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泛在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5-04-13李德华袁晓嘉
李德华 袁晓嘉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我国对泛在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李德华 袁晓嘉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泛在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的新兴概念和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总量的激增,与泛在环境相关的论文开始大量出现,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国内关于泛在环境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阶段发展的重点和特点,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泛在环境;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网络;泛在学习
“泛在”来源于施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Mark Weiser于1991年提出的“Ubiquitous”一词,意为“普遍存在、无处不在”,在之后的发展中泛在网、泛在计算、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等新词汇应运而生。本文认为泛在环境是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和人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的知识基础设施[1]。它是一个无所不在的、自然的、易于使用的学习环境,包括一切泛在学习环境、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网等,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时间、通过他们身边的便携式设备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总量的激增,人们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与泛在环境相关的研究论文开始大量出现。本文运用“中国知网”对2003-2014年与泛在环境相关的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该主题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归纳其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希望对以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文献计量分析
在CNKI中选取期刊、特色期刊、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4个数据库,设定检索条件:篇名或关键词中含有“泛在”,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检索得论文954篇,其中期刊866篇,硕士论文85篇,博士论文4篇。剔除明显不符合主题的文献之后得到有效文献共943篇。
1.1 文献年度数量分析
通过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可以清晰看出某一领域一定时间内的研究现状、发展速度和未来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
2003年末,朱爱琴和王继新率先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泛在计算和未来教育》拉开了国内学术界对泛在环境的研究序幕。在开始的3年,并没有太多专家和学者关注到该领域,论文量极低。从2007年开始,随着“泛在”这一概念的普及,相关学科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论文数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持续至今的高速发展时期,如图1所示。
图1 年度文献量增长趋势图
由图1可以直观看出,相关文献的增长曲线与普赖斯曲线相吻合,特别是从2010-2013年这四年间,文献量一直保持稳定的高增长态势。然而根据科学文献量增长的逻辑曲线,文献量的无限增长不可能存在,随着对某一学科的研究逐渐成熟,年度的发文量将贴近一个最大值。利用SPSS将上述曲线与文献增长逻辑曲线相拟合,可以预测当文献增长量达到每年60篇左右之后,相关研究会进入一个较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这也说明,虽然2014年的文献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所放缓,但是对泛在环境的研究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来源期刊分析
对刊载相关论文的期刊进行统计,可以得到16种发文量在10篇及10篇以上的期刊,如表2(*为CSSCI收录刊)所示:
表2 来源期刊分布表
如果把全部刊载相关论文的期刊共338种划分为3个区,每个区论文数量大致相等,则每区内期刊数量关系为22∶86∶230,约为1∶3∶10,与布拉德福定律基本相符,说明其核心期刊已经形成。相关研究以《图书馆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情报》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为主要阵营,在教育及电信方面的探讨也较为深入。在相关载文数量5篇及以上的36种期刊中,中文核心期刊有13种,反映出学界对泛在环境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其中图书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占据了9种,充分说明图书情报领域对泛在环境的研究相对较为前沿和深入,影响力较大。
1.3 作者分析
在统计的943篇论文中(只统计第一作者),发表5篇及以上相关论文的共5人。其中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的王娜以9篇发文量居首,黄幼菲、陈如明、欧阳剑、秦殿启4人发文量紧随其后,具体发文数与作者数的关系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作者数与发文量关系
由表格中的比例可以明显看出,这样的作者分布并不满足洛特卡定律,说明泛在环境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成熟,论文数量有限,86.6%的作者仅发表1篇相关论文之后便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核心作者群虽有所体现,但人数较少。由于现阶段作者分布不均匀,所以本文选择发表2篇及以上期刊论文,且可检索到确切单位的88人,对其工作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高校学者共45位,正好超过半数,41%的学者来自各级图书馆,其余8%的学者则基本在各地研究所工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界对泛在环境的研究仍以高校的理论研究为主,在实践工作中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强。另外在所有所检文献中,其中的328篇有项目和基金的支持,比例达到了34.8%,说明相关领域在政策上比较具有竞争力,所进行的研究也具有一定价值,并且研究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1.4 关键词分析
将统计文献中频次大于15次的关键词全部提出,通过BICOMB软件生成一个共现矩阵,再利用UCINET对这个矩阵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最终生成频次1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可视图,如图2所示:
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
通过可视图可以直观地发现泛在图书馆、泛在学习、泛在知识环境、泛在网络等关键词占据着学术界对泛在环境研究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对频次大于15次的26个关键词进行同义词聚合,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大致分可大致分为6个主题,如表4所示。
表4 论文主题分布表
通过关键词的频次比例可以发现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与可视图相符,其中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泛在图书馆、泛在知识环境和泛在服务三大部分,占比56.2%,进一步证明了图书情报领域与泛在环境的紧密联系,图书情报学科对泛在环境的蓬勃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通过主题分布的频次可以看出,对泛在图书馆、泛在学习和泛在知识环境这3个方向的研究占词频总数的69.2%,并且分布较为均匀,是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
2.1 泛在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网络及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开始迅速普及,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不仅希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准确全面、方面快捷、成本低廉的获取各种信息和知识,还要求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和专业化。
国外学者认为泛在图书馆应该以网络为基础,支持多语言、多格式,跨越时间和地点限制,向用户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服务。2005年,德国O.Obst博士将图书馆的发展分成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泛在图书馆4个步骤。他认为泛在图书馆可以无形地融入用户和周围持续的信息流中,虽然客观存在,但人们却可能意识不到[2]。
2007年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生吴燕在硕士毕业论文《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中,深入探讨了泛在知识环境产生的驱动力和特点,分析数字图书馆在泛在知识环境中的作用、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情景进行描述和构建[3]。黄幼菲认为通过对数字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建立一个“泛在智能、立体覆盖、资源共享、无时空限制、超大规模[4]”的泛在图书馆,这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理想状态。
