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2015-04-14王柏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索亚刷墙历险记

王柏力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王柏力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马克·吐温是一位以幽默著称的文学家,他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其最好的代表作,通过主人公的经历采用幽默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情况。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幽默

幽默是文学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过这种手法可以讲作家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以及自身的经历,用含蓄或直抒胸臆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正是一部这样的著作,作家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小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丑陋,对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丑恶的一面进行鞭挞,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一、《汤姆·索亚历险记》题材与人物形象的来源

《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其说是一部冒险小说,不如说是马克·吐温的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中的所展现的故事经历和人物几乎都来源于马克·吐温40年代在汉尼拔的经历,书中所有的故事人物在马克·吐温的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有迹可循,如波利姨妈的形象就是马克·吐温的母亲形象的再现,玛丽的形象源于他的姐姐帕梅拉,席得得形象则是来源于他的弟弟,就连书中的印江·乔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醉汉。主人翁汤姆·索亚则是来源于马克·吐温自身,从书中汤姆与贝奇的恋爱故事可以联想到马克·吐温与奥莉维亚·兰登的婚姻。由此可见,马克·吐温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创作时并不是凭空制造的,这种来源于现实的人物更能让幽默讽刺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印象。这样的小说内容也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二、多种幽默诙谐的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夸张、双关、隐喻等修辞手法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通过这种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向我们再现了他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某些现象的厌恶与讽刺,揭露的宗教的虚假、教会人员的伪善,嘲讽了小市民阶级的庸俗。如在第五章中对宗教习俗的描写,通过绵长又乏味的祷告词嘲讽了宗教的虚假,也使年幼主人公专心祷告的心被泯灭,转而去关注苍蝇,直到最后将苍蝇拍死,使原本以慈悲为怀的教堂,变成了杀死生灵之地,这是对宗教的赤裸裸的讽刺。通过对牧师主持礼拜的浮夸过程,没有实质内容的存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汤姆的首次冒险成为了故事的转折点,使汤姆从此开始真正的认识了社会的丑恶。汤姆在此之前一直是一个天真无邪,对社会抱有美好幻想的孩子,以为可怕的魔鬼是从地狱里走出来的,但是当他开始冒险之旅时才发现,这个社会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美好,让人胆战心惊的魔鬼不是来自地狱,而是与他们一样的,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如一直备受尊崇的内科医生鲁滨逊,原来是一个为了完成自己做医学实验欲望而雇人偷盗尸体的魔鬼,而这些都在他被害的当晚展现在了汤姆的面前,这也使汤姆原本纯净的心灵受到了重创,使人真实的感受到人心的虚假与可怕。马克·吐温借用魔鬼一词,通过双关的形式展现了成人世界的肮脏,通过孩子的观察得知,如同魔鬼一样可怕的是人心的伪善。

马克·吐温在幽默手法上还运用孩子做成年人做的事情,如在汤姆小时候与贝奇做朋友时的快乐时光,汤姆的笨拙与贝奇的羞涩、汤姆的示爱与贝奇的扭捏都让读者感到嘲讽的存在,马克·吐温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对成人之间的私恋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幽默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讽刺,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幽默的特点就在于可以将极大的讽刺通过笑话的形式讲述出来,并最终让读者进入深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儿童心理描写中幽默手法的运用

儿童的心灵是这个世界上最纯净的东西,马克·吐温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对儿童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对儿童天性的研究,反射出当时社会对儿童心理造成的影响,以及成人世界的黑暗与龌龊。用儿童的眼光看待成人的丑恶,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讽刺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如在刷墙事件中,通过汤姆与贝恩的对话展现了汤姆的机智与领导才能,最终不仅让贝恩觉得自己为汤姆刷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还将自己的苹果也给了汤姆。

