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花·那墙·那个村庄

2015-04-13池丽仙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老墙村庄记忆

池丽仙

不愿回故乡,不喜那回乡途中的不适感,不适那浓烈的乡土气息——上一次回老家还是初三那年的初夏。坐上城乡巴士,颠簸了一路,再转一个大弯,那花、那墙、那个老村庄就立在了前头。

走在乡间,记忆中的小路已升格为水泥路,两旁的土坯房早被二层小洋楼取代,虽是城市化的村庄,但总是让心不踏实。好在,老宅还是老样子。长年不住人,经年不修整,使它透露着几分凄凉。记忆中的朱红大门斑驳零乱,锁扣锈迹斑斑。推门而入,满院荒芜,一地荒草。这对于习惯整齐干净,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妈妈来说,简直难以忍受。置身于庭院,看着妈妈在忙碌地打扫,心中百无聊赖。沿着走廊,漫步到尽头,来到了一堵残损的低墙前。

时光荏苒,老墙饱经风霜的身躯依然挺立在那里。墙的右侧是那小小灌木丛,那是童年的乐园,捉蟋蟀、捏蚂蚁,躲猫猫……,墙角的故事总是那么生动。在离墙不远处,奶奶开辟出了一小块地,农闲时总爱在那里种些瓜果。老墙在奶奶的巧手下,一年四季不停地变换着它的姿态。春天种下希望,夏天乘凉喝茶,秋天收获硕果,冬季安心调养。

最难忘的还是春天。老墙边一群群的斑点蝶在飞舞,蜜蜂在花丛间穿梭,片片羽翼沾满了花粉。最爱在那时躲在暗处,瞅准时机一把将蝴蝶握在手心,把欢笑撒得遍地都是。夏天,烈日高挂,屋子里热得简直可以蒸熟包子,知了在树杈间不停地嘶叫,我们一群小伙伴像一群无头苍蝇似的乱窜,更如热锅上的蚂蚁无处安身。这时,奶奶总是在恰当的时刻指引明路——老墙脚。一群人喝着凉茶,仰躺在爬满瓜藤的瓜架下的那一小片地方乘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老墙就成了一个食料仓库,家里炒菜若是少了材料,奶奶顺手就可揪几把成熟的绿叶菜;午睡后,老墙总能奉献上一碗甜丝丝的金瓜汤。我最喜欢这样丰富的秋天。冬天,多了些萧索。一场雪后,房檐挂下了串串冰凌,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束束彩光。可惜的是花藤在雪夜被压塌了,只留几条干巴巴的老枝攀在墙上;枝上早已没有往日翠绿的叶子,有的只是被风撕扯过,被雪欺压过的蜷曲的枯叶。老墙的沧桑一时毕露无遗,幸得那一身苍青如故。

记忆回转物物旧,唯有矮墙,在经历了自然磨难后依然笔直挺立。尽管“身体”的一些部分已被腐蚀,但花仍在,蝶也在,只是村庄已渐失了原貌。这样的村庄已经留不住返家的游子了。我们只停留了一日,就匆忙返回。回城的车上,隐隐约约听到爸爸妈妈的嘀咕:老房子卖了算了……反正城里有家了,再说奶奶也不在了,没有人打理。泪,渐渐在眼眶汇聚。

谁能供我夏夜纳凉,谁可伴我与蝶相戏?那花,那墙,那个村庄,逐渐消失在时光里,可那曾经的美丽永不褪色。

心芸留言

梦里花落知多少

童年的记忆总是镀着五彩的颜色。绿色的瓜果,黄色的蜜蜂,紫色的牵牛,黑色的蚂蚁……在墙角的一方小天地里尽显神通。这不禁让我想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嬉戏打闹的场景隔着岁月,跨过年轮,但无论是文学巨匠,还是90后的城市姑娘,他们都如出一辙。只是,这样的美好也都毫无例外地抵不过时光的侵蚀,儿时的乐园终将成为梦中的回忆。在叙写儿童乐园时,我们似乎能看到鲁迅的影子,这也算是对经典作品的范式运用。

另外,作者以高昂的笔调回忆了童年的美好,也以抵触的情绪写出故乡如今的凋敝,在回忆与现实的交叉中不断诘问这种反差的根源。两条线索对接得天衣无缝,在这种诘问中,也留给了读者认真思考的时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墙村庄记忆
《老墙》
初 春
老墙
老墙
老墙
村庄在哪里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