现阶段对泛在图书馆的研究主要有:①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研究:主要解释了泛在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并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建、数字化建设、学科化服务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5];②泛在图书馆技术和理念的构建及构建策略: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的参考,并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提出构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构建策略等;③泛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如发展方向、标准化、外部政策环境、技术环境等许多实际应用中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④学科馆员在泛在图书馆发展中的能力塑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泛在化,传统的图书馆员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传统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挑战。
2.2 泛在知识环境
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在“未来的浪潮:后数字图书馆的未来”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6]。国内“泛在知识环境”首先出现在2005年《图书馆杂志》中,随后陈维军和李亚坤在2006年发表的论文《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中,详细介绍了泛在知识环境的概念、产生背景和特点。
泛在知识环境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多语言、多媒体、移动的、语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网来检索人类知识,服务范围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来推动知识进步[4]。与目前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相比,泛在环境是一种更加普遍、高效、全面的数字环境,通过把各种类型的终端、软件、网络、信息资源有机组合,让人们在信息获取、存储、计算、通信方面获得极大的便利,全面发挥知识、信息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建立新型知识基础环境。在泛在知识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参与知识的发布与传递,实现知识的普遍存取、共享、发现和创造。黄幼菲认为“泛在知识环境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7]。
2.3 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环境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较为深层的学习环境。美国教育发展中心认为:泛在环境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及更多设备,让用户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更加自主的进行学习[8]。随着当前社会信息总量的激增,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而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则更为凸显。传统的口头教育、纸质教育和经验教育已经难以适应如此高速的信息增长,许多新兴科技半衰期和生命周期的缩短则对教育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泛在学习主要从泛在网络、学习终端和学习资源3个方面,构造了一个未来学习方式的一种发展方向。
很多学者都对泛在学习的特点进行过总结。Chen和Kao[9]指出泛在学习的主要特点有:永久性、可获取性、时效性、交互性和教学的场景行。国内潘基鑫《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中总结了泛在学习的5个主要特点:泛在性、易获取性、交互性、学习环境的情境性和以现实问题为核心。其中泛在性毋庸置疑是最主要的特点,泛在学习虽然表面上没有特定的学习形态,但是它让学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甚至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周围的环境和硬件设备分析,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3 我国对泛在环境研究的特点
3.1 研究主题新颖,发展潜力大
对泛在环境的研究属于学界新兴的热点问题,主题新颖,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03年我国第一次出现泛在环境的相关论文,直至现在12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逐步了解泛在环境,并逐步认识到泛在环境对未来图书馆服务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论文数量逐年上升,研究质量由低到高,研究内容由浅入深、由宽泛到具体,研究方向也由基础理论到体系构建,再到实际应用。与泛在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出现了交叉领域,产生了一些交叉性课题,如构建泛在网络、对学科馆员和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等,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3.2 以图书情报领域为研究核心,多学科繁荣发展
无论是从来源期刊分布、作者单位分布还是关键词分布,都可以看出与泛在环境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是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为核心的。在统计的943篇论文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论文达到了388篇,占全部文献的41%,在这些研究中,又以图书馆学为主。传统图书馆当下正在积极吸收新的概念和技术,希望通过引入泛在环境的概念改变传统图书馆和传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创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领域共有174篇,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有168篇,电信技术领域则有122篇。计算机和电信技术领域通过对泛在网络、移动泛在、泛在计算等核心软件和硬件的研究,为泛在环境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领域则一直对信息和知识的及时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种需求也推动了泛在环境在实际应用上的不断深入。
3.3 基础理论研究较多,深层次研究较少
目前学界对泛在环境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真正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文较少。首先,在所有泛在环境的相关论文中,CSSCI收录刊刊载的文献并不多,而且许多论文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实际应用的指导意义有限。其次,虽然相关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有85篇,但相关的博士论文仅有4篇,从研究人员的角度说明了对泛在环境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难以进行系统大量的研究,仍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的探索与努力。最后,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应该能够为泛在图书馆、服务模式及其他相关体系构建进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大部分的相关文献仅仅停留在概念阐述及理论意义的层面,真正实际运用泛在环境的案例很少,这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体现泛在环境的价值。
3.4 存在重复研究
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泛在环境的基本概念、特征、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一些交叉性课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创造性的理论,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复研究的现象同样存在。例如,研究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发展趋势的论文多达18篇,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见解,但重复观点较多,说明我国学界对该主题的研究较为分散,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跟风性,这分散了科研力量,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影响了科研的整体质量[10]。
4 发展趋势
4.1 终端移动化
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降低和3G网络的快速普及使得互联网接入门槛逐渐降低,手机网民比例持续快速增长,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地位更加稳固。根据CNNIC最近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手机使用率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达到83.4%,用户对于电脑的使用率仍然处于降低态势,网络终端向手机端转移[11]。随着用户对信息和知识需求的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网络文学网民数量稳定增长,手机端视频用户增飞速提升,都要求泛在图书馆应依托传统的传统图书馆平台,引入最新技术,建立新型泛在网络平台,开拓泛在服务,不断发展终端移动化,从而更好地使泛在环境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4.2 嵌入式学科服务
