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尼雅寻梦

2015-04-13裴洪斌

新疆人文地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斯佛塔遗址

裴洪斌

利用春节放长假的休息时间,大年初一里我背上相机从昌吉出发,又是一番长途跋涉,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心地区的尼雅古城遗址探险摄影。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都的遗址,被人们称为“梦幻中的古城”,黄沙掩埋的古代文明深深地吸引了我,勾起我去拍摄的奇想,去探寻大自然沉浮世事的残酷历史与现实。

卡巴克阿斯坎村的佳肴

正月初一,我去塔克拉玛干的无人区采风,在大漠风沙中欣赏自然。

中国传统的春节,人们都在家过年,路上行车稀少,很难碰上过往的行车。在数百里的路段上偶尔会遇到一辆大货车,因此一路顺利,从昌吉到民丰近1 300公里的路程,只用了不到13小时到达。经过托克逊、库米什、乌什塔拉等沿途小镇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开的饭馆,也因人少客稀都关门不营业,一路上无饭可吃,只好在车上啃了点干馕。路经库尔勒时已没有了饥饿感,为了赶路就绕城而过,经过轮南油田、塔里木河大桥,穿过沙漠公路,一路没有停歇,当天赶到了民丰县尼雅乡的卡巴克阿斯坎村。

卡巴克阿斯坎村位于民丰县城以北80多公里的沙漠之中,是尼雅河现在的下游终端,这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们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外来车辆客人很少,所以村里一有汽车声响,村上的人们便都走出家门在路两旁看热闹。村子由南向北呈长条形,村中100来户人家的住宅都修在公路两旁:农家院落的墙是用树枝捆扎成棚栏,住房的墙是红柳枝扎成墙骨再在上面抹上泥巴,很是简陋。村上400多户人口都是维吾尔族,勤劳纯朴的人们由于沙漠吞食了土地,从周围迁居一起,沙由北向南移动,沙进人则退。

县上的几位维吾尔族朋友和翻译也赶来村上,为我们接风。还有维吾尔族向导白克尔,他们用当地招待最尊贵客人的晚餐招待我们:玉米面做的面条,羊肉汤里加上土豆、胡萝卜,烤肉馕直径足有80厘米大,由于赶路一天无饭可吃,此时早已饥肠辘辘,这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餐,味道真是好极了。

艰辛跋涉尼雅路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换乘从油田租来的尤尼莫克沙漠车,这种大卡车是石油勘探开采单位的专用大马力沙漠车,其他普通越野车在沙漠中不能行走。我们一行加上向导、司机、翻译、文物护理员等共七人,还有照相器材,都共同挤在驾驶室里,车厢里装着野外宿营的睡具、几天的生活用品,由向导带路向尼雅故城遗址进发。

车向北行走约5公里处,是尼雅大麻扎,相传是伊斯兰教伊玛目——加帕尔·萨迪克的陵墓。麻扎位于大沙丘之巅,沙山下尼雅河道旁胡杨林成片地生长着。

沿尼雅河床向北,穿过大片的胡杨林,又是一片茂密的红柳林,红柳长得很密;再往北走全是干死的草,还有废弃的羊圈、果园和四周完好的房屋、墙柱。向导白克尔给我们讲,他出生在这里,那时候他爷爷辈还住在这一带,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的果园摘杏子吃。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还有人耕种放牧,他们家还在这里种油菜子地。两年前,这里偶有绿草,现在尼雅河断流,洪水期只有少量的水流到前边的红柳滩,这里一年四季根本见不到水,不下雪也不下雨,人们已无法生存,全都南迁到卡巴阿斯坎村及周边的村上去了,无地可耕的人们全迁走了,沙被风带来了,现在全变成了沙漠。

