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态事件的词汇化模式

2015-04-13李福印

外语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介词现代汉语静态

李福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1 问题的缘起

Talmy把语言分为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两大类(verb-framed languages 和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Talmy 2000b:222),下文简称V-语言和S-语言)。Talmy认为现代汉语属于S-语言(Talmy 2000b:272)。对于现代汉语是否属于S-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Slobin认为除了上述两种类型外,还存在均衡框架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 下文简称E-语言)(Slobin 2006:64)。Slobin认为现代汉语属于E-语言。关于现代汉语类型归属问题的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代表性的研究有Tai(2003),Chu(2004),Chen(2005),Slobin(1996, 2004, 2006), Talmy(2012),严辰松(1998,2005,2008),史文磊(2011a,2011b),李雪(2008,2010),等等。

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既往研究存在两大严重缺陷:第一,研究者普遍忽视了Talmy所说的“运动事件”不仅包括空间中位移性质的物理运动,例如“石头从山上滚到山下”,还包括静态的“持续的存在”,例如“书在桌子上”。这一点仅从Talmy对运动事件的定义就可以明确:“我们把含有运动及持续性静态位置的情景都看作是运动事件”。这种静态的运动事件在研究中几乎完全被忽视了,这正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简称为静态事件。第二,既往研究在方法论上也都存严重缺陷。它们大都没有遵循Talmy对语料的3点要求, 即口语化、使用频率高、普遍性强(Talmy 2000b:27)。由于这两大严重缺陷的存在,直接导致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方法不科学。最终导致现代汉语的类型归属目前至少有5种结论的现状。这5种类型为:S-语言(张亚锋 2007:42)、V-语言(Tai 2003,吴建伟2009)、E-语言、S-语言和V-语言兼有型(唐晓磊 2008:30)、S-语言V-语言以及E-语言兼有型(阚哲华 2010),仅列举几个关键文献。这种现状呼唤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对静态事件的研究。

为了克服以上两大缺陷,本研究首先将被学界普遍忽视的静态运动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在语料上搜集使用口语语料,力图在Talmy理论框架下给现代汉语类型归属更准确定位。为此,本文设计了10张有代表性的静态图片,通过在校园等公共场所采访50名受试来搜集第一手口语语料。

由于很多文献中都有对Talmy词汇化模式理论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第二部分将介绍方法论;第三部分是主要发现及讨论;第四部分为结论。

2 方法论

材料:共设计10张静态图片,见“附件2试验用图片总库Picture 1-10”。这些静态图片都含有一个焦点物体,一个背景物体。

受试:受试50名,均为汉语为母语的成年人。采访地点为京内几所高校校园、几个公园、以及公交车上。采访从2012年4月初开始,持续大致4周时间。男女性别大致各占50%。

语料搜集过程:把附件2中的10张图片分别打印在10张A4的白纸上,一张一个图。采访过程大致如下:

采访者:“您好,我是……大学的学生,现在帮助老师做一个课题,就是看图片回答问题,只占用您几分钟时间,您愿意配合一下吗”。

受试:“可以呀”。

采访者:“您能告诉我,在这张图片里,书在哪里吗?”(以图片P1为例)。

受试:……

此后,采访者继续对图片P2-P10进行采访。问题大致如下:“(那)xxx在哪里呢?”(xxx表示图片中的焦点物体,下同。);或者 “xxx呢?”;或者 “(那)xxx在哪里呢?”。

语料整理与分析:整个采访过程全部录音。根据录音,转写成文字。50名受试,10张图片。这样共得到500条答案,也就是整理出500个句子。本文第三部分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3 主要发现

本文对50位受试所做出的500个答句做了穷尽性分析。经过概括,我们得到9个类型,按照出现频率高低用大写罗马数字标出,从I 到IX,见表1(表中符号说明:VP=动词短语,NP=名词短语,LNP=方位名词短语(Locative NP),PP=介词短语)。因为主语不涉及路径的词汇化问题,因此在统计中主语没在考虑范围之内。

下面,分别介绍这9个类型,确定路径语义成分出现的位置。Talmy认为,在运动事件中,[路径]具有类型学意义,并提出核心图式的概念,核心图式= [路径]+([背景])。核心图式词化并入(或称编码)的位置有两种:动词词根和卫星词,见例①。

表1 词汇化模式类型

①a. The students entered the classroom. (学生们进入了教室。)

动词enter=[Move]+ [Path](从教室外进入教室内的路径。)

b. The stone rolled down the hill. (石头滚下山坡。)

卫星词down=[Path](从山上往山下滚动的路径。)

c. The book lay on the table. (书放在桌子上。)