泛在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成为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2012年学科馆员服务学术研讨会将“嵌入式个性化学科馆员服务的组织机制”列为征文内容之一,主要探讨学科馆员嵌入教学过程、研究项目、战略规划、教研评价的组织与管理[12]。现阶段我国青年网民数量基本饱和,发展空间有限,互联网的普及逐渐从青年人群向初中以下及中老年人群扩散,网民的年龄、职业、学历、素质各不相同,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呈现显著的差异。嵌入式服务要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加强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提供开放式、主动交互式的知识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目标是建立学科资源和学科服务系统,使之成为用户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用户了解和使用学科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3]。由此可见,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成为泛在环境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4.3 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共享平台基于知识的整合,以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共享为中心,建立一个突出知识管理的交互式网络平台。图书馆可以作为泛在知识的载体,把不同的数字资源相互融合,集知识的收集、审核、入库、管理、检索、查阅、推广为一体,搭建泛在知识服务平台。特别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是为师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泛在知识平台利于构建全新的教学和科研理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泛在服务。虽然这种智能化的知识共享平台暂时难以实现,平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但如何将已有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泛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资源,并在不同类型资源建设过程中互相转换,正成为研究的热点[14]。
4.4 物联网
2003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及其他一些组织开始推广基于“电子产品码”(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标准网络构架,也就是现在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旨在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网络。这种网络构思正是无处不在的泛在网络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利用物联网的连接特性,将物品信息反馈给使用者,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互联网的人机交流模式,使用者不但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各种传统的多媒体信息,还可以随意查看并使用物联网中的所有物品,将泛在环境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未来还可以通过泛在计算对使用者周边的物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智能为用户推荐各种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建立在物联网上的泛在服务将极大地解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5 结 语
现阶段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的成熟,为泛在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大数据时代也对传统信息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信息总量不断膨胀的大环境下,如何保证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和个性化也对泛在环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契机。目前,学界对泛在环境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泛在图书馆和泛在学习等方向,采取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泛在化数字图书馆的方式,开发泛在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开拓新的服务途径和模式,继而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然而从实践的角度看,对泛在环境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图书馆、高校和教学之中,对社会的影响力有限。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有更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能够加入与泛在环境有关的研究之中,拓展泛在环境的研究面。对于图书情报、电信和教育等研究已经起步的领域,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力度,注重理论创新,加大研究深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推动泛在环境的不断发展。
[1]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347-351,386.
[2]王丽.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与学科馆员的自我塑造[J].图书馆,2009,(3):33-34.
[3]吴燕.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7.
[4]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走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20-25,37.
[5]余和剑.我国泛在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3,(1):113-115.
[6]陈维军,李亚坤.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06,(9):3-6.
[7]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39-44.
[8]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2003).The Maine Learning Technology Initiative:Technology-enhance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EB/OL].http:∥www.edc.org/newsroom/articles/maine_learning_technology_initiative,2009.
[9]王硕.泛在环境学习下的知识共享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9):19-22.
[10]李财富,谢婉莹.我国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2,(5):24-28.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2014-08-22.
[12]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7-29,42.
[13]甘建伟.手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服务功能拓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3):12-16.
[14]曾群.泛在网络环境下高校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9):83-87,7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Bibliometric Study on Ubiquitous Environment in China
Li Dehua Yuan Xiaojia
(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Ubiquitous environment is a comprehensive and social concept which is also a development trend of future.With the grow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attach due importance on ubiquitous environment begin to appear.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mphasis and characteristics at this stage according to the bibliometric statistics,then predi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ubiquitous environment.
ubiquitous environment;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biquitous network;ubiquitous learning
2014-07-1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江城市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保障研究”(项目编号:AHSK09-10D38)研究成果之一。
李德华(1965-),男,信息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10.3969/j.issn.1008-0821.2015.04.018
G250.252
A
1008-0821(2015)04-00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