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浅山沿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2015-04-14张守福
【摘 要】 本文从民乐县浅山沿山区历年各项工程造林技术中总结出树种的选择、整地、三水造林、混交林营造等一整套技术加以推广,解决了历年各项林业工程造林科技含量低,技术缺乏实际问题,全面提升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及水平。
【关键词】 民乐县 抗旱造林 技术
1 工程区概况
民乐县浅山沿山区土地总面积为62754.40hm2,其中林地面积为9928hm2。该区域生态经济型适生建群树种少,营林模式单一,林分结构不稳定、生物量小,病虫危害严重,经济效益低。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实施,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选择适应性强、抗寒抗旱的生态乔灌草种,解决历年各项林业工程造林科技含量低,技术缺乏实际问题,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及水平。抗旱造林技术是综合性的系列技术,包括树种的选择、整地、三水造林、混交林营造等一整套技术,这套技术的关键就是在常规技术实施得当的情况下,设法进一步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水分消耗,使耐旱的树木得到正常生长必需的水量。
2 抗旱造林技术
2.1 树种选择
按照民乐县浅山沿山区气候、水文条件和土壤类型结合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综合考虑,优先选择适应性强、高抗逆、低耗水的本地乡土适生树种。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总结出适宜于民乐县浅山沿山区推广的树种主要有:
乔木树种:云杉、樟子松、油松、圆柏、杨树、榆树、小叶白蜡、山楂、山杏等。
灌木树种:沙棘、柠条、梭梭、红柳、花棒、榆叶梅、丁香、连翘、红黄刺玫、金银露梅等。
2.2 整地技术
(1)水平沟整地技术。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整地规格为:水平沟的上口宽0.6—1m;沟底宽0.3m;外沿埂高宽各0.3m,沟深0.4—0.6m;外侧斜面坡度约60°,内侧坡(植树斜坡)约35°;沟长依地形而定,沟间距3m(水平距离),沟内留横档,档距2—5m。整地时先将表土堆于上方,用底土培埂,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
(2)鱼鳞坑整地技术。鱼鳞坑整地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当品字形排列,坑间距2×2-3m。规格为:长径0.6—0.8m,短径0.5m,深0.6m;坑面水平或稍内倾斜,坑内侧有蓄水沟与坑两角之引水沟相通;外缘有土埂,半环形,高0.2—0.3m。整地方法:整地时先将表土堆于坑上方,心土放于下方筑埂,然后再把表土回填入坑,以利保土蓄水。
(3)节水沟整地技术。指在有灌溉条件的平地上开挖的植树沟,灌水时利用开挖的节水沟直接将水浇灌到苗木根部,达到节水目的。整地规格为:口宽0.6m,沟底宽0.5m,外沿埂高宽各0.2m,沟深0.3—0.5m(根据苗木大小确定,乔木树种宜深,灌木树种宜浅);沟长依地形而定,沟间距2-3m。
不同整地模式的适用性分析。水平沟整地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的山坡地造林,在我县浅山区造林中多应用于中坡或中下坡;鱼鳞坑整地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适用于坡度较大、地形比较破碎的陡坡地,在山梁(卯)、上体上坡部位多采用鱼鳞坑整地;节水沟整地适用于有灌溉条件的平地造林。在我县工程造林实践中坡度5—25度的缓坡(耕)地,一般采用水平沟整地方式,坡度>25°的陡坡地多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坡度<5°的荒地、耕地采用节水沟整地。
2.3 “三水”造林技术
2.3.1 集水造林
利用山地坡面作为集水区,将坡面整平,修成纵向的长方形径流面,铲除径流面上的杂草,砸实拍光后,再喷上或铺上一层防渗集流材料,集流坡面正下方为植树带或植树穴。采用上述集流措施,降雨量在1mm以上就可以产生径流,基本上每次降雨都有径流进入植树带或植树穴中。在年降水量200mm以上地区,一般8m2集流区树穴内,土壤含水量可常年保持在8%左右,大部分时间保持在10%以上。
2.3.2 保水技术
覆膜:造林后,把植苗穴整修成向心倾斜的集雨曲面,按坑的大小,覆盖厚0.04mm的一层地膜。铺膜时,膜要紧贴地面,膜的四边用土压实。铺膜最好在雨后进行。
覆草: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降低高温强蒸发季节根际土壤地表温度,有利于苗木生长。
树盘松土:保墒。
2.3.3 补水技术
在持续干旱的年份或季节,当土壤出现较严重的水分胁迫,集水和保水都不能满足苗木最低需水量时,为确保苗木成活,应根据苗木需水量的大小,对苗木进行水分补充,使苗木能够保持最低的需水量。补水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集雨窖或附近上水工程蓄水池中的存水,无水源的地方则采用机械拉运供水。补水可用人工浇灌、注水等办法进行,补水量和补水间隔的时间根据干旱的严重程度确定。
2.4 混交林营造技术
树种组成是影响林分结构的重要因素,既影响水平结构,又影响垂直结构。纯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简单,利用林地环境不充分,生物产量不高,生态效益较差,易发生病虫等灾害,自然景色也比较单调。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林学家提倡培育混交林,以求在可持续的意义上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结构合理的混交林可较充分的利用光能和地力,改善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混交方法主要采用行间混交,行间间作优质牧草。
3 结语
本文从民乐县浅山沿山区历年各项工程造林技术中总结出树种的选择、整地、三水造林、混交林营造等一整套技术加以推广,解决了历年各项林业工程造林科技含量低,技术缺乏实际问题,突破了造林成活率低、保存难度大等“技术瓶颈”,使民乐县造林成活率由过去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同时对民乐县各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良好的推广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华天.杨惠.民乐县祁连山浅山区封山育林旱作造林及幼林抚育技术[J].吉林农业,2010(4):46.
[2]张守福.陈新芳.甘肃省民乐县造林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0(9):292-293.
[3]张守福,梁志锦.民乐县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4(17):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