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04-15刘华军周邵生戴贵芬
刘华军,周邵生,张 鸿,戴贵芬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24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领的作用。“90后”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教育引导他们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以福建省四所高校(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和集美大学诚毅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2014级的500名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展开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分为认同情况和践行情况两个维度,题型为单选和多选两种形式,共38题。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468份,有效率为94.8%。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90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观原因,从而为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90后”大学生生存的时代背景和群体特点
“90后”是“80后”的派生词,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青少年,他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生和成长,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和社会转型的现实经历者,也是改革开放压力的具体承受者,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自2008年以来,“90后”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校园的主体人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90后”大学生面临着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也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时代下的网络普及更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相对于“80后”,“90后”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价值观念、交往方式、个性特征、语言风格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代际特征,其价值观念和取向显现出既契合时代变化又具有思维双重性的特点,例如:大部分“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强,但理想信念淡薄;赞同集体主义精神,但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功利性强;独立意识较强,但人际交往能力趋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受挫能力较弱等等。备受争议的他们能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高度的认同和切实的践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因此,加强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90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解读
1.理性认知不全面
理性认知是主体意识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起点,它是实现客体主体化的前提和基础。“90后”大学生要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大意义等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就调查的情况看,他们对其理性认知并不全面。例如: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关系(多选题)的认知上,只有72.4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86.5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于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内容这一问题,只有22.44%的学生知道并记得住,65.81% 的学生知道但记不清,11.75% 的学生则完全不知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成部分的认知上也有一定的欠缺,例如,有15.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一定的作用;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认知上,64.75%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但也有14.49%的学生选择不太了解。上述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知晓,但是他们的认知不全面、不深刻。
2.情感认同不稳定
情感以一种弥漫性的方式对认知内容是否内化以及内化程度产生影响,它存在于认同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注意、理解、接受以至价值形成诸环节都有导向和动力的作用。[2]对于“90后”大学生这个认同主体来说,其情感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导向的影响。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90后”大学生在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但他们的个人情感和认同情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个体之间差异也很大。例如,认为当前党和国家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的占49.79%、有必要的占43.38%,总体持积极赞成态度;但也有6.84%的同学认为没多大必要和根本没必要。在共产主义能否实现的问题上,56.2%的同学认为可能会实现,10.9%的同学认为不可能实现。在信仰问题上,只有52.56%的同学信仰共产主义;而且入党动机显得更加功利化,42.74%的同学认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42.09%的同学为了就业渠道更广,29.7%的同学认为是父母和老师的建议。在是否有必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问题上,92.74%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但也有7.26%的同学认为没多大必要和根本没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实际作用这一问题上,43.95%的同学认为作用有限,5.77%的同学认为毫无实际作用。这些情况表明,“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存在着一定的情感缺位。
3.认同与践行不一致
“90后”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稳定的个体价值观,并在其指导下外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践行是认同外化的结果,是认同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促进更好认同的根本途径。[2]调查表明,多数“90后”大学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例如,“您会选择以下哪些方式来表达您的爱国情怀”(多选题)这一问题,选择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占82.48%,做利国利民实事的占 70.51%,在国家有需要时义不容辞的占56.41%,这说明多数“90后”大学生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贡献青春和才智。但是,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时,62.61%的学生选择公私兼顾,20.73%选择先公后私,只有15.17%选择大公无私,这说明传统的大公无私精神受到公私兼顾思想的冲击。“您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兼顾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的占76.71%,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占67.09%,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只占14.32%。当得知某地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46.58%的同学选择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但也有18.59%的同学选择视情况而定。在对考试舞弊的态度上,有6.62%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默认,有4.49%的同学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个人自由、外人无需干涉,甚至有1.92%的同学表示支持。由此可见,部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并不一致,出现了知行脱节。
三、影响“90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1.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
虽然当今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我国核心价值观构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注重利用网络、影视音像制品等对我国进行无形的渗透和控制,通过各种途径宣扬其文化和价值观,企图降低我国人民特别是以“90后”为代表的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当前,我国有部分“90后”大学生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认识不深,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认识不清,加上对党和国家历史以及国情不完全了解;很容易在价值选择上产生迷茫和混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困惑与怀疑,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2.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也发挥着无形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核心,强调竞争、务实的价值观念,能够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只强调个人主义,淡薄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还影响“90后”大学生形成实用主义价值观,导致他们只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同时,我国正处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结构性矛盾大量出现,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欠缺、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等现实问题使得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这种状况也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混乱,接受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使他们对待学习、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没有学习目标、缺乏价值追求、甚至出现是非不分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削弱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在这种双基构型下,发射机运动方向、接收机运动方向均与基线方向存在夹角(但不平行于基线)。该构型在实际情况下更为常见,杂波的空时分布开始出现曲线相交的现象,呈纽线状,仿真中也存在很少数构型下杂波分布曲线不相交的情形。同样,从图4(a)~图4(c)看出,在该构型下杂波二维分布曲线比较复杂,不同距离单元下,杂波谱存在拓宽,但相比于构型二,杂波谱拓宽较弱。
