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疫论在猪病诊断治疗上的应用

2015-04-13范小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猪病治疗应用

范小明

摘 要:《温疫论》是我国中医学上第一部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温病学著作,提出“膜原学说”,阐发伤寒与时疫之异同,重用、善用下法,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该文是笔者对《温疫论》的理解和认识及在猪病诊断治疗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温疫论;治疗;猪病;应用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125-02

笔者多年在猪病诊断治疗实践中时而遇到类似《温疫论》中所述病例,运用《温疫论》的观点,进行辨证施治,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在猪病诊断治疗过程中,运用温疫论取得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1 “膜原学说”的概念

吴又可认为:瘟疫之邪气从口腔和鼻腔经饮食和呼吸进入机体,瘟疫之邪所停留的部位,不在内部的五脏六腑,也不在体表的经络之中,而是停留在脊梁骨附近,离体表不远,靠近胃的部位,这里是机体表层和内脏的分界线,是一半在表一半在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针经》所说的“膜原”,是横向连接着膈肌和肠系膜的地方。

2 猪瘟疫病的表现

所谓瘟疫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染病,临床症状极其多样,多以证候群形式出现。有的病猪伏卧于猪圈一角,有的狂燥不安,怒目圆瞪,在圈内转圈急冲后退。食欲减退或不食。体温多升高。有的出现呼吸加深加重,有喘鸣音。有的流清鼻液,或流黄白色鼻液。皮肤粘膜黄疸、或发绀、出血、发斑或溃烂,或溃烂发生于四肢、耳、鼻等部位。有的猪脚关节红肿。有的眼部红肿,有的眼分泌物增多,在眼部形成一条污秽的灰色泪斑。鼻盘干燥。有的出现拉羊粪球样粪便,有的出现拉水样粪便,有的混有血液、粘液等。尿色一般较深,呈黄棕色或紫黑色。怀孕母猪有的出现流产等。

3 猪瘟疫病的治疗

《温疫论》治则,以气机畅通为目的,以攻下为常用方法,解决气机壅闭,瘀血郁滞,迫邪外出,邪出病愈。

3.1 瘟疫初起 温疫初期,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恶寒,发热,舌苔白,脉数,在接下来的几天只出现发热不恶寒。特别是下午3:00~5:00,热势加重,精神倦怠、伏卧。刚得病时,疫邪在膜原,当出现精神倦怠、伏卧等症状,是疫邪从膜原向外溢于体表经脉。不能认为是伤寒表证而解表,这时疫邪不在肠胃,不能泻下,该用“达原饮”方。“达原饮”方中槟榔消食磨积,驱除伏在体内的疫邪;厚朴破解戾气结聚;草果去除伏邪在膜原结聚;3种药物共同发挥散结、驱邪,迫邪外出的作用。知母滋阴增液,润燥;白芍敛阴养血;黄芩清解燥热;甘草温中补虚,和诸药。7种药物共同作用,以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

3.2 邪入三阳 当出现微热不退,寒热往来,不欲饮食,呕吐口苦等证,这是疫邪在少阳经的表现,用达原饮加柴胡治疗;当出现关节肿痛,跛行,耳鼻或冷或热,鼻流清涕,咳嗽,这是疫邪在太阳经的表现,用达原饮加羌活治疗;当出现躁动不安,呼吸喘促、鼻盘干燥,这是疫邪在阳明经的表现,用达原饮加葛根治疗。当同时出现了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三阳经证,就用达原饮加羌活、柴胡、葛根分别兼顾邪在三阳的病情,因有阳明里证,邪热与糟粕相结,加大黄。这就是“三消饮”,同时消解体内、体外和半表半里的邪气。

3.3 邪侵胃腑 瘟疫得病,感邪越深,舌苔越厚,像堆积的面粉,布满整个舌头,服用“达原饮”后,舌根部舌苔先发黄,后逐渐扩散到中间的部位,随后出现起卧不安、烦躁,疼痛,口渴,这是疫邪传入胃腑。用达原饮加大黄治疗,达原饮驱除疫,大黄泻下热结,用药后烦燥口渴稍减轻,体温降至常温。后又出现烦躁发热,满舌变黑,舌苔硬如刺,鼻子发黑象被煤炭熏过一样,这时疫邪毒气最重,瘀滞在胃部,用大承气汤泻热逐邪。

3.4 邪侵气分 如出现脉洪,身热,大汗,全身发热,口渴多饮,呼吸喘促,咳嗽,鼻液黄稠,口色鲜红,舌苔黄燥等,这是邪气离开膜原,向体表浮越又没有完全到达体表的现象,用白虎汤。

3.5 邪侵血分 疫邪滞留体内,不得疏泄,与血液搏结,形成瘀滞。存留在经脉和络脉之中,腐败后变成紫色的瘀血。瘀血充斥在胃肠道,腐败成黑色的瘀血,大便就变得像黑漆一样。疫邪停留在血分,沿血脉进犯心脏,会出现发狂。瘀滞停留下焦,小便就不能顺畅地排出。疫邪不得疏泄,就会造成经脉气机淤滞不畅,形成黄疸。疫邪与体内的阳气结合,形成邪热,由胃向下移动,影响下焦血液运行,就形成膀胱蓄血证。瘀滞停留于体内使用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或抵挡汤等化瘀导滞;黄疸证使用茵陈汤。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一 2014年7月,畜主周某饲养一头65kg左右的猪得病。主诉:该猪一周前发病,请过村中一兽医治疗,打了2d针,病猪恢复,但才过2d又发病,又找兽医治疗,治疗了1d没效果。临诊:病猪起卧不安,体温40.5℃,时而伏于圈舍一角,时而在圈内急走,气喘,舌苔黄,关节不利,脉数,诊是疫邪入三阳经证,用三消饮加减:槟榔10g,厚朴10g,草果5g,知母10g,白芍10g,黄芩10g,甘草15g,羌活8g,柴胡10g,葛根10g,大黄8g,煎水灌服,一剂好转,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增加,复一剂痊愈。

4.2 病例二 2014年9月,畜主吴某饲养一头100kg左右的猪得病。主诉:发病时,病猪烦燥不安,不食,请过一兽医治疗,无效。临诊:病猪体温41.5℃,烦燥不安,呼吸喘促,口渴多饮,不食,身热,大汗淋漓,近几天无大便,及洪数,口色红,苔黄。诊是邪侵气分证,用白虎汤加大黄治疗:石膏50g,知母15g,甘草15g,粳米20g,大黄10g,煎水灌服,一剂温降便通,食欲增加,复一剂痊愈。

5 小结

(1)《温疫论》阐述了瘟疫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及辨证论治的原则、方法,创造性的提出了病因学中“戾气”的新概念,揭示了疫病的传染方式,入侵部位和传变特点,创立了新的治疗学疏利膜原、分消表里,自制达原饮、三消饮等有效方剂。基于人、动物生理、病理有许多共同点,学习运用《温疫论》的观点来指导治疗猪外感病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瘟疫感邪在内,疫邪在体内淤滞,使阳气不能顺畅地输布全身,使阳热之气成为致病的火邪,阴津血液被热邪搏击凝聚,所以中医治疗瘟疫以疏导气机,泻下疫邪,迫邪外出。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猪病治疗应用
浅谈猪病的临床诊断
猪病诊断的一些误区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猪病治疗中常见七误区
秋季养猪谨防5种常见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