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掌握了“条件预测思维法”

2015-04-13徐江贾艳卓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安逸山林笼子

徐江+贾艳卓

一、  从“两虎换位”试题写作失败看中学生思维缺陷

“两虎换位”寓言故事是车轴山中学2014年9月份的月考试题。在应试中出现的情况,恐怕广大中学生读者也会遇到。下面是“两虎换位”材料作文原题: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双方都互相羡慕对方的生活方式。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饿死的,另一只是忧郁死的。从笼子中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态。

面对这道作文题,有不少学生提出类似“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的观点,写出如下文章: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材料中的两只老虎都对彼此的生活很向往,但当他们真正换位去生活时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们虽然获得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安逸,但并没有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活。

由此可见,你所向往的可能是最美好的,但并不适合你。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家伟人都是在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上成功的,或许你向往飞翔,但毫无接触感的天空给不了你大地的安全感;或许你向往原始森林,但古老的原始生活给不了你信息时代的安逸;或许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塑造不出这个时代应有的人才。

在寻求适合的道路上,陶渊明与隐居结下了不解之缘。

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官,但因为自己耿直不阿的性格实在与官场不符,所以屡次遭贬,后来,他意识到官场并不适合他,遂开始了隐居的生活。隐居之后,陶渊明的本性得到了释放,保持着自己的清高贞洁,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倘若陶渊明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他还会做出如此多赞美田园的诗篇吗?

在寻求适合的星空下,运动员摇身转变为艺人,璀璨发光。

有这样一位运动员,他每天都刻苦地训练,但成绩总追不上别人。他努力了一年又一年,仍不见效,于是放弃转而选择了演艺事业,就这样他在演艺界一炮走红,发展很顺利。

倘若这名运动员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事业,他应该还会在运动场上一次又一次失利吧!

在寻求适合的大门前,材料中的老虎失去了寻找的方向,它们只是向往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忘记了适合自己的东西。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旷野里奔跑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安逸,走向笼子的老虎在三餐无忧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广阔的田野。

朋友,请记住,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你所向往的,应该静下心来,其实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下面就来分析该文的行文逻辑问题,这是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运动员事例引述无效。

论证引述的论据应当是确切的。该文中的运动员连姓名都没有,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作者编造的,不足为凭。这样的论证违背了论证理由的充足性原则。

第二,论点缺少客观性。

作者的观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准确说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这句话,是作者评判事物的一句前提性原则,他以这个理念作为标准衡量事物。他的推理思维过程是这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所以,××是最好的。

作者的错误在于以“适合自己”为标准,为核心,因此这个判断事理的大前提就是不具有客观标准的前提。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相“适合”,那么,他的“好”将被社会公认。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不“适合”,被他判断的事物是“好”乃至“最好”,就不具有客观性,而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尤其是在客观比较中不会得到公认。比如,在十字路口,路呈现直角的形态,但有人抄近道不走直角边,而是走斜边,于是往往在草坪上或庄稼地里踩出小道来。从省时省力的角度讲,这样做是适合自己的,但伤害了他人或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个判断就不具有客观性,这样的判断也就很难获得社会认可。

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判断,而是“实亊求实”的推断,这种“求实”存在着“主观”与“客观”评价上的差异、矛盾,不具有普遍性。再以此论回顾“两虎换位”材料:笼中虎的处境本来就不好,虽然三餐无忧,但无自由,那本不是百兽之王的归宿。可它一直生存于人工饲养之下,它“适合”活于这种环境,是无奈的,是务实的,绝不是“最好的”。它渴望改变,渴望脱离这个环境,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所以,由此材料推导不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结论。

第三,“归隐”并非陶渊明的“适合”。

我们再看学生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中所引陶渊明辞官归隐之事,这绝不是他“最好的”选择,不是他的“适合”。他的德与才很“适合”为官,为国为民效力,他常常高歌“猛志固常在”,是现实的官场不容他,他的归隐实际是被迫的、无奈的,环境使他志无所施,报国无门。相反,那些贪官污吏沆瀣一气,官官相护,你能说这些当官的就“适合”当官吗?这里的“适合”有人生价值观的判断问题,所以,用陶渊明事例不能论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  学习“条件预测思维法”

什么是条件预测思维法?用西方哲学家波普尔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条件C下,有E”。用我们的话语来说就是“如果……那么,就会……”。在这里,“C”就是设想的事物存在的一个条件,如它存在,就可以预测相关事情会有“E”结果发生。关于这一思维方法的理解,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杜牧《赤壁》一诗了。诗云:

拆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这首诗中,杜牧穿越时空,想象老天爷如果不给周郎方便,即不刮东风会怎么样?比如不起东风,甚至方向有变,天有不测风云嘛。广州有一年不就遭遇罕见的冰冻雪封吗?所以,如果老天不按常规“出牌”,那么,东吴火船攻曹就难以奏效。这就是条件“C”,那么,就可以推测曹操获胜,东吴美女大乔、小乔就会成为曹操铜雀台金屋所藏之尤物了,这就是结果“E”。杜牧写此诗感叹世事之偶然,他认为周瑜抗曹应该想到“如果东风不与方便会怎样”,要有预案。不能孤注一掷,把希望只寄托于老天爷。endprint

周瑜应该做条件预测思维,这是人生智慧,处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这种思维。今天电视中常讲启动什么什么“应急预案”,这都是“条件预测思维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多想几种“如果……那么,就会……”,做好相应预案准备,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地铁,“假如电线出现短路,那么,照明设施就会失效,引起乘客恐慌”。所以,地铁管理部门都有相应措施,防止乘客恐慌。

同样,在“两虎换位”寓言故事中,两虎之所以死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换位之前缺少条件预测思维,没有根据相关预测做好行动预案。所以,我们需要由此重写此题,以弥补月考思维训练之缺失。

三、  运用条件预测思维法,重写“两虎换位”新例文

傻虎,傻乎乎,

不能总是傻乎乎

——“两虎换位”引发的思考

@河北省唐山市车轴山中学高二(20)班 李林鹏 盱 洚

一、 山林流传新虎谣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傻乎乎,傻乎乎,一只死于抑郁,一只死于饥饿,真糊涂,真糊涂……”森林深处开始流传这样一首略带嘲讽的歌谣。

歌中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只在笼中长大的老虎特别渴望到山林中去,还有一只山林中的老虎很羡慕笼中虎吃喝不愁。于是,这两只老虎心血来潮互相换位,原来的笼中虎走出笼子进了山林,原来的林中虎走出林子进了笼子。过了些日子,它俩都死了。

虎医生判断说:“以我多年的经验看,这常年在山林的老虎不适应笼子的束缚而死于抑郁,笼中的老虎在山林里捕不到猎物而死于饥饿。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却发生了,纯粹是它们两个自作自受!”

二、 虎界新动态

为此,虎界就“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召开了一场讨论会。

参加讨论会的年轻虎代表就“两虎应不应换位”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在笼子里待腻了想出去玩有什么错啊?那只老虎在外漂泊累了想在笼子里休息又有什么错呢?”

“它们两个想交换一下生活是没错,可是也得考虑一下实际吧。”

“它们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生活特点和必要技能,就盲目地交换生活,实在是太傻了。如果换作是我,我会先了解对方是如何生活的,怎样才能在它的环境中生活,然后再学习必要的技能。比如,我是笼子里的老虎,我会练习怎样捕食,向笼子外的那只老虎请教一下方法和要领。比如,我是笼子外的老虎,我则会向笼子里的老虎学习一下如何在笼中生活,应以怎样的心态适应笼中的生活。”

但是,几位参加讨论会的虎界大佬对虎界发出的谆谆告诫值得注意。

“我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

“我们要正确看待别人拥有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虎界“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主题大会似乎圆满结束了。

三、续论——“ 不能总是傻乎乎”

《山林快报》记者虎仔会后就上述会议讨论情况发表评论《谈谈“两虎之死”的思维启示”》,尖锐指出:“看似大家有了明确的认知,其实还是处于模糊状态,还有些傻乎乎。虎界还没有认真汲取两虎之死的教训,这样的话仍然会让我们有可能继续做傻事、蠢事。很明显,我们应该看到,在没换位之前两虎对生存现状有三种抉择:维持现状不变;决意追求新生;尝试尝试再说。面临这种情况,怎么办呢?需做三种条件性预测:一,各自考虑“假如我换会有什么好处”;二,各自考虑“假如我换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三,各自考虑“假如一条道走到黑会怎么样”与“假如在换位实践中相机而断会怎样”。要经过认真论证,然后再相应做决断。

