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过第三条岸

2015-04-13邹烁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4期

邹烁

人生,是一条滚滚的长河。我们常在河的两岸辗转奔走,却总是来不及停下来,观望、品味和欣赏那些飞舞在左岸的萤火虫和那些盛开在右岸的花朵。直到有一天,今朝变成了昨日,青丝变成了白发,河中的沙石渐渐磨平了青春的棱角,你才顿然发现,我们生命的美好,从来都不局限于左岸与右岸,而是停驻在一直被忽略的——第三条岸上。

1

“铃铃……铃铃铃!”手机铃声一阵接一阵地响起,犹如紧急的行军令。6:00。我睡眼蒙眬地按下闹钟的停止键,无可奈何地从床上爬起,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好衣物,跑到厕所,拿毛巾随便抹了两把脸,“砰”的一声关上房门,便一头钻进了冬日清晨无边的暗色里。

两个月前的我,还是一个放荡不羁、熬夜到清晨、睡觉到正午、一到下午便约上阿俊四处闲逛的混小子,一个刚刚跨过中考的准高中生,生活的节奏被放得很慢。快乐,仅仅寄予时间沉淀出的这些友谊里。偶尔,也会泡上一杯上好的浓茶,读几篇优雅的散文,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像极了一位看破世俗、修身养性的垂暮老者。直到2014年9月1日前夕,当奥黛丽·赫本绝美的笑容,突然以黑白的色调出现在彩色的电脑屏幕之上时,我那平静得像一面精致银镜的日子,瞬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得粉碎——所谓的高中生活,宛如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从短暂拥有的惬意生活中,毫不犹豫地剥离开来,彻底而不留余地。

高中的学校,离我家刚好隔了一座桥。填报志愿的时候,初中的老师一再让我选择本校的直升班。父母却像曾经在河东读小学,所以必须去河西读初中一样,再一次独断专行地为我选择了一水之隔的县一中。作为父母,他们真的在乎过我的感受么?眼见着别人成群结队,我却不断穿梭在不同的陌生人之中,好不容易熟悉起来的人与事,又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离开,变得支离破碎……真的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么?三年前一个人背起书包,孤零零乘公交车去小学的场景,又一次在我身上上演。只是,如今的一切,早已不同。现在的我,习惯了走路,也已习惯了面对形形色色的陌生人。

2

太阳撕开天空一角的时候,我正好走到了桥上。同往常一样,遇到了朝我迎面走来的阿俊。早上的车不多,不时会刮来凛冽的寒风,撕裂在脸上,不免有些疼痛。阿俊裹着校服,把手套在里面,还是一副随意洒脱、不被任何东西束缚的样子。暑假期间,他家便搬去了河东。只是他走的,仍是班里面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留在本校,只不过是换了栋楼,又有不少新的人加入而已。他每天和我一样,大清早起来,然后跑过一座桥去读书,因此,每天能以这样的方式见上一面。只是,彼此的方向,终究是相反的。他笑着问我:“星期天下午放假吧?过来玩!”我突然从恍惚中惊醒过来,走上前,在他肩上狠狠地砸了一拳,表示应允,心中不由顺畅了许多:“你月考考得怎么样?”他拉开衣链,扬起嘴说:“第二名哦。”他没能进入直升班,在班里面这样的成绩也算是不错了,想到这里,我眼中突然涌出了什么:“呵,我却是给学校丢脸了啊,我有好多东西想和你说,星期天再讲吧。”话毕,我们互相挥了挥手,各自朝目的地奔去——他的西岸,我的东岸。

3

同桌把成绩单一把甩到我脸上,眼中充满了不屑:“哎呀,语文好厉害,刚及格了呢。”我懒得理这种人,或者是这个新班级里的人。我面无表情地将答题卡撕得粉碎,那篇用小予最喜欢的句子“愿逐月华流照君”为题的作文,竟然只是及格。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些用分数来衡量文学的人,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用一支笔走南闯北的梦想,居然成了讽刺自己的最佳利器。我把碎屑一股脑扔进同桌的帽子里,随即大步走出了教室。

