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如何教孩子理财
2015-04-14庄玮
庄玮
复旦大学外文系学士,耶鲁大学东亚系硕士、博士候选人
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反观日本和美国,许多家族企业世代相传,能维持老祖宗的家产,保持自己品牌的信誉。我曾经在日本京都奈良一带和来自中美日三国的师生一起做过为期10天的社会调查,走访了一些手工作坊式的小型家族企业,大都是江户时代从祖先那里传下来的,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有一对年轻夫妇从英国留学回来,学了现代科技后,也照样在经营老祖宗传下来的手工酿酒业,当时已经是第6代了。
日本家族企业能这么长寿,得益于他们对祖传的手艺有着近乎于对神灵般的敬畏,所谓的“职人魂”。这种对工艺传承的器重甚至可以超越血缘,一个子孙如果是个既不会经营产业又学不好手艺的“败家子”的话,一家之长常常会从旁系甚至家族以外找一个有能力担当的人当养子,以确保家产能世世代代传下去。
再看看美国的老字号,比如在弗吉尼亚州的Shirley Plantation农庄,成立于1613年,迄今依然由同一家族在经营,已经是第11代了。为美国驻各国大使馆打造银器餐具的Towle Silversmiths公司也是世代相传的银器匠人,最早从事这一产业的祖先可以追踪到1690年,期间经历了独立战争、南北内战等种种战乱。从宏观来看这显然与文化、法律等大环境的因素相关。若是从每个家庭的小单元来看,美国人其实也有一套预防出现“败家子”的做法,比如培养孩子从小学会理财便是其中之一。
美国贫富分化明显,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金钱的魔力,对此也很好奇。许多孩子从小就会问父母:为什么我们家的房子这么小,而马丁家的房子那么大?我们家算是穷人还是富人?家里的钱到底够不够花?面对孩子的提问,许多美国父母会选择坦率地把自己的家底告诉孩子,让孩子来亲身体会家里花销的整个过程,以此教会孩子理财。
20年前,加州一位叫Scott Parker的父亲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家收入支出的细节,有一天从银行领取当月工资时,要求全用现金提款。当他将一万美元月薪用一个大帆布袋装回家,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15岁的大儿子Daniel觉得爸爸好像是抢银行回来了。父亲便开始讲解税金的概念,首先把家里本月该缴纳的税金从这堆钱里取出来,放到一旁。然后又把捐给教会及慈善机构的钱也放到一边。接着就是每月付还给银行房贷的一大笔钱、每月购买食物的钱、出去看一次电影及参加足球比赛的费用等等。渐渐地那堆钱越来越小,最后能留下作为每月储蓄的就所剩无几了。
孩子们果然对父亲上的这堂理财课永生难忘。他们知道爸爸每个月挣回不少钱,可是几乎每一分钱都有它的用处,并不能用来做奢侈的事,花钱必须慎重。同时他们也亲眼见证了父母花钱背后的价值观,比如家里开销的第一笔钱是作为公民纳税的义务,第二笔钱则是献给宗教及慈善机构的爱心。先把这两拨钱留下后,才考虑家里的柴米油盐以及娱乐消费。
上面是相对富裕的美国人,经济窘迫的美国家长也照样通过让孩子们了解家境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佛罗里达州的Andrea Dutton与丈夫离婚后,和她7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一起搬到了比原先小得多的房子。她坦率地向孩子们解释,有时为了摆脱糟糕的环境,人必须做正确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很艰难,尽管这意味着在经济上会丧失很多。她选择直言不讳地告诉孩子们家里的经济现状,既避免了他们因不明真相而滋生不必要的担心,又让他们懂得了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孩子们在参与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合理的承担。马萨诸塞州一位叫Rebecca Miller Goggins的妈妈,正当她女儿准备延长芭蕾课课时的时候,芭蕾学校的学费涨价了。妈妈便把账单给女儿看,让她必须做一个选择:减少芭蕾课时或减少别的消费。女儿决定不减芭蕾课时,可是自己会延长打工时间来分担芭蕾课的费用。
科罗拉多州的Adams家,每个周日都让10岁和11岁的两个孩子一起审查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并参与决策。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做明智的选择。比如去图书馆看书是免费的,而去Barnes & Noble书店购买书则意味着花钱买书、买饮料,你们愿意选哪个?
美国的孩子们就这样在了解自己的家底,并参与消费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的承担,学会了把家里的钱当自己的钱来管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成为啃老族,也没用成为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