卫星词on=[Path](书放置的地点。)

根据语言词化并入核心图式的偏好,Talmy把语言分为V-语言和S-语言两大类型。核心图式倾向于出现在动词词根上的,归为V-语言(如例①a),倾向于出现在卫星词中的(如例①b和例①c),为S-语言。本文研究的静态事件正如例①c。例①c中路径表现为表达位置的介词on。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须要观察核心图式出现的位置。

②:类型I:V在+LNP(动词“在”+方位名词短语)

a.S7P1:“书在第一个夹层里。”

b.S10P1:“这个书应该在书架第一个格子里。”

c.S17P1:“它在书柜上。”

d.S21P1:“书在书架上面。”

e.S40P1:“书在架子上。”

例②说明,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方位名词可以回答像“……在哪里?”这样的问话。方位名词构成的词组在句中充当背景。以上5个回答中,方位词“里”、“上”、“上面”在语义上等同于Talmy所说的如介词和小品词等属于封闭类的卫星词类。虽然在汉语中,这些方位词划为名词类别,但是在数量上十分有限,因此属于Talmy所讨论的封闭语类。我们得出结论:类型I:[路径]=方位词=卫星语素。

③:类型II:LNP(方位名词短语)

a.S9P2:“树干上。”

b.S36P2:“树上。”

c.S37P2:“树干里面吧。”

d.S47P2:“树的中间。”

e.S4P3:“车子左边。”

类型II中的句子可以单独回答什么物体在什么地方的问句。和类型I一样,类型II含有方位词。整个句子可以看成是类型I中句子的省略形式。因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类型II:[路径]=方位词=卫星语素。

④:类型III:VP方式+PP在(方式动词+ 介词“在”短语)

a.S5P2:“刀子插在树上。”

b.S10P2:“刀子插在树干上。”

c.S21P9:“电视机摆在地上么。”

d.S7P10:“绳子架在空中。”

e.S10P10:“绳子挂在两个悬崖的中间。”

类型III中的句子,出现了表示方式的动词,例如“插”、“摆”、“架”和“挂”等。方式动词后面是由介词“在”引导的介词短语。路径语义毫无疑问是在介词短语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类型III:[路径]=介词短语=卫星语素。

⑤:类型IV:VP在+ NP(动词“在”+名词短语)

a.S12P1:“书在书架的第一层。”

b.S22P1:“书在柜子的最上面一层。”

c.S31P1:“书在书架的二层。”

d.S32P1:“书在书架的最高的一层。”

e.S46P1:“书在这个柜子的第一排。”

在类型IV的句子中,动词应该是“在”,后面表示背景的为名词短语。关于路径信息,我们有3种考虑。第一,路径在动词“在”中。第二,路径在名词短语中。第三,路径信息既不在动词“在”中,也不在表示地点的名词短语中,而是在整个构式中。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动词“在”加上地点名词的表达,在口语中很常见。例如“故宫在北京”和“自由女神在纽约”等。

⑥:类型V: PP在+VP方式(介词“在”短语+方式动词)

a. S3P2:“在树的中间插着呢。”

b.S21P4:“在头上戴着。”

c.S21P5:“在车里头呆着。”

d.S14P6:“在水上漂着。”

e.S18P6:“在水上游呗。”

我们认为,类型V与类型III本质上相同,只不过方式动词与介词“在”引导的介词短语前后位置互换。因此,类型V:[路径]=介词短语=卫星语素。

⑦:类型VI:NP(名词短语)

a. S25P1:“柜子的顶层。”

b.S28P1:“第一格。”

c.S25P4:“头顶。”

d.S23P5:“副驾驶位置。”

e.S42P5:“副驾驶。”

类型VI中的句子,都是表示位置或地点的名词短语。本类型可以看成是类型IV句子的省略形式,我们认为其句法性质与类型IV相同。因此,无法确定路径语义的归属。

⑧:类型VII:LNP+VP方式(方位名词+方式动词)

a.S36P5:“车前坐着。”

b.S3P6:“水面上……浮着。”

c.S3P8:“天上飞。”

d.S39P8:“树上飞着。”

e.S3P10:“两座山的中间拴着呢。”

类型VII中,路径语义在动词之外的方位词。因此,类型VII与类型I和II相同,类型VII:[路径]=方位词=卫星语素。

⑨:类型VIII:VP方式+ NP(方式动词+名词短语)

a.S12P10:“绳子横跨山崖。”

b.S15P10:“绳子在……跨过悬崖。”

c.S30P10:“绳子……连接两个悬崖上。”