另外,在描写汤姆在家庭祈祷之后还要进行《圣经》的背诵,他选取了最短的部分进行背诵,但当玛丽要对他的背诵成果进行检验时,他还是背不出来,玛丽只好提出奖励的办法,让汤姆认真背诵,受到奖励的驱使,汤姆立刻十分开心的背了起来。通过这种心理描写,体现了物质利益是能够驱使人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的。一针见血的戳中了世人的要害。

马克·吐温还经常借儿童之口讲出他对这个社会的讽刺,以及展现社会现实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影响,如在哈克让汤姆加入强盗时,汤姆说:“总的说来,强盗比海盗格调要高,在许多国家,强盗算是上流人中的上流人,都是些公爵之类的人。”。马克·吐温借汤姆之口对上流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当时美国上流社会的人就是一群强盗,让读者真切的体会到了上流社会的无耻与虚假。

四、悖反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在语言的运用中,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语言的组织,使对方能够了解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以便双方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但是这样的语言守则会让文章失去新意,让人物的语言显得更加乏味,没有任何色彩可言。很多都曾试图打破这种单调的语言手法,但是当这种语言手法被打破时,又觉得不能让双方进行很好的沟通。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将运用了这种手法,并将其运用到好处,从而起到幽默的作用。

在语言关系准则中,要求双方的语言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让对方或读者更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当悖反手法运用以后就打破了这种局面。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第三部分中,汤姆为了不上学假装生病,他与西德之间的对话就是运用了这种方式。西德出于关心多次的问汤姆哪里不舒服,但是无论西德怎样问,汤姆就是不正面回答,一直在强调,不要将这件事告诉他的妈妈,他现在很痛苦之类的话。汤姆的不合作的态度,只是想让西德觉得他现在病得很重,暂时不能去上学。在语言方式上,要求双方在进行表述时,一定要按照简洁明了,不能长篇大论,对方清楚即可,但是马克·吐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故意说着无用的话进而使对方产生困惑,让对方觉得这件事好像真的是这样。如在刷墙事件中,其实汤姆并不喜欢刷墙,但没有直接拒绝这件事,而是在贝恩面前反复的强调刷墙是多么的重要,姨妈对这面墙有没有刷有多关注,还有就是这次刷墙的机会有多难得,是他费了好大劲才争取过来的,汤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贝恩珍惜这次刷墙的机会,并帮他把墙刷好。在语言的质量表达上,要求在进行问题回答时,要真实可靠,不能带有虚假的成分,误导对方的思维。但在描写汤姆的一次逃学时,姨妈看到汤姆的衣领湿了,问汤姆逃学之后是不是去游泳了,汤姆害怕被责罚,就谎称并没有去游泳,而且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衣领之所以会湿,只不过是因为他在洗头时把它弄湿了。他的这种回答确实会让人感到一切都是符合常理的,又没办法否决,所以姨妈不得不放弃对他的惩罚。汤姆明明说了假话,但是又让人无言以对,作者就是运用了悖反的手法将原本虚假的事情,在汤姆这里变得真实起来,可见,作者十分喜爱小汤姆的形象,他总是那么机智可爱。

马克·吐温就是运用这种手法将汤姆的机智展现在大家面前,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能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想尽各种办法,但又让人觉得事实真的是这样,从心底认为汤姆的说法是正确的,应该按照他说的去做。马克·吐温打破常规,不仅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新意,还为一直困惑的人们找到了新的创作手法,进行更深层的表达。

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吐温通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将当时美国社会的丑恶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小汤姆的经历展现了宗教、教会、上流社会等诸多方面的虚假与龌龊。这不仅是写给儿童的高级读物,更是写给成人进行反思的人生教材,特别是幽默手法在书中的运用,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进入深深的思考,是马克·吐温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

[1]黄江娜.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

[2]王予红.赏析《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幽默语言[J].语文建设.2013,12(11).

I106.4

A

1008-7508(2015)09-0153-02

2015-05-25

王柏力(198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辽宁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索亚刷墙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戒网瘾从免费刷墙开始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我是一个粉刷匠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刷墙
哪些企业爱在农村“刷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