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321”路径研究
2015-04-14林伟荦
林伟荦
(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321”路径研究
林伟荦
(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福建 泉州 362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日益重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合高校实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内化的动态过程,并提出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321”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大学生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科学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它们是高度统一的。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具体全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括。[1]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阶段普遍的价值观念。它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以及要达到这两个目标所需要的人的素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人民群众对实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目标的一种希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明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道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对个人提出了道德要求。“三个倡导”之间关系密切,存在着层次递进和升华的关系。具体地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个总体的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实现目标的路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为实现目标而对人提出的要求。“三个倡导”体现了国家、社会与人的高度统一。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也随着经济贸易等方式进入了我国。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潮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高校是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培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拓宽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途径,对促进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强调个人主义至上、自由至上等观念,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拜金行为、功利主义等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助长了某些大学生自私自利、自由放纵等反集体主义倾向,造成传统的奉献精神、以他人为重的价值观念等备受冷落,从而导致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观念的失衡,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站在道德的高度,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职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具体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针对性很强的规范价值,使当代大学生从中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的大学校园都是90后的学生,这个群体身上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损人利己、缺乏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等为人诟病的不良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操、吃苦耐劳精神、包容精神、团队意识和开拓拼搏精神等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告诉大学生,国家、社会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份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路径,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三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与内化的动态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经历三个动态的过程。
1.认知队段。认知是人类在面对事务时产生的认识及由此衍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作为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大学生对它的认识、了解不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接受,必须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好的形式,通过网络、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们所认知。
2.认同阶段。认同是人类对事务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础上,要让大学生化被动接收到主动了解,让自己的认知、言行、情感等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但在这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不是很稳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而动摇。因此,要加强进一步的宣传教育引导,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3.内化阶段。这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高级阶段,也是一个稳固的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等活动,结合自身的思考、选择、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涵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这个阶段,要特别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的方式,让大学生不断地选择、消化,推动个体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从而树立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四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密切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发挥四个“课堂”的作用。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处处都是“课堂”。 在人才培养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学习、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两课和主辅修课堂的作用。在两课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四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品格,树立敬业、奉献、创新等意识,并将之牢牢巩固于自身的言行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体现了立党立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国家的发展历史及对公民道德方面的要求等。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因此,高校必须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的积贫积弱到改革开放的国家富强讲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对公民在法律和道德上的要求讲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主辅修课程方面,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校级选修课等课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另一重要渠道。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校级选修课等主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也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的重要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校级选修课等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对社会政治、经济有重大影响、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背景,深入理解方针政策背后的精神实质,明白党和国家在转型期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积极投身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二是发挥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活动的作用。校内实践活动是指介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之间、在学校内举办的各种活动,它包括各种讲座、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除学习之外,高校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文化活动、娱乐活动等,服务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校内实践活动的主办方在开展活动时,一方面要注重活动主题的设置,如结合纪念“一二九”运动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大学生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中;另一方面,在开展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形式,既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特色,又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为大学生喜闻乐见,从而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让大学生在内心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是发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延伸。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拓宽社会实践渠道,扩大学生参与面;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期较长的寒暑假,组织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以了解家乡、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为内容的社会调查活动、公益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等,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国情、民情、省情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同时把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四是发挥第四课堂——宿舍生活的作用。宿舍是大学生的“第四课堂”,也是最贴近大学生的“课堂”,更是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课堂”。虽然这个课堂的人数少,但大学生生活起居等都同处一室,相互之间的影响巨大。高校要特别注重大学生在这个课堂的自我教育作用,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凝聚宿舍的向心力,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等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宿舍生活中,要有方向性地设定一些议题,通过在平常的宿舍生活,引导大学生注意发掘身边人在德行等方面的闪光点和优秀品质,带动其他学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形成集体的道德品质。
2.拓展三块媒体阵地。校园媒体是喉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更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阵地。高校的校园媒体主要以大学校园为传播区域,以师生为主要传播对象,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视听兼备,深受师生喜爱。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要拓展三块媒体阵地。
一是拓展校园传统媒体。校园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台、电视等。虽然校园传统媒体阵地屡被新媒体挤占,但校园传统媒体仍具有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些优势,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师生心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是真实、客观、深刻、严谨的象征,仍然在高校校园媒体占有一定的位置。围绕校园的特点与实际,一方面要策划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及专题报道,挖掘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背后的故事,帮助他们从心理上对是非、美丑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追求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校报等传统媒体上要开设专栏,围绕大学生关注的一些校园内外的热点,及时邀请政治可靠、知识丰富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评论员撰写文章,以大学生的视角反映真实的校园生活、评价社会时事热点、交流学习方法,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二是拓展网络媒体。近些年来,网络技术进一步革新,出现了网络媒体,改变了媒体的格局。作为新兴媒体,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宣传、教育、动员的重要舆论工具,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它的作用更加突出,地位也更加重要。在新形势下,高校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运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要求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首先要转变思想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研究,对其特征有一个全面性的认知,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途径、拓展阵地。其次,要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高校要根据师生的心理需求和校园的实际情况,积极以典型宣传、特色宣传等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宣传的形式。最后,要根据网络媒体的特点,以易班、QQ、微博、微信、论坛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贴近师生、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师生接受,并内化为个人的实践。
三是拓展手机媒体。手机具有普及性高、使用便捷、信息传达及时有效、表现手法丰富等特点,决定了手机媒体具有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高校,手机的普及率很高,基本上人手一机,手机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媒体。这就为高校运用手机媒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高覆盖率的宣传阵地,积极开发手机报、手机微信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并根据手机媒体容量小等特点,进一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发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建立两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队伍。队伍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中。因此,高校要建立两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队伍,这两支队伍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一支是依托于原有的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即由辅导员、学院党总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教师组成。这支队伍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骨干力量。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加强自身建设,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带动学生。其次,这支队伍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研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进一步研究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提高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效果。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要利用学生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而且还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支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宣传教育队伍。大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对同学之间的一些正确观点比较容易接受。为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队伍,把政治可靠、能力突出的学生干部网罗到这支兼职从事思政工作的队伍中来。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队伍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的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宣传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这支队伍深入挖掘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加大宣传,通过他们影响、感染、带动其他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建立一套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机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保障。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两套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涉及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团委等多个部门。为此,必须要建立一个领导机构来负责这个工作。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要依托原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明确各个部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的职责,协调开展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进行。二是建立评价机制。这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完善改进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力度和成效为依据。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和奖励,加以宣传,并以此带动那些表现不给力的单位和个人。
[1]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一回事吗[N].光明日报,2011-01-24(11).
(责任编辑:上官林武)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4321” Path
LIN Wei-luo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Socialist core value is the core of Chinese society as a whole value system. Universitie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cultu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radle, foster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university,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roposed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gree with the internalization dynamic process, and proposed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of “4321” pa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practice; undergraduates
2014-10-22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4年一般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路径”(2014C06)
林伟荦(1980— )男,福建永春人,泉州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G 412
1671-6493(2015)02-00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