我想我有幻想症了。曾经与小予谈天说地、舞文弄墨,与阿俊闲庭信步、游戏人生的画面,在晚上的梦境中不断出现。还好是症,不是病。我最终听取了父母的意见,周一至周五住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里,连每日清晨在桥上的默契也被斩断,每天徘徊于数字与方程间,字母与函数间,地图与年份间。在寂静的深夜里,狠狠喝上一口苦咖啡,做题到很晚。实在无法想象,一直任性自由的我,竟然也可以做到这样——守着几张名次、总分一直在上升的成绩单……

记得中考成绩出来的那一个午后,阿俊曾用无比羡慕的口吻问我:“你考得这么好,应该很快乐吧?”如今想来,曾经的荣耀,今日的苦涩,两者之间的落差,恰是对我最大的讽刺。当初态度坚决地要离开母校,却未能守护好来时拥有的荣耀。“真是窝囊啊!”我狠狠地对自己说。

晚上,我给阿俊发去了信息,把自己最近的状况一股脑倾诉给他,直到很晚才睡着。

他的回信简单极了:“该放就放,想开点。”最后还加了一句:“星期天,桥上见。”

4

班主任终于愿意给我们一个下午的休息时间。铃声一响,我便冲出了教室,向桥上飞奔而去。老远就看到了同样急切的阿俊。他看到我,神情立刻放松开来,舒了一口气:“就怕你先走了,撞不上你——真有这么累么?”我别过头去看着桥下的水波,沉默许久,说:“从小学起,父亲便为我选择了与别人不同的道路。曾经,我也是以同样陌生的姿态来到初中的班,只是终于习惯了。现在呢,又是新的一条岸了。在一条岸边所种下的东西,不能得以保留,却又要重新开始,耕耘另一片土地……真的太高估我了。一向都不让他们失望的能力,现在,却也终于失灵了一次。”他拍了拍我的肩膀,指着母校和县一中,语重心长地说:“看!在这个角度,刚好能看见两岸的东西,你又怎么能拘泥于河的左岸与右岸呢?还有第三条岸让你选择呢!真正的美好,其实都停留在第三条岸上。”我看着他,茫然不解他所说的话。他神秘地笑笑:“第三条岸就是河床啊!以前,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这儿见面么?其实,该在的一直都在,又何必对自己没信心?只要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你就能看到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并且望得更远!”我重重地捶了他一下,不禁释然。是啊!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美好常驻的地方,其实,它一直都在我的脚下呢。所谓失败,也只不过是我迈向成功的一个阶梯而已。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放声大笑起来。很久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呢。

5

河水翻卷时激起的浪花,透过岁月的罅隙,融进了我的生命之中。像是来自天堂的祷告,夹杂着温暖与梦想,却又让我的一生注定不那么风平浪静。也正是在这场灵魂的旅途中,我才渐渐地成长,渐渐地明白——左岸、右岸的美好,早已融汇到了它们共通的第三条岸上。那些年少期冀的梦想与美好呵,请在我灵魂深处的第三条岸上尽情生长吧!

明灯留言

发掘我们的第三条岸

如果没有首尾的点睛之笔,这篇文章只能归于抒发青春感慨的泛泛之作。文章中描写的种种困惑与迷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小情绪或多或少都穿插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能把每天积压于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无疑已走上了写作的第一步。

然而好的作品从来不局限于对生活的临摹,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罪与罚》这些经典是黑暗中永远指引我们前行的火炬。作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仅仅是自己青青时的心路起伏,更是历经坎坷后重新平衡自我的感悟。原来无论失去还是正在把握的美好,都可以在人生的第三条岸上一览无余。发掘出我们的第三条岸,每一点曾经的付出便会永驻,这也是本文给我们最大的启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