本句型中,路径在动词“跨”、“连接”和“连”中。因此,类型VIII:[路径]=动词词根。

⑩:类型IX:VP方式(方式动词)

a. S11P10:“绳子在两个悬崖之间,把两个悬崖连起来。

本句型为“把”字句子,我们认为是动词“连”提供了路径语义。因此,类型IX:[路径]=动词词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动词词根以外的成分中表达路径语义的类型为I,II,III,V和VII。由动词词根表达路径语义的类型为VIII和IX。对于类型IV和VI中路径语义的编码情况,难以判断。以上各种类型中的路径信息情况见表2。

根据以上发现,本研究考察的语料支持如下结论:现代汉语为卫星框架语言,即S-语言。

4 结论

静态的运动事件是运动事件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其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位移”性质的物理运动,这一部分得到了广泛研究,静态的运动事件被学界所忽视。就方法论而言,研究“位移”性质的物理运动事件的文献大部分没有遵循Talmy关于语料的要求。本文遵循Talmy对语料的要求,力图研究现代汉语静态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以此来考察汉语的类型归属。本文结论认为,现代汉语属于卫星框架语言,即S-语言。由于本文的局限性,尚有许多后续研究可以开展,简述如下。

本文使用的10张图片是随机选取的。这种随机选取不一定准确反映现代汉语在实际使用中静态事件的实际分布。如何选取和实际语言使用相一致的静态事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受试数量有限,可以考虑扩大受试数量。同时可以具体研究不同年龄、职业和性别等不同层面人群对静态事件的描述。

类型IV:VP在+ NP(动词“在”+名词短语)和类型VI:NP(名词短语),具有特殊性。这种“在+地点”的用法在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例如,“故宫在北京”和“老张在河北”等等。我们发现,这两类句型中的例子基本上来自对图片P1、P5、P8和P9的描述。如果把这种句型定性为动词“在”含有路径语义,并且在试验中大量使用此类图片,那么最终结论就会是现代汉语是动词框架语言,直接挑战本文目前的结论。

因此,本文建议,对现代汉语中静态事件的语义编码形式以及这些形式在口语语料库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研究。

表2 S-语言/V-语言

阚哲华. 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 当代语言学, 2010(2).

李福印 张炜炜. 认知语义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李 雪. 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 外语学刊, 2008(6).

李 雪.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的对比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2).

史文磊. 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2011a(2).

史文磊. 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J]. 中国语文, 2011b(6).

唐晓磊. 现代汉语运动类事件表达的结构特征[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4).

吴建伟. 迎合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09(5).

严辰松. 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6).

严辰松. 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 外国语, 2005(1).

严辰松. 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研究及其启示[J]. 外语教学, 2008(5).

张亚锋. 汉语是卫星框架化语言吗[J]? 孝感学院学报, 2007(S1).

Chen, L. 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Motion Event Expression in Chinese[D].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2005.

Chu, C. Event Conceptualization and Grammatical Realization: The Case of Motion in Mandarin Chinese[D]. University of Hawaii, 2004.

Slobin, D. Two Ways to Travel: Verbs of Motion in English and Spanish[A]. In M. Shibatani & S. Thompson(eds.).GrammaticalConstructions:TheirFormandMeaning[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Slobin, D. Verbalized Events: A Dynamic Approach to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Determinism[A]. In S. Niemei-er & R. Dirven(eds.).EvidenceforLinguisticRelativity[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Slobin, D. Language and Thought Onlin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A]. In D. Gentner & S. Goldin-Meadow(eds.).AdvancesintheInvestigationofLanguageandThought[C]. Cambridge/MA: MIT Press, 2003.

Slobin, D. 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A]. In S. Strömqvist & L. Verhoeven(eds.).RelatingEventsinNarrative:TypologicalandContextualPerspectives[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4.

Slobin, D. Li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Motion Events: What is Signifier and What is Signified?[A]. In C. Maeder, O. Fischer & W. Herlofsky(eds.).Outside-In-Inside-Ou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5.

Slobin, D. What Makes Manner of Motion Salient? Exploration in Linguistic Typology, Discourse, and Cognition[A]. In M. Hickmann & S. Robert(eds.). Space in Languages: 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6.

Tai, J. Cognitive Relativism: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J].LangageandLinguistics, 2003(2).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 Volume I: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a.

Talmy, 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 Volume II:Typo-logyandProcessinConceptStructuring[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0b.

Talmy, L. Main Verb Proper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gnitiveLinguistics, 2012(1).

附件 图片Picture 1-10(简称P1-P10)

猜你喜欢

介词现代汉语静态
介词和介词短语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静态随机存储器在轨自检算法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介词不能这样用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油罐车静态侧倾稳定角的多体仿真计算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