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去也门寻根(热点聚焦)
2015-04-15
本报特约记者 吕可丁
沙特等国对胡塞武装发动的“果断风暴”空袭以及由此引发的油价动荡和多国撤侨行动,使阿拉伯半岛上一个叫做也门的小国成为世界焦点。关于这次“果断风暴”空袭对国际局势的影响,有媒体甚至这样评论:“中东小国四两拨千斤”。这个“中东小国”与阿拉伯民族的历史及文化息息相关,有“阿拉伯文明之根”之誉。
马里卜大坝,文明发源地
阿拉伯谚语中有句话是:“旅途虽远,必到萨那”。阿拉伯人说,也门是旅游的必经之地。在阿拉伯人看来,也门是孕育阿拉伯民族和文化的摇篮。几千年前也门马里卜大坝崩塌,导致数以万计的也门人被迫迁徙,他们或北上越过阿拉伯沙漠,或向西进入埃及和利比亚,或往东迁入阿曼,或南下进入索马里等地,他们的足迹,覆盖了如今阿拉伯国家的版图。更为重要的是,北上迁居麦地那的两个部落成为早期伊斯兰教的支持者和追随者,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曾经的马里卜大坝早已化为废墟,无从凭吊,但也门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地位却仍然留存。特别是沙特等周边海湾国家的很多人,每年都会来也门。一部分人因与也门的某个家族沾亲带故,前来探亲,另一部分人则是来追寻传统阿拉伯文化。在也门一家专营烤羊肉的著名餐厅内,挂满了名流商贾食客照片,相当一部分都是沙特的名人。老板自豪地说,也门的羊肉烹调方法最正宗,这些海湾富豪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来他店里大快朵颐!
首都萨那,特指“阿拉伯”
也门首都萨那,古代诗人曾把它喻为“阿拉伯明珠”,地理学家则把这里特指为“阿拉伯”,但你若问当地人喜欢哪种称号,定会得到这样一个斩钉截铁的答复:“阿拉伯文化博物馆”。
作为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萨那老城建于2500多年前,历经波斯、土耳其和英国战争的洗礼,至今仍是也门居住和商业中心。萨那老城以具有阿拉伯传统特色的红色建筑闻名于世。记者因为工作原因,曾经到萨那老城参观,发 现老城里清一色红色土墙建筑,墙面装饰有白色的线条,窗户都是彩色玻璃窗,宛如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古堡,华丽而不失古朴。听也门朋友介绍,这些老房子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冬暖夏凉,非常适合阿拉伯地区的气候。萨那老城作为阿拉伯建筑的杰出代表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游客必游之地,也是来访的各国政要们一定参观的地方。记者有一天在老城闲逛时正巧赶上某阿拉伯国家总统来参观,安保人员持枪站在老城墙上巡逻,场面颇为壮观。不过,这丝毫没影响到老城人的正常生活,煤油灯照常点、买卖依旧做、毛驴车依旧在街道穿行、宣礼塔的钟依旧敲响。问及当地人对此作何感想,对方报以轻松的微笑:“经常有名人过来,都习惯了。”
特别要提到的还有老城区独特的排水系统,为了适应雨季和旱季的变换,老城区的道路都兼具旱路和水路的功能,旱季时为路,雨季洪涝来了,则变成开船的河道。只是苦了初到此地的游客,纵横交错的街道和桥梁宛若迷宫,只记得我们的车辆在老城里转了好几个小时,最后不得已“劫持”了一个老城居民,才找到出口。
也门,“幸福之地”
也门,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为“幸福之地”,这个名字一度见证了它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和繁荣的商业贸易。2000年以前,世界首富萨巴女王曾经在这里建立显赫一时的萨巴王朝,那时中国的长安还没有兴起,迪拜还只是个小渔村,只有两河流域的伊拉克和北非的古埃及,孤零零地陪伴着这个璀璨的文明国度。
然而时过境迁、王朝更迭,曾经的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乳香之路起始点,在石油经济的大潮中逐渐失去了光彩——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日益严重,粮食不能自给,将近一半依靠进口,部落割据严重地区各自为政,政府腐败政权频频更迭。
时至今日,对于也门和它的遭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也许你会说,它已是美人迟暮,虽然拥有过倾城的容貌,可历经沧桑洗去铅华,它也会慢慢步入老年,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中东小国。但与此同时,也一定会有人相信,这个古老的国家,绝对不会一直沉寂,因为它是阿拉伯文明的摇篮,更是阿拉伯文明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