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的未来,先知的数据力量
——金电联行大数据金融模式探析
2015-04-13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艾小缤
◎ 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执行副总裁 艾小缤
可控的未来,先知的数据力量
——金电联行大数据金融模式探析
◎ 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执行副总裁 艾小缤
潜心研究、碎步前行是8年来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金电联行)不断奋进的行动状态,而如今国家“互联网+”的春风,更是将此前大数据行业提及的“气候说”推向新的高度。大数据金融的变革已经开始,它将在颠覆过传统格局后,驶向一片蔚蓝色海洋。
“互联网+”是大数据金融的蓝海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克强总理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春风引向神州各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作为“互联网+”的重要力量体现,不仅代表了未来科技的领航方向,更成为影响诸多领域的强劲“风口”。在这股极具中国时代特色和历史使命的浪潮中,大数据金融与以往传统金融同质化的服务模式相比,内容更加新颖,也更具差异化。
其实,早在2010年前后,随着IT技术及互联网的革命性突破及大规模普及,普惠金融在中国便获得了爆发式发展,民间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量空前提升,这不仅是对金融本身的渴望,更多是来自以新技术为导向的金融需求,这使金融业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应该说,这一切变革的基础都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金融的广泛应用。
如何准确理解大数据金融?近一时期以来,不乏有民间,乃至部分传统金融人士,把“互联网金融”(P2P、小贷等产品)与“大数据金融”混为一谈,搞得“界限模糊”。其实,前后两者是有着非常明确的界限,其目标、运作模式、价值意义,乃至对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影响力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同。
通俗地讲,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及APP应用等互联网工具,借此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而大数据金融依托的是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实时分析和挖掘客户交易、消费的明细化数据,掌握客户信用信息,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可以说,大数据的关键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利用的能力。
信用可量化、风险可预判——由大数据特性对传统金融实战领域的变革和影响,正决定着大数据金融的发展路径势必更为宽广,且意义深远。
颠覆传统金融护航宏观经济
作为一家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金融、经济、社会信用管理服务的国家高新企业,金电联行通过8年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实践,将大数据金融服务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集合,通过金电联行大数据征信帮助企业计算信用,获得纯信用融资,在银行与企业间架起桥梁,成功破解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企业信用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传统信用领域更多是将其依存于抵质押和担保资源中;在大数据信用理论中,企业信用存在于每一笔订单、货单、税单、工资表、社保表,乃至水电费表等多项明细数据中,金电联行正是利用云端数据挖掘机器人,从企业端入手,对企业数据进行自动化挖掘,传输到系统后清洗异常数据,而挖掘数据仅仅是个开始。
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系统上千项数学指标模型分析计算,生成企业的评价结果和信用额度,全程无人为因素干扰。最后,依托信用信息云服务平台,既可以提供第三方的信息价值链服务,又创新性地采用资产、数据、风险和资金结构化的手段,建立数据化的金融交易平台,实现平台交易服务。至此形成整套的大数据金融服务体系。
自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金电联行大数据金融服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迄今已经帮助千余家中小微企业获得总金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的信用授信,且未发生一笔不良。
其实,大数据金融的价值还不仅在于能够为信贷服务,最重要的在于还能实现量化监管金融风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金融的最核心问题依旧是风险管理,特别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来,传统的风控手段开始受到挑战,而大数据正是解决这些难题的行之有效的手段。金电联行通过大量科研实践,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了 “大批量、高效能、全风控、低成本”的风险管理模式,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量化监管风险。
在“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同志向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范晓忻颁发“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这种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对信用主体行为数据全自动、全天候的挖掘、分析与评价,以及实时的跟踪监测,预测未来3-6个月企业的发展趋势,量化风险,对捕捉到的风险发出预警,使企业、银行以及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实时掌握信用状况及风险波动,将风险最大限度地抑制在发生前,借此成功化解银行贷前企业筛查,以及贷后、保后、投后风险跟踪难,监管成本高,人为道德风险大等传统弊端。
通过对大数据理论创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金融机构监管保驾护航。截至目前,金电联行作为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非抵质押信贷管理服务提供商,已为民生、国开、广发等多家银行提供贷后风险管理服务,监管总金额超过300亿元。
此外,大数据金融风险监管不仅针对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针对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形式。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国内P2P网贷平台为1575家,较2013年上涨96.88%,与此同时,全年问题(跑路、提现困难)平台达到了275家,是2013年的3.6倍,几乎每天有一家平台出现问题。目前,金电联行已经开始帮助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对P2P、小贷等互联网金融形式,进行实时、批量的动态风险跟踪管理。在未来,将实现向主管机构、政府部门及时发出预警,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起到深远影响,为国家宏观经济的积极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大数据金融成为未来趋势
毋庸置疑,当下的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已对传统金融业产生深刻变革,正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支撑力量,但这仅仅是个序幕,未来整个金融体系都将变成大数据的天下。
近年,每当大数据业界在探讨大数据金融发展之迅猛时,总习惯以“气候说”概括:“大气候”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各地方政府对大数据、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的空前重视程度,许多地方官员不再将大数据金融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要被拿起来做事;“小气候”则是一批以金电联行为代表的第三方大数据服务机构,经过苦心磨练、自力更生后的毅然崛起。而这一切也将随着2015年出台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后续政策,被推向全新的历史高度。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银行、证券、信托、融资租赁、担保、保险等专业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运用大数据为企业提供服务。”并要求“支持和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企业,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发新产品,切实维护国家金融信息安全。”
这是国家政策从贯彻到执行上,对发展大数据金融提出的全新具体要求,也为金电联行等大数据金融服务机构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向金融业更广阔领域延展上,作出的更为明确具体的工作部署。
从目前金融市场格局状况来看,受困于制度本身及内部架构,银行已很难再通过增加网点来提升自身业绩,反而成为发展掣肘,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介入,无疑将助其打破传统格局和运作模式,以产品创新及业务延展,最终实现新的市场增长点。
金电联行作为我国第一家大数据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首批备案的全国性企业征信机构,恰恰可通过自身的创新型信用评级体系融于金融应用,助力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转型发展,这不仅延展了一个广阔领域,丰富了大数据金融业态,更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乃至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与之相应地是这套发展模式还将反作用于企业,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拿到更低成本的融资,金电联行以客观信用作为粘合剂,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有潜力的、真正缺少资金的企业。此外,除了大数据金融,金电联行的已经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以定性或定量的技术手段,在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科学治理中发挥着作用。
本届政府自成立伊始,便对中国经济进行“组合拳式“的调整,包括金融业在内的诸多领域,大数据技术犹如加速器,与产业快速融合、重构,使传统产业迸发出崭新活力,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大数据不光自身是独立的技术领域,其魅力更在于跟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大数据正成为金融业运作中最有价值,亦最强大的决策工具,增加着新金融的能量级。或许5年,或许更快,大数据将引领我国金融产业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学术界及有实力的大数据企业一道,搭建全国性跨部委、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高端服务平台,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创新性组织(中国大数据金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助力大数据金融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