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才思想在《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中的体现❋

2015-04-14姜青松王庆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天地人黄帝内经学说

姜青松,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论三才思想在《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中的体现❋

姜青松,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核心理念在于天人的统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应用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三才思想在《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中有多方面的体现,故以五行为主线,就自然界的外五行与人体的内五行系统以及二者间的贯通进行了论述,并对三才思想贯穿于藏象学说进行了临床举例,旨在说明三才思想与《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密切关系及学习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三才思想;《黄帝内经》;藏象学说;五行

三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现存文献中最早对“三才”的描述见于《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1]”三才思想将天地人三者并论,认识到天地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中国古人对事物的普遍联系有了深入的认识。三才思想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最普遍的认识,在具体科学上一定存在其烙印或体现。《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对藏象学说的分析,可以看出三才思想在其中的贯彻和体现。

1 藏象学说体现了天人统一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之“藏象何如”?唐·王冰的解释是“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可阅者也”;明·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为“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2],这是一种典型的“有诸内者形诸外”[3](《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内外一体式思维方法,是《黄帝内经》整体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王洪图认为,藏象学说的范围并不局限在脏腑,而是讲正常的人和天地自然相应的关系,仅可以说脏腑是藏象学说的核心,并认为四时五脏阴阳是研究藏象学说的重要方法[4]。笔者认为在理解藏象学说时,不能如现代医学的生理学仅局限在人的范围之内,否则便无法理解其精髓。

藏象学说体现了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与外在表现间的统一,也体现了与自然界各种不同属性的统一。五行学说在藏象学说中起纽带作用,体现了五脏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藏象学说以五脏为解释的中心,将人体各部分如筋、脉、肉、皮、骨五体及眼、舌、唇、鼻、耳五官归纳在五脏统领的五行系统之中,也将人体当外境而能感知的色觉、味觉、嗅觉、空间觉、时间觉、情绪觉等感受的不同分别归纳在五行系统中。同时将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事物按照五行进行分类,如此便构成了通过五行为纽带的人体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统一及精神行为和物质条件的统一。笔者认为,正因藏象学说广阔的天地视角,使中医学的整体观进一步理论化和细致化;更重要的是将脏腑与天地统一起来,使中医学的脏腑生理学不似现代医学生理学被牢牢禁锢在人体器官范围之内,而是由此开辟了博大幽深的天人视界,给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

2 藏象与五行学说

天地人三才系统可分为人体的内五行和自然的外五行系统,三才可分五行,即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有五行,五行相通是三才相通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故笔者借此两系统来分述藏象学说。

2.1 人体的内五行系统

藏象学说体现了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详述了内五行系统:“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由肝心脾肺肾五脏为统领,将其华即表面、其充即中间、其神即意识变化及与不同季节之气联系起来,又用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太阴、阴中之少阴、阳中之少阳等表示五脏及其所属的位置关系及相互转化,如此又使看似独立的五脏系统相生相克,不可分离而合为一个统一整体。一个整体必有总领之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全身之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是十二官功能正常的前提保障,笔者认为这个心不限于脏腑的心,更非现代医学的心脏,而是源于意识又高于意识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5]161的真心。没有精神疾患甚至头脑异常聪明都还不足以谓之“主明”,“主明”应在认识上通天地人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6]281-284的“天人合一”境界,通过此心与天地之道相合,实现心合于道、道本惟一的状态。这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胸襟及无私的情怀。

2.2 天地的外五行系统

《黄帝内经》中对自然界物质和变化的五行归类描述往往是与人体的脏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素问·金匱真言论》中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以五行为纲,将方位、天气变化、五味、五畜、五谷、五星、五音、数字等人体之外的所有自然物质和变化统一起来,并与人体的五脏相通。关于自然的五行归类,《黄帝内经》以举例的方法仅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几项,但在先秦两汉的《尚书》、《管子》、《吕氏春秋》、《春秋繁露》等著作中都有相关论述,因此思维方式在当时颇入人心,实无必要多费口舌,故如此简略。

