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艺术博物馆旧事之一:从白色垃圾到艺术经典
2015-04-13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堪萨斯城雕塑公园中心。园内陈列着众多当代艺术家各具特色的作品,包括亨利·摩尔的铸铜雕塑、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乔治·西格尔的波普风格人物雕塑、马克·迪·苏维洛的抽象派雕塑等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出自瑞典公共艺术大师克拉斯·欧登伯格与妻子古斯·范·布鲁根之手的四个高达5.5米的羽毛球雕塑,它们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羽毛球雕塑,被喻为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标志之一。
单看照片是不足以为之折服的,要真正走近它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站在雕塑底部仰头望去,仿佛仰望的是一支被熊熊烈焰托起的蓄势待发的火箭,只要白云一声轻唤,火箭便会拔地而起,冲向尘喧之外,飞入璇霄丹阙。这里不仅是游客们的必经之地,而且是新人婚礼的黄金取景点。天清气朗时,欲与雕塑合影的人会排成长队,保安也会忙着维持秩序并阻止人们触摸雕塑。
禁止触摸是有原因的,由于雕塑整体为浅色,加之体积庞大,所以维护起来十分困难。设计师曾与馆方签订协议,要求馆方每两年重新粉刷一次雕塑,但考虑到过多的粉刷会覆盖雕塑表面逼真的羽毛纹理,博物馆负责人便选用了一种特殊油漆有效地延长了维护周期。这种油漆由环氧底漆、聚亚安酯中间层和热固性聚合物溶液面漆三层结构组成,可以保质十五年。即使如此,维护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试想若把每根羽毛用吊车和铲车卸下来,然后运到车间清洗、修补、上漆、晾干,再运回来重新组装,要花多久呢?由最近一次维护记录可知,这四个庞然大物耗费了馆方整整四年的时间。
不光是维护,这些雕塑从设计到诞生也经历了一番周折。其实羽毛球并不是克拉斯与古斯的最初创意。根据二人1980年的手绘本,他们的灵感来源于倒立的绒球针织帽、踮起脚尖的长筒棉袜及单腿站立的秋裤。三年之后,手绘本上的造型逐渐演变为一个篮球筐和一只即将从篮框底部坠落的篮球,它被赋予的意义是“捕获和释放”(Caught and Set Free)。由于这个造型看起来颇似一只倒立的羽毛球,加上古斯一直对印第安人的传统羽毛头饰情有独钟,于是两人将它最终定型为羽毛球,旨在表现漂浮、旋转、飞翔并以不同姿态落地的自由。
转眼到了1994年,大功告成的雕塑顷刻之间掀起舆论界轩然大波。以《堪萨斯星报》为代表的评论家们众口一词抨击该雕塑根本就不是艺术,而是又大又俗气的白色垃圾。克拉斯与古斯夫妻也饱受了诸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类的揶揄。不过他们并不在意,而是继续致力于复制并放大日常用品的美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开始渐渐喜欢上这些充满活力的羽毛球了,它们以简洁的造型、明亮的颜色和宏大的气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拥护者,并最终180度扭转了评论界的观点。这无疑印证了克拉斯与古斯超前的艺术理念——寻常之物往往蕴涵着悠长的传统与经久不衰的魅力。当我们无法辨清某件事物或者某个现象的优劣时,不妨放手将其交给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或许今天它是“白色垃圾”,而明天就成为了“艺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