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树的故事
2015-04-13刘慧文
刘慧文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两棵树被台风刮倒了:一棵树卧倒在地上,枝条被折断了不少,叶子几乎全被刮烂;另一棵树也卧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人们请来园林工人,询问如何处理。园林工人认为,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但人们不赞成把那棵基本完好无损的树的树枝也锯掉。园林工人只好锯掉了那棵受伤惨重的树的树枝,重新栽好;接着把没被锯掉枝条的那棵树也扶起栽上。
一段时间过后,被锯掉树枝的那棵树长出了新芽,数年之后,枝繁叶茂;而没锯掉枝条的那棵树,树叶已经干枯,没过多久便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思路点拨】
这两段材料讲的是两棵树的故事。从这则材料来看,有两个角度:人们(包括园林工人)和树。
从“人们”的角度来看,有两种情况:一是,园林工人知道“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要想救活树,只有“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二是,人们认为其中一棵虽被台风刮倒,但“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不用锯掉枝条也能栽活。结果证明园林工人的做法是对的。那么,由此分析便可以得出:园林工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树根已受重创”,人们却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我们在立意时便可以肯定园林工人的做法,而否定人们的做法,并由此展开,对类似的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现象进行议论。据此可拟题为: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借我一双慧眼;现象与本质;莫为浮云遮望眼……
从“树”的角度来看,一棵树“树枝全部锯掉”,栽上后成活了;另一棵树没有被锯掉树枝,结果死了。我们要仔细分析这两棵树为何会有不同的结果:栽活了的树是因为被锯掉了树枝而减轻了负担,结果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而没有被锯枝的那棵树,因负担太重而枯死了。由此,我们在立意时便可以从“减轻负担、舍弃包袱、轻装上阵”等方面展开。据此可拟题为:为心灵减负,轻装上阵;舍与得;告别过去,重新开始;除去包袱;扔掉无用物;减负……
【佳作展示】
莫为浮云遮望眼
@江西省峡江中学高三(20)班 习宇敏
有两棵树被台风刮倒了:一棵树卧倒在地上,枝条被折断了不少,叶子几乎全被刮烂;另一棵树也卧倒在地上,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园林工人认为,被台风刮倒的树,树根已受重创,要将两棵树的树枝全部锯掉,才能成活。然而,人们却认为,那棵树叶和枝条基本完好无损的树,不用锯掉也可成活。可事实证明人们的看法错了,没有锯掉树枝的那棵树最后枯死了。这也就告诉我们,表面现象有时会蒙蔽自己的双眼,要谨记“莫为浮云遮望眼”。(结合材料,点明中心论点。)
“凡事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我们常听到,论证了我们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有时候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那般。我们要理性地认知事物,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而不能被表面的“浮云”遮住我们判断事物的眼睛。(引用的哲理非常贴切,稍加阐述了本文中心。)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草树木尚有自己的世界,更何况其他的事物?而这些“世界”却不是凭借肉眼就可以看出来的;想要探究这些世界,就必须透过现象去探知它们的本质,才能够得知它们的世界是怎样一番风貌,才能够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树被台风刮倒了,“人们”却只是看到了树的表面完好无损,而没有深入地探知树的根,树根早已遭受重创,不堪重负,供给不了那些枝叶足够的养分,那么,那棵没被锯掉树枝的树只能干枯而死。也许,这是它对人们愚昧行为的无言反抗吧!(引用佛语进一步阐述,同时联系材料进行分析,使论证深入了一步。)
就以瓦特为例吧,他正是通过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这一现象而想到“沸水也是动力”这一本质的,以此发明了蒸汽机;而牛顿,是因透过苹果往下掉的现象而想到“万有引力”这一本质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在看到花园的巨石而探求到“第四纪冰川”的……这一个个的成功者,又有哪个是仅仅拘泥于“现象”的呢?他们正是因为不为浮云“遮望眼”,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才探索到了事物的真谛,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列举典型事例从正面进行论证,很有说服力。)
佛又说:“一念愚则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只看到事物表象的人,往往被“浮云遮望眼”,是会走入死胡同的,绝境就是由他们自己走出来的。而能够去探求事物本质的人则与走入绝境的人恰恰相反,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智慧种子,收获成功之花。园丁看到树根,判定树已受重创,必须剪去枝条以减轻其负担,让其休养生息,以此救活了一棵树。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探求事物的本质,以物之根本,做出抉择总是对的,不是吗?(引用佛言,并再一次联系材料,与第3段遥相呼应,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
做任何事情,都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要究其本,探其根,才能知其深,解其透。“莫为浮云遮望眼”,才是正道!(结尾回应前文,点题,并回扣到中心论点上,使得全文非常完整。)
总评
基础等级方面:本文内容丰富,论证充分。作者引用佛家名言,并列举一系列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非常有说服力。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方面:本文用古诗句拟题,非常准确贴切。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原材料,并且将引用的佛家名言与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做到了“无缝对接”,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得分亮点:中心明确,观点鲜明,内容翔实,论证充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