尤尼莫克车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尼雅河故道上的沙漠中穿行,颠簸上下,一路蹒跚而行,这里没有路,只凭向导的方向感,因为风沙太大,每来一次,路被沙埋没了。沙包被风迁走了,沙山的形状也变了,周围一次次地在变化。前方又是一大片枯死数百年的胡杨林,沙已埋在了树的半腰,有横卧树躯,有挺立着与风沙抗争的枯树干,有1米多粗10多米高的大树,也有幼小的枯苗,真是惨不忍睹。前方是沙漠腹地,车越来越难行,左冲右突,缓慢前行。尼雅遗址距阿斯坎村只有50来公里的路程,车行了半天的时间于下午才到达目的地。

尼雅古城的荒凉

一路奔波,一路风尘。经过艰难跋涉,于下午3点多到达尼雅古城的官府遗址。

尼雅遗址方圆约170平方公里,尼雅遗址最初由英国人斯坦因1901年发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法卢文文书、汉文文书和大量的珍贵文物,各种文字木简、木牍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学术界,近代还出土了精美珍奇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丝织锦毯。

官府只剩下残垣断壁,地平面现存完好,院落中的房子木架结构、底座、墙柱、木门还尚有残存,被沙漠已经埋没偶尔露出的断墙是用树枝编扎的,从墙柱和墙底还可辨别出房子布局和大小间隔。这里土陶片随处可见,由于风沙很大,好多地表平面以下被风吹蚀成千沟百壑、狼藉一片。周围被沙埋的院落、畜圈、民宅、墓地等遗迹甚为凄凉。当年的绿洲王国,成了今天的沙漠废墟,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悬念。

傍晚去佛塔。佛塔是遗址的中心,塔身被风剥蚀的外表荡然无存,但用土块砌成的佛塔基本形状还可以辨清,佛塔周围的院落已被沙埋没,有部分墙体还依稀可见。这几天虽然风不太大,但扬尘天气见不到太阳,天快黑了,我们去佛塔附近的避风地方,搭建起帐篷,在野外露宿。沙漠中白天气温是零下5度左右,等天黑后气温聚降至零下17度左右,并刮起了风,天太冷了,一夜冻醒数次,好不容易熬到天亮。

次日的凌晨,向导白克尔带我们到近处的墓地、村落、民宅遗址和古尼雅河道木桥等地探访。在古尼雅河道上,沙漠已占据河道。在一处沙丘中间露出的河道上,河道底床的泥土已被风刮成层层块块的形状,看似一叶叶小舟在河中飘荡。岸东边有数十米长、一米左右宽的两根独木横卧其中,从岸边一直延伸到河道中间,塌陷在干河道上。河岸两边原来有近百亩的葡萄园,一段一段被沙掩埋的围墙仍能看出,被风刮出地面的约30公分的葡萄树枝干也看得清清楚楚。从一行行葡萄树枝、一排排木架的残迹,能看出当年长势旺盛的果园和勤劳的人们。向导带我们在果园中一处房屋遗迹旁查勘,看到露出碗口大的土陶坛口,从旁刨出细沙,可以看到坛体约有一米多粗。向导说,此地周围还有很多这样的坛子,估计是过去酿酒用的酒坛,随后他用手小心翼翼地刨了约10公分,一睹芳容后,又将沙轻轻地覆盖在上面。向导白克尔是尼雅文物护理员,他为保护尼雅遗址巡查25年了,经常骑上骆驼风餐露宿,巡逻一趟就要4天,每月3~4趟,风霜雪雨,四季坚持。向导给我们介绍,像这样的果园、民居院落,带我们半个月也看不完。

看着这些残存的遗迹,几分凄凉,几分悲壮,让人不由感慨万千:当年曾一度辉煌灿灿的丝路文明就这样突然消失在茫茫的沙海之中,精绝国的废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里没有生命的存在,人们迁居他乡。尼雅河给精绝国带来的文明、繁荣,因河断流又被摧毁,尼雅遗址的兴废也给我们带来了启迪,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好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环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斯佛塔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中芯国际与阿斯麦集团签订购买单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参展品牌索引
该换时钟了
该换时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