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押宝老古董,用旧也出新

2015-04-12高智盈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19期

高考作文中,人们都强调引用,阅卷者也认为只有用好素材,才能达到吸引阅卷者眼球的目的。但很多考生因为环境条件所限,对新鲜的时事热点、经典素材了解和掌握得不多,因而从旧有的材料中挖掘出新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事实上,通过举一反三,把老旧材料引到作文中来,从而使文章变得灵动鲜活并不是难事。在此,笔者就结合高考作文考场需要,为同学们具体讲讲“旧材新用”的秘笈。

【最佳引用范本】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榭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节选自陈荣力《流浪的二胡》)

【妙笔赏析】文中将二胡巧妙地置于所有与二胡有关的化用诗句中,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虽然看似没有直接引用哪位诗人的佳句,但每读一句,相关的唐诗宋词就会浮现在脑海之中。通过化用我们所熟悉的古诗词,把老旧的素材活用到如此境界,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引用秘笈一:引用述因果,笔下展才华

【名师阐释】引用我们所熟知的老旧素材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在理解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拓展,不但展示了丰厚的素材积累,而且也比单纯的强化观点效果要好很多。

【佳作盘点】

当人们在困境中作出人生价值的选择,殊不知精神富足,坐看云卷云舒,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境界。“非理”“除教”是你毕生的追求,乱世彰显了你的“权利意志”“超人意识”,一生身体力行,风尘仆仆的奔波,言传身教的讲授,九尺七寸的身形渐渐佝偻。但是,即使“不为人知”你仍未停下坚定的脚步。迂回漫长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海德格尔、叔本华都是你一路走来的见证者!

尼采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精神的富足高贵,“感性思维”与“超人意识”已经深入其心,在政治压迫面前,他仍能坚持自我,实现人生;人们正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驱动之下,才最终让自己走向了成功的高度,不负平生。(节选自2014高考满分作文《窗外风景的境界与格局》)

【亮点揭秘】作者没有单纯地引用哲人们的名言,而是把它们与哲人们的思想、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来,不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素材背后的故事,更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论点,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对素材的掌握非常深刻。

引用秘笈二:素材精有序,内容显充实

【名师阐释】铺排事例,必须注意事例要精简,按照古今中外有序排列,否则不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丰富,反而会有堆砌之感。

【佳作盘点】

我看见陶潜挥毫写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诗句,看见他的柴扉外明窗下那幽菊正在开放;我看见了安徒生快乐地凝视着丹麦蓝色的海流,从荆棘遍布的苦难中积攒梦幻的美好,他推开窗子,便是那满园睡着精灵的花朵;我看见了曼德拉黑白分明的眼睛从锌皮房窄小的窗口中看到了一个没有黑白分界的未来……(节选自2014高考作文《心水澄澈,万物皆景》)

【亮点揭秘】化用诗句,精心剪裁的事例组合在一起,既简洁又重点突出了“心水澄澈,万物皆景”的主题,内容充实,文笔高妙。

引用秘笈三:旧材新角度,作文需智慧

【名师阐释】从哲理思辨的角度,对材料进行相反角度的理解和处理,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文章势必以新异之特点引起关注。

【佳作盘点】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如果祝福也是一种礼,那么这种礼大概是世界上众多的虚伪之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同学开始学会了说一句话:祝你幸福。这句话让我感到恶心。祝福,大概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如果一个人连祝福都不懂,毫无疑问,他不懂人情世故,然而这种所谓的常识,是虚伪的,直接反映了人类的伪善。

幸福是什么?你们说祝我幸福,那么请你告诉我,幸福是什么?是不是靠长辈的恩泽,成长比较顺利,拥有更多的生存资源?是不是所处的环境比较好,学到更多的本领有更多的见识,受到的追捧和恭维比较多?(节选自梁嘉《祝福是一种虚伪的常识》)

【亮点揭秘】观点有悖常理,甚至让人有大逆不道之感。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定然令人惊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文章也因此会大放异彩,让人过目不忘。

引用秘笈四:叙议求精当,观点放光芒

【名师阐释】议论文中的对“所叙之事”一定要简而赅之,否则会有文体不清的弊病。对所选之事必须加以点评,做到叙议结合,否则就有单摆浮搁凑字数之嫌,对突出或强化观点毫无益处。

【佳作盘点】

柴静在刚进入中央电视台做记者时,自认为拥有青春活力敢爱敢恨才是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必要条件,可是在进行几次采访后,当自己“湿答答的青春被一扫而空”,而逐渐被沉稳所取代时,她才知道怎样才能算一个真正的记者。

韩寒曾经说过:“尽管这世界上永远有人年轻着,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其实,人生就像一座建筑物,从筑基、建造、使用,再逐渐成为废墟的过程,就是岁月流逝的过程。所有人都想停留在刚建好的崭新,没有人想到最终成为废墟,可余秋雨说:“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拥挤了,没有废墟的人生太虚伪了。”(节选自201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终将逝去的青春》)

【亮点揭秘】把典型的事例加以剪裁,与名人名言相得益彰,流畅的叙述中不乏深刻的议论,如此巧妙的结合鲜明地体现了“青春终将逝去”的观点。

引用秘笈五:语言精加工,老旧谱华章

【名师阐释】引用老旧素材,可以在语言加工上多下功夫,运用修辞可以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佳作盘点】

回想那些年,衣带渐宽的奉旨填词柳三变,知晓与仕途无缘后,高声唱到:“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那时,东坡在他酒后听得雨打竹林,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且任了那平生!那时,就算事事不尽如人意,太白依旧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一张口便是半个盛唐!时光流逝,岁月渐渐褪去了原本的光环,而我却迷失在唐诗宋韵的优雅风度里,不肯回头在你风华绝代的文字氤氲中。我明白了,唐诗宋词,不再是文学的河流,而是历史的风云留下的清脆回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傲然的人格绝唱。(节选自《2014高考备考指导》)

【亮点揭秘】本片段对课文素材在文字上进行重新创新组合,呈现出思维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的发展,形成一种令人佩服的个性表达。

引用秘笈六:引用有侧重,自然无雕琢

【名师阐释】引用诗句或名言、运用长句或短句,我们要考虑到文体和语境有所侧重。趋向于散文化的文章当然是引用诗词歌赋类的经典语句,偏重于议论性的文体选择名人名言或哲理诗句更好一些。

【佳作盘点】

误入藕塘,“常记溪亭日暮”,是她印象中的背景图画;“沉醉不知归路”,她让我想起童年的美好与无忧无虑;而“惊起一滩鸥鹭”是让偶然惊起的热闹,更添了夏日的气息。这偶然的妙笔其实是易安文学丰厚沉淀的必然,亦如著名诗人徐志摩与林徽因相遇时的偶然,“你我相遇在这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节选自2014年高考作文《偶然之处,诗意花开》)

【亮点揭秘】本片段所引诗句,与诗句作者的性情及本文文题相照应,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情韵悠长。

编辑/高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