3.互联网的影响
作为衔着鼠标长大的一代,“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都和互联网息息相关,他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许多问题。例如,网络立法的滞后和网络安全技术的欠缺,给各种不良思潮的涌入、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起了部分“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90后”大学生长期接触不良网络信息后,往往会动摇理想信念,出现思想意识上的“西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认同弱化。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文化的谋利性特征,它在传播过程中始终蔓延着一种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倾向,这也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4.高校改革和教育滞后的影响
我国从上世纪末进行的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引起了“90后”大学生一定的心理变化:招生并轨实行收费制显然淡化了他们对国家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自主择业使他们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找一份好工作上;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感到“学历贬值”,造成他们的价值取向功利和务实。同时,高校教育机制不健全导致的教育理念滞后、教育内容空洞、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都逐渐凸显出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高校也存在舆论引导力度不够、校园网络宣传教育相对滞后、校园文化育人作用不够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等问题,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90后”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90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
“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不仅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90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尚处于一个变化且敏感的时期,他们的个体认知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还有待于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同时,虽然大多数“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知,但部分学生知行脱节,当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利益和情感的角度做出选择,在行为上趋于功利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在个体特征、知识结构、思维逻辑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增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对策思考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进实践、进内心”的知行合一运行模式,使“90后”大学生真正认同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重视课堂教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90后”大学生充满活力,踊跃参与各种校园活动,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组织开展健康向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一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为原则,根据学校历史和办学特点科学规划校园建设,使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体现教育的意义。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校祖陈嘉庚先生塑像、嘉庚先生语录长廊、校史展览馆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二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要充分挖掘学校优良历史传统这一资源,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优良校风;要注重培养“90后”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诚实守信的优良学风。三要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创新,大力激发“90后”大学生的热情、创造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在参与、体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完善网络建设,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网络是“90后”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还应利用网络这一有效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加强网络立法监督,优化网络环境。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立法加强网络监管,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环境得以净化。高校应参照国家有关网络立法,注重学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为“9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二要加强网络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严格选拔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业务强的教师充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队伍中,促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三要运用网络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研究和洞悉“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和生活态度等,建立他们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在他们接触多的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教师应通过QQ、微博、微信等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4.强化社会实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平台
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是“90后”大学生用实践检验认识、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的过程,更是他们砥砺品格、锻炼意志、全面发展的过程。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引导“90后”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3]一要提高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对“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领导,相关部门应借助电视、网络媒体等大力宣传其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为其社会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物质资助、经验指导等。另一方面,高校领导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化的指导。二要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根据“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年级阶段等的不同,开展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使其贯穿“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国情的了解,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三要构建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要建立社会实践的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要建立社会实践的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学工干部、企事业领导等担任导师,结合学生个体特征和专业特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建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对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适当奖惩,以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只有建立起社会实践的有效机制,才能实现社会实践的有序化、规范化,为“90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一个稳固的现实平台。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2-11-18(4).
[2]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3]林晓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