笔者将《黄帝内经》内外五行相对应各项汇总成以下表格,以便于查看。

表1 内外五行相应表

2.3 天地人内外五行系统的贯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东方生风……西方生燥……南方生火……北方生寒……中央生湿。”可见,是三才主线将天地人从空间、时间到人的情志有机联系起来,为从天地整体高度和广度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黄帝内经》以五行为工具的天地人“象”的贯通在这段文字中略显简单,如此简单的纲要式行文,应与当时的儒医不分、学医者均有很好的易学及其他基础知识有关,此思维方式可能与今人的思维习惯大有不同,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出现被批为“迷信”、“牵强附会”、“伪科学”的倾向。若参合《周易·说卦传》中对八卦的解释当可更好地理解这段文字的主旨,如乾卦“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健也……乾为马……乾为首……乾,天也,故称乎父……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6]。结合《周易上经》中“乾,元亨利贞”等不难看出,每一卦都是贯通天地人的。但即便如此详细,若与天地之广、人之繁杂来比仍是挂一漏万,实因中国人强调思维方法即“悟性”的重要性,与之相比具体知识倒在其次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论语·述而》),不重机械灌输,而是强调启发、独立思考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灵枢·经别》中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人的五脏与外在的五时、五位相合,二者相合即时空或宇宙,宇宙万物皆可归此外五行系统;人的感觉器官与外界因素相遇,生五色、五味、五音等辨识,以颜色为例,按照数学组合,五色调和可演化出千万种色。往大处看,一个事物多为杂合冷热、质地、光泽、软硬、颜色、声音、气味等因素的综合体,故这时需要一个综合的“象”,“大象”中包含若干“小象”;另一方面,若干“小象”也可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大象”,五行是象思维的一种,其重要特点是能将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甚至是物质和精神这样差别巨大的两类统一在一起,“象”即人触景生情后的内心写照,或可借助文学上的“通感”一词释之。统一的落脚点在天,或“道”或人或“心”,最终归结在天人合一上。

3 三才贯穿之藏象学说的实际运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独立存在,健康则需从天地中获得必要的养身之资,患病则需要治疗就必于自然中寻求治病良药。但哪些药物最适合,如何最佳地使用天地资源以治病防病、养生延年,天地与人的沟通如何进行?若仅按五行五种便觉粗略,“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色为基本色,而演变成不可胜数并各有所归于五脏的不同部位。肝心脾肺肾看似截然分开,岂会如此绝对?五脏之中复有五脏,五行之中复有五行,只是取大略小方便称名罢了。以肺为例,肺左两叶右三叶,有的居于内靠近于心,有的居于外靠近胸壁,有的居于上所谓肺尖,有的居于下接近膈膜,位置不同,功能有异。尤其在疾病中更需细细辨别,若泛泛地用一个肺指代,便很难说明其中的具体差别;再如黄芩、葶苈子、鱼腥草、桑白皮、贝母、天花粉、山豆根等清肺降火药物各有不同,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在清肺泻火同时又兼有止血、安胎之效;桑白皮性寒,归肺、脾经,清肺中兼有利水消肿之功。疾病不同用药也应有不同,不同药物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特定的契合关系。即便源于同一种植物,功效也因使用部位不同和炮制方法不同而有异,如板蓝根、大青叶、青黛3味药同源自十字科植物菘蓝,在相同的清热解毒功效外,板蓝根有利咽之长,大青叶善于凉血化斑,青黛则有消痰散肿、清肝定惊之功。不同的药物五气杂合的比例、顺序、结构均有不同,并有性状和功能的不同,与人体脏腑可以产生互感的具体部位也不尽相同。正如接受发射器一定频率的电波必须有相应频率的接收器一般,这是中医整体综合论中的分析法。笔者认为,在联系内五行和外五行时,定要既有大象又有小象,既有概括又有分析,意象合一方能切中要领,真正理解三才思想贯穿下的藏象学说。

4 结语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理解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充分显示出天人相应的思想,古人是在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背景下构建藏象理论的,脱离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基本观念,则很难将藏象学说的内涵深入挖掘,并合理的进行临床应用。

笔者认为,若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优秀遗产,其当务之急便是寻找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并与其他学科进行贯通,惟有如此才能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使中医学焕发出光彩。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20.

[2]张景岳.类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6.

[3]田思胜.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6.

[4]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6-107.

[5]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187.

[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244.

R223.1

:A

:1006-3250(2015)09-1057-02

2015-02-17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优秀文化思想的传承研究(12AZD015)

姜青松(1972-),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黄帝内经》理论临床应用及文化研究。

△通讯作者:王庆其(1944-),男,教授,主任医师,从事《黄帝内经》理论临床应用及文化研究,Tel:13611795416,E-mail: wang_qin_qi@sina.com。

猜你喜欢

天地人黄帝内经学说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天地人》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广西祭祀建筑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