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湖县实施“油—稻”模式创建的经验与做法

2015-04-13董根生崔海龙胡海洲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芜湖县创建模式

董根生 崔海龙 胡海洲

摘 要:该文介绍了芜湖县“油-稻”模式创建工作的实施成效及主要做法。实践证明,“油—稻”模式创建提升了“四良”水平建设,为粮油创建再上新台阶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油—稻”模式;创建;效益;芜湖县

中图分类号 S511;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1-02

实施粮油高产创建7a来,芜湖县实现了“粮油单产、品质、品牌、效益”4个提升,种植品种由过去的“多、乱、杂”,实现了“四化”,即区域化、规模化、统一化、优质化,种植方式由过去的早单双混栽变成了“油—稻”、“麦—稻”模式种植,大大方便了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同时也实现了统一品种的收购加工、销售和品牌创建,为该县粮油品牌创建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粮油资源。自2012年芜湖县实施“油—稻”模式及整建制镇粮油高产创建,3a来累计实施创建面积超1.33万hm2,辐射带动面积超3.33万hm2以上。项目的实施带动,极大地提升了芜湖县农民粮油种植水平,推进了“四良”(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建设水平,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全县粮油高产创建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实施成效

1.1 粮油产量创新高 2014年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综合单产703.4kg/667m2,“千亩核心示范区”单产达724.1kg/667m2,最高单产841.6kg/667m2,是创建有史以来的核心区最高产量,2014年全县1.04万hm2单季稻实现单产618kg/667m2,较创建前全县单季稻单产555kg/667m2净增63kg/667m2,创建区油菜综合单产206.1kg/667m2。六郎镇周西村“千亩油菜撒直播机收核心示范区”平均产量241.9kg/667m2,最高单产258.3kg/667m2,2014年全县1万hm2油菜单产183.5kg/667m2,较创建前全县油菜单产144.2kg/667m2净增39.3kg/667m2。

1.2 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区实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全覆盖。具体推进方式上,采取以村为单位,以村级服务组织为依托,共完成配方肥供应5 809.3t,推动全县农民自主购配方肥9 200t左右,节本25元/667m2,累计发放配方施肥技术明白纸和配方施肥卡40万份。集中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0.83万hm2,带动示范2.67万hm2,节本20元/667m2以上。通过应用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加上粮油创建增产增收,扣除生产费用,农民平均增收415.38元/667m2,增收效益十分明显。

1.3 生态效益改善明显 自2012年实施“油—稻”创建示范以来,以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依托,在创建区全面推广油菜撒直播轻简栽培、油菜机械化收割、秸秆粉碎全量还田与土壤有机质提升速腐剂应用等配套技术,3a项目区午季油菜收获时基本杜绝了秸秆焚烧,从根本上杜绝了每年午季油菜收获时秸秆焚烧大气污染问题。2014年秋芜湖县土肥站对项目区土壤采样检测,实施“油—稻”模式创建3a来,除土壤全氮含量逐年略有下降,有效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由2011年项目实施前15.9mg/kg上升至2012年的17.9mg/kg、2013年的18.2mg/kg和2014年的18.6mg/kg,速效钾含量由76mg/kg上升到2012年的78mg/kg、2013年的83mg/kg和2014年的86mg/kg,有机质含量由2011年的25.9g/kg上升至2012年的26.1g/kg、2013年的26.6g/kg和2014年的27.1g/kg。因此,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土壤有机质除第一年上升幅度较小外,后2a每年上升约0.5g/kg,促进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4 农业集成技术充分展现

1.4.1 主导品种应用突出 项目创建中突出主导品种应用,近年来以种植面积较大、表现突出、米质优良的超级杂交稻丰两优香1号、两优6326作为高产创建主推品种,项目区实现以村为单位统一品种、统一种植,其中创建区丰两优香1号种植面积达80%以上。高产创建和优质超级杂交稻的规模化种植为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粮源,极大地推动了芜湖县超级稻的推广,2014年全县优质超级稻实际种植面积突破0.83万hm2,优质率达100%。

