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4-14金贞花安国山崔林夏
金贞花 安国山 崔林夏
(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2)
一、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几年,社会对于市场营销方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但另一方面又说明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严重脱节,以至于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对于一个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是每一个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均是以学科教育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前在人才市场上高级市场营销人才供不应求。于是,如何能使毕业生具备成为高级市场营销人才的最基本的能力,可以快速投入市场,满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构建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我国高校新的研究课题。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商业信息相对闭塞的边疆民族地区难以吸引人才,其发展所需的大部分人才需要依靠自己培养,因此这些地区高校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独特性。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高校,不仅要根据目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培养人才,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专业人才。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应该转变传统的营销教学理念,树立以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培养模式、考核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新趋势,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对策。
二、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方面
在民族地区,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对于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理论脱离实践。市场营销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然而在民族地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高校普遍集中加强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的学习,忽略了培养营销实践的能力。加上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适宜的实践基地,上述问题显得更为严峻。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无法对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第二,素质培养缺乏。社会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一名出色的营销人员在精通理论和掌握营销规律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处于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事不惊,沉着应对,及时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当前,我国尤其是民族地区营销人员由于大都未经过严谨的专业培训,所以应对市场的变幻莫测显得过于被动,这些高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也仍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达到岗位要求。
2、课程设置方面
专业课过于冗杂,缺乏特色课程。首先,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仅包括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还有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过多的课程使学生整日专注记忆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而没有时间加强相应的实践性训练。其次,营销专业课程内容在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选修课和选修课之间过于重复。再次,缺乏特色课程。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要开设全国通用的专业课程,还要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便为当地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另外,现阶段民族地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仍是理论教学而非实践教学。从教学成果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培养,这是由于实践教学过于单调,根本未从实质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民族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少之又少,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及实习基地建设受到一定的影响。
3、教学方式方面
民族地区高校存在着传统的讲授法所占的比重过大、案例教学体系不成熟、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等问题。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这些地区案例教学环境不完善,案例教学体系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我国或本地情景下的案例教学模式,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亟待进行改革。对民族地区而言,由于环境闭塞、信息渠道有限,对新兴的产业和营销方式知之甚少,加上学校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接触前沿动态的机会较少,也造成了这些高校教学方式的僵化。除了教学方法,这一地区高校的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计算机辅助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
4、考核方法方面
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一般为60-70%)来评定该课程成绩的好坏仍然是本专业课程的主要考核形式。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单纯凭借期末突击考过关的现象频频发生的问题。同时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少,所谓平时成绩也就是作业成绩和课堂表现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无法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氛围,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上尚显不足,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再则,目前的考核办法主要是通过平时及期末的考核,其主要部分也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简单理解,而缺少对知识点运用方面的考核。
5、师资队伍方面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多数教师,几乎没有社会实际工作经历,而且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没有到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只注重学历和职称,这就造成了教师缺乏该专业学生所从事相应岗位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多数高校缺乏双语教学人才,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更为严重。本校也不例外,由于学校地处朝鲜族聚居区,韩国和日本是大部分教师前往留学的国家,导致这里严重缺乏纯英语教学或英汉双语教学的教师。这种现象将会对学生在掌握欧美地区营销前沿问题和最新动向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跨文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民族地区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对策
1、注重实践,调整培养模式
民族地区高校要明确培养模式定位。地处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其经济、文化等水平均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此境况下,这些高校必须确立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参照其他地区高校的模式,首先要和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其次还要突出地方性特色和民族性。在人才培养上,不仅要使学生有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还有各高校应该根据本地市场及国内外其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增强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争实现人才供需匹配以应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强调校企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明确定位是民族地区市场营销专业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2、根据需求,设置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设置更多的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目前缺乏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设营销实训、营销策划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例如,让学生针对本地特色的产品编写营销策划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将专业课的教授时间合理的向前移,最后一年只安排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科学地、有计划地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自由选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兴趣,同时开设特色课程,以便培养地方人才;再次,合理调整课程内容,避免同一课程被反复学习,清晰划分每门课程特有的学习内容;最后,完善知识的前后联系和相互照应,科学安排相关课程,实现专业必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衔接。
3、紧跟潮流,更新教学方式
可以适当地减少传统的、灌输式讲课方法的比重,灵活地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教学法、参观教学法等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第一,完善案例教学,尝试问题式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教学方式,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带领学生们参观相应的企业和工厂,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经营现状,参观过后给学生们指派任务,使他们去调查市场,了解市场动态,并进行总结;第三,采取“引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述市场营销领域前沿动态和先进的思想理念。
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在高校的计算机以及相关学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其在民族地区市场营销教学领域的应用还是较少。可以利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新颖、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认识,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对营销理论和策略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保持了对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能动性,可以快速掌握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策略,提高本身的学习效率。
4、结合实际,活用考核方式
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合理分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比重,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例如平时成绩比重增加到60%或以上,不仅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测验,还应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营销策划等实践考核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期末考试的比重可减少到40%或以下,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是否进行了系统的复习等等。另外,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师一人评价的方式,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的、灵活的课程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进行有效的、人性化的考评。通过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5、强调经验,提升师资队伍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一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具备且能融会贯通的专业教师身上,而目前我国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中从事市场营销教学的教师虽然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学历,但是普遍都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对此主要有两条建设途径:一是鼓励教师走“双师型”道路,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可以制定计划将部分专业教师下派到企业挂职锻炼,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营销技能;二是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担任实践课程的特聘讲师,形成校内和校外互补、专职和兼职相组合的师资力量,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来。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但能够接收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积极培养或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学人才,以便培养跨文化应用型营销人才。
[1]陈达云.关于民族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
[2]罗云华,杜冰冰.基于就业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66.
[3]易秋萍,刘文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56-58.
[4]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