文章号召大家学会思考,不要做傻虎,傻乎乎地活着。

例文分析

此文写得很巧妙,不管是大题目或是文章小标题,都显示出了写作者独具匠心。第一,从题目看,文章的立意于新颖中温柔地透露出对当下人们思维简单的批评。“傻虎,傻乎乎”,含有两虎做事前没有多加考虑之意,“不能总是傻乎乎”又含有提醒人们从两虎死亡的结局吸取教训之意。第二个小标题的内容是本文的亮点,尤其是虎界大佬对虎界发出的谆谆告诫,这几句话其实就是多数人对这则材料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常规的立意,本文作者其实是不认可这几种观点的,因为本段最后一句话“主题大会似乎圆满结束”中的“似乎”显示了作者的想法,这几种观点其实代表了人们的整体思维缺陷,即没有从根本上追问二虎的死因,也就不能面对现实情况告诉人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去应对。而本文的第三大部分正是告诉读者应有的思维。

(点评:贾艳卓)

三思而行,不能『二儿虎』  @河北省唐山市车轴山中学高二(19)班 史雪健    焦守序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总有许多诱惑需要我们去面对,有些诱惑是非常有害的。面对诱惑,我们要做到冷静思考和严谨行事,做到三思而后行。

寓言故事《两虎换位》中的两虎缺的就是这种三思而后行。

故事大意是有一只人工饲养的笼中虎与一只山林中自由自在的林中虎,它俩因互羡对方的生活而换位。笼中虎为了追求自由进入山林,林中虎为了三餐无忧进了笼子。结果,原来的林中虎在笼子内虽不缺食,但得了忧郁症,憋闷而死。而原来的笼中虎因在笼中长大,不会捕食而饿死了。

那么,它俩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

它俩只憧憬于各自与对方换位会怎么好:原来的笼中虎可以自由奔跑跳跃于山谷原野,长啸一声,百兽闻之丧胆,好不威风;原来的林中虎在笼中大快朵颐,吃饱喝足,美美睡上一大觉,再也不用为食物而操劳,真愜意也。

但是,它俩各自没有想第二思:原来的笼中虎没有想“如果出去后,我捕不到食结果会怎么样”;原来的林中虎没有想“如果我进去闷了,心情会怎样”。

它俩更没有想第三想:“如果我俩不适应,生命受到威胁,再退回原位吗?”endprint

很明显,两只老虎的脑子用我们唐山话来讲真的是“二儿虎”,即人们常说的又“二”又“莽撞”。

假如这两只老虎在事前能够多加思考,不难想到它们自己的命运。它们也许不会互换,结果也就相异了,或者一看换位不行,事前有约再换回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样的事并不仅仅存在寓言故事中。在人的生活中因有三思而得福和因缺三思而得祸的事是不胜枚举的,比较典型的当属汉淮阴侯韩信的经  历了。

韩信当年游于市井,无赖欺他让其从胯下钻过,韩信宁可受胯下之辱也没有反抗,我们想他在钻胯之前肯定做了权衡:如果我杀了他,可以解一时之气,但是我也会因此获罪坐牢,那么我的前途便要毁于一旦。这样权衡之后也才有了后来的永载史册的韩信。但是在他助刘邦灭掉项羽之后却被吕后设计杀害,这就是他在正确认识刘邦其人的问题上犯了糊涂。当年蒯通曾经这样劝过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项羽气数殆尽之时,就是韩信末期来临之际。当时的韩信却没有认真想这个问题——假如我韩信助刘灭项之后,刘邦会不会藏弓烹狗。正因为他此时少了这样的思考,不听蒯通之言,他这个长于治兵却短于治身的人,最终被蒯通说中,没有逃脱被害的命运。

可见,三思而行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遵从它能成就人们,违背它能毁灭人们,所以从现在起学会三思而行吧。

例文分析

本文作者从题目中“三思而行”的“三”字入手,层层分析,句句入理。“它两之死到底是为什么呢”,直击中心论点,然后点明自己要论述的内容:它俩之死“就在于只有第一思而缺第二思和第三思”。这一句很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思”好像容易想到,比如“不珍惜自己拥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适应环境,要拥有良好心态”等等,可是等到读完全文,才明白老虎是死在了交换之前没有做“二思”和“三思”这样的准备上,不禁为作者有如此深入的分析叫好。其实“二思”和“三思”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事缺少的一种思维智慧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事情,如何成功地解决呢?成功解决的办法就是如文中所讲的道理那样:事前多做一些可能的设想,真正地做到三思而后行。

