乐观主义的观点忽视了国际政治中仍然充满了竞争,实现“充满合作的、美好的新世界”愿望的条件还不存在。[7](P9)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只要复合相互依赖还没有达到包含所有的问题领域和所有大国间的关系的程度,军事力量就会仍然发挥作用,国家就有必要保持军事力量。因此,认为“军事力量已经过时或经济相互依赖有利无害”的观点都是错误的。[7](P5)

四、结语

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认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特点是无政府状态,在独立的主权国家之上没有一个超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国家始终处在战争的阴影之下。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相互依赖”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国际关系的新视角,这是一种“有别于现实主义的世界政治解释模式”[7](P30-31),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际环境问题。[1](P17)当然,新自由制度主义并不认为相互依赖已经完全取代了现实主义理论,他们指出,相互依赖与现实主义的观点一样,都是理想模式,在某些情况下,现实主义的假设准确或基本准确地解释了世界政治的现状;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复合相互依赖更好地解释了世界政治的现实。[7](P25)约瑟夫·奈曾指出,不能夸大现实主义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之间的分歧,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可以相互补充。[27](P23)

[1]Helen V.Milner,Andrew M.Power,Interdependence and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2]Hayward R,Alker Jr.A Methodology for Design Research on Interdependence Alternativ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7,31(1):31.

[3][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5版)[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美]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M].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Rosecrance R,Alexanthoff A,Koehler W,et al.Whither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7,31(3):425.

[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Peter J Katzenstein.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Some Long term Trends and Recent Change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5,29(4):1023.

[9]Robert O Keohane,Joseph S Nye Jr.Introduction:The Complex Politics of Canadian-American Inter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4,28(4):600.

[10]James A,Caporaso.Dependence,Dependency,and Power in the Global System: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78,32(1):13.

[11]Edward D M,Brian M.Pollins.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New Perspectives on an Enduring Debat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12][美]约瑟夫.S.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5][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第3版)[M].潘忠岐,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16]Harrison R Wagner.Economic Interdependence,Bargaining Power,and Political Influence[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42(3):461.

[17][美]约瑟夫·格里科,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M].王展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海伦·米尔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设[C]//[美]大卫.A.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9][美]威廉·内斯特.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M].姚远,汪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J.安·蒂克纳.汉斯·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原则:女性主义的再阐释(1988年)[C]//[美]詹姆斯·德·代元.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1][美]罗伯特·基欧汉.世界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及其超越[C]//[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M].梅仁,王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3]Kenneth N Waltz.Globalization and American Power[J].The National Interest,2000,(59):52.

[24]Kenneth N Waltz.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Taylor& Francis Group,2008.

[25]Robert O Keohane,Joseph SNye 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Foreign Affairs,1998,77(5):83.

[26][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Joseph SNye Jr.Power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Age: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猜你喜欢

约瑟夫罗伯特非对称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非对称Orlicz差体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点数不超过20的旗传递非对称2-设计
Autumn Fiers 秋火
非对称负载下矩阵变换器改进型PI重复控制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