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格局的新型道路建设模式

2015-04-14文/冯

中国科技产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辅路主路立交桥

◎ 文/冯 燕

突破传统建筑设计格局的新型道路建设模式

◎ 文/冯 燕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平稳较快发展时期,经济指数持续增长、全民收入稳步增加,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制于道路资源有限,我国交通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道路越修越宽,但却越来越堵,同时由此也带来了机动车增长高峰的到来,人、车、路等矛盾越来越突出,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急需解决。而造成现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字交叉路口红绿灯的设置,大大降低了通行的顺畅度。现有十字路口立交桥又普遍存在着结构复杂、造价高、功能不够完善等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王计文,通过研究我国交通拥堵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立交桥的创新方式,希望以最基础的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现状。他发明的一种立交桥设计模式,现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420266270.2)。该发明主要包括A-B主路和C-D主路。其中,A-B主路和C-D主路的两侧分别设置A-B辅路和C-D辅路等。各个主路交错,呈现“十”字形交叉;并设有连通主路的高架耳桥和连通辅路的地下通道,高架耳桥位于“十”字形交叉的四角;主路和高架耳桥通过梯形台连通,达到了道路之间相互贯通的目的。

该立交桥可以更充分地利用高架车道,实现各车辆、行人都能在直行、右转、左转、掉头等几种方向无交叉无障碍通行。同时,通过在A-B主路上设置梯形台,可以直接承接高度较高的高架耳桥,从而避免了现有立交桥建造结构中,侧转的高架耳桥需要较长的斜面才能与下层道路连接的问题,使立交桥的结构更加紧凑,占用面积较小。

此发明是一项节能高效的创新型实用技术,克服了现有立交桥技术中的缺陷,充分利用了地面车道和高架车道,既实现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的彻底分离,又保障了它们的各向无交叉、无障碍通行;无需红绿灯且可以减轻交警负担、节约警力,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方便人们出行、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交通便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效增强城市交通的安全系数,同时,该发明对于交通顺畅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于车辆和行人的出行问题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能够满足我国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王计文称,该发明采取了“优化组合”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立交桥的建筑结构和行车方式,主要表现在建筑成本方面,高架部分只需建一层,因此建造成本大大降低,也减少了建筑面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梯形台和地下通道的设置,使非机动车、行人通行更加便利;地下通道有较长的坡道过渡到地面,且先下后上,使非机动车通行更加安全、人性化;地下通道过渡坡道和耳桥的上下搭配,可以省掉另建防雨雪顶棚,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成本。以广西南宁市白沙和星光大道交叉路口的一座苜蓿叶式互通立交桥为例,它从地面算起总共3层,高架部分有两层,造价3.29亿元。如此巨额的数字,换一种创新技术的建设方式,结果则不同,如采用王计文所研发的立交桥技术,高架部分仅需建设一层,占地面积相对较少,造价应该在1亿元以内。此外,每天减少的油耗、尾气排放等所带来的价值每年超过1800万元。该发明节约了大量资金、空间、人力、物力,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

猜你喜欢

辅路主路立交桥
城市道路辅路规划设计策略探讨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一种多功能膀胱冲洗引流管路的设计与应用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住在繁忙主路旁或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主干路辅路设计探讨
基于VISSIM仿真的快速路出口控制方式研究
城市快速路主路与辅路间出入口设计探讨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
电源切换对系统工作影响分析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