(点评:贾艳卓)

死是相同的,气概却是不同的

@河北省唐山市车轴山中学高二(19)班 张群蔚 续 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同样是死亡,结果却因性质的不同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同。

有一则寓言故事:一只老虎在笼中长大,生活无虞,但它虎性尚存,梦想山林。一只老虎本在林中长大,自由自在,但它惧怕了捕猎的艰辛,向往笼中虎的安逸。于是两虎相商,换了环境。笼中虎走出笼子,进了山林。林中虎走出山林,进了笼子。但后来,两只虎过了些日子都死了。原来的笼中虎死于饥饿,原来的林中虎死于抑郁。

材料中的两只老虎都为了自己的追求失去了生命。但一个是为了追求安逸,背离了自己的本性;一个是为了追求自由,力图再立山林虎王的雄风。因此,为不同的追求而死,这就规定了它们死亡价值的不同。那么谁的死更有价值呢?

笼中虎每天都会衣食无忧地生活在笼中,虽然活动范围有限,但不至于有生命危险。然而,渐渐长大的它,知道自己是老虎,百兽之王,山林才是自己的归宿,对自由充满了向往。它考虑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走出笼子,那么,显然会得到自由;但是,如果走出笼子,那么,显然也会有更大的风险。得到自由,要付出代价。它不知有何具体的风险,没有畏惧,毅然选择了出去闯荡一番。人生在世能多久,现在不追待何时?笼中虎一定是明白了这一点吧!为了自己的梦想冒一次险,这也是有价值的。尽管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不试一试怎知道呢?与其背离本性而生,怎比得上为追求本性之梦轰轰烈烈搏一番呢?

林中虎无时无刻不在田野里奔跑,没有约束,没有牢笼,自由自在。可它却在艰辛的捕猎中消沉了,它进入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就是因为求安逸。显然它没有考虑后果,因为它是很惜命的,进笼不就是为食而来嘛!但因为它的虎性尚在,虎性与笼中的安逸矛盾,使它抑郁在笼中直至死亡。林中虎它漠视了自己每天为了寻找食物而不停地在山林里奔跑本是一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享受,它不好好珍惜,迷失了自我,追求了不该追求的,因此它的追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它的死也就简简单单的是生命的结束,而无价值的升华。

人生之路是短暂的,我们从开始有梦想到有能力去追梦能有几年的时光?所以不要只满足于安逸的生活了,去追求你的梦想吧!哪怕路再坎坷,再事与愿违,那又怎样?只要为了梦想执着过,只要轰轰烈烈地追求过,结果就算是失败,但追求的过程是最能体现价值的。两只老虎的死是很鲜明的对比,一个因追求自由而死,而一个因追求安逸而死,虽然同是死,很显然笼中虎的死得到了价值上的升华。我们应该向笼中虎学习,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一味地满足于安逸。

同样的结果,为何不让过程更加精彩?人生终有一天会走完,为何不让自己无憾走一遭?青春终会消逝,为何不让它绚丽张扬一番?

当然,我们会准备得更好一些,更充分一些,让那追求更精彩一些!

例文分析

本文作者的思维很独特,从老虎死亡价值的角度进行立意分析,我想很少会有人想到这个角度。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这两只老虎确实没有白死。作者的论述充满了道理,笼中虎在交换前做了两种假设思考:如果出去有什么好处?如果出去有什么风险?好处是得到自由,风险是面临死亡。能做这样充分的思考说明笼中虎出笼是有思想准备的,而不是盲目的,这是一种充满自觉性的思考,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这就更加彰显了笼中虎死亡的价值——为追求自由实现梦想而死,死得其所。和笼中虎作对比,林中虎一心想进笼子,追求安逸,它死了,可是就没有笼中虎为追求自由而死有气概。本文抓住了大众对价值的倾向性,当然也抓住了大众的心。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文章结尾是别有用心的:“我们会准备得更好一些,更充分一些。”“更”字背面有隐情。这个补充很有必要,里面暗含着对笼中虎的委婉批评,这更凸显作者思维的细腻。妙哉!

(点评:贾艳卓)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逸山林笼子
枫 叶
大象和我
时间不会突然出现
蓝,另一种蓝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逃出牢笼的袋鼠
当爹妈最安逸的时刻
如果相爱
山林
替鸭宝宝造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