1.4.2 农艺农机融合强化,服务能力提升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利用“油—稻”模式高产创建平台,重点强化农艺农机融合,在土地的耕整、油菜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化方面强化协作,做到农艺农机技术配套推广,一系列新型适用配套技术在生产上得以大面积应用。并取得了《芜湖县水稻机插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油菜机收与秸秆粉碎还田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项省级科技成果和市科技进步奖,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农技人员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利用创建争取粮食发展专项资金在创建区建标准化育秧工厂11座,年集中育秧面积近20hm2,机插水稻栽培年服务面积超过0.4万hm2。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高产创建中起到了生力军的作用,项目区油菜机收面积达90%以上,提高了粮油生产效率。

1.4.3 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在“油—稻”创建区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以村级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组建专业化防治服务队58个,重点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提倡生物、物理防治,病虫草害防治效果明显。

2 主要做法

2.1 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将“油—稻”栽培模式创建示范覆盖全县80%中籼稻种植区,在油菜与水稻良种供应上以村为单位统一供应。为配合这项工作开展,一是成立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二是成立县、镇、村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指导组,具体工作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农机局负责落实;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牵头,在水稻机插与油菜播种、机收及生长管理的关键期,技术指导组农技人员开展下乡驻点指导;四是在技术措施落实上,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和技术人员分片包干制,建立技术人员联系核心户和种植大户制度,同时建立技术人员联系核心户和大户制度,实行点对点无缝对接指导服务。

2.2 推进“多代一管”服务 强力推进创建活动转型升级,在项目实施中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油菜-水稻”模式创建主体,引入芜湖县惠农机等一批专业合作社,作为水稻高产创建“多代一管”载体,开展“代耕、代购(种和肥)、代育(秧)、代插(种)、代管、代收”与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服务,把水稻机插、油菜机收列为“油菜-水稻”模式创建重点主推技术推广。

2.3 抓油麦茬水稻模式示范,彰显油稻模式创建效应 开展“油菜-水稻”与“小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示范,并针对秸秆禁烧实施油菜、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油菜秸秆易腐烂,水稻机插后易定根,漂苗少,漏插率低,栽后生根快,缓苗期短;而小麦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秸杆不易落入土中,水稻机插不易定根,易漂苗,漏插率高。从具体效果看,小麦后茬水稻返青落后油菜5d以上,水稻前期长势相对较弱,生育进程推迟。从效益与产量情况调查看,油菜较小麦增收70元/667m2以上,后茬水稻无论是籼型杂交组合还是粳稻,较小麦后茬增产40kg/667m2以上,增产极显著。

2.4 抓示范、树典型,促进机插机收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推进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发挥“油菜-水稻”模式创建示范带动作用,在创建区合理布局示范点,做到点面结合,既突出高产创建集中连片展示,又做到核心示范户、种植大户分区布点种植。为突出示范效果,创建区一年一落实,全县5个镇轮流安排,项目区20hm2以上大户中每年选20~30个示范带动力强的典型户为酵母户,通过他们的示范来影响全县。在技术推广上做到与时俱进,在油菜高产创建上重点抓油菜免耕撒直播机开沟覆盖配套技术推广,推进机械化统一收割推广模式,水稻栽培上重点抓水稻标准化工厂育秧与机插栽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和酵母示范户的带动,每年油菜机收、水稻机插栽培面积呈直线上升。

2.5 抓观摩交流,促整体水平提高 为切实做好观摩培训,每年在油菜播种、机收、水稻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秸秆粉碎还田农时季节,召开全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代表、农机大户、县镇分管领导、县镇技术骨干代表观摩交流,现场会地点坚持每年一轮换,会制长期不变。演示、观摩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油菜机收配套栽培、机械化收割,水稻标准化工厂育秧、机插栽培示范效果,促进了全县“油菜-水稻”模式创建整体种植和机械化收割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的恢复。

2.6 与龙头企业协作开展订单生产 在创建活动中,为配合“油-稻”模式创建,做大做强芜湖县优质粮油产业,推进龙头企业与高产创建工作对接,引进当地“芜湖市双丰粮油”、“芜湖市兴隆米业”、“芜湖六郎米业”有限公司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工作,与项目区种植面积较大的22个村签订粮油订单,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示范片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前提供信息、代供应生产资料,产中推广配套技术,产后统一收购产品。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芜湖县创建模式
安道什猜想推广全不相等奇数解问题
《毛毛虫的天空》读后感
家乡的西瓜
我给小鸟当医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