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影子的人
2015-04-12郜英惠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前不久易中天质疑余秋雨的捐款动机,称余秋雨“捐泪、捐学校、捐图书馆”是“诈捐”,有炒作之嫌。同样有人质疑易中天,认为易中天这种说法是为“保持自己的公共热度”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种流行态度:动机质疑。质疑是否天经地义?人们对公共事件是否有提出质疑的权利?行使质疑的时候,只问动机不问其他是否合适?请你就“动机质疑”现象写一篇文章。
我不禁想起了持续至今的热门话题——《小时代》与郭敬明。在各路媒体中听到最多的观点即是各路“影评家”毫无情面的批评:由拜金的主题批评到奢华的服饰,由空虚的剧情批评到浮夸的演技。
质疑无可厚非,但胡乱质疑却是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这类质疑者以贬低名人来衬托自己,烘抬身价。宋代著名的词人苏轼就曾在四面质疑声中突围。李定是在“乌台诗案”中攻击苏轼最严重的一位官员,言辞中没有实际证据,就只得诋毁苏轼的文学水准与出身。最终宋神宗不得已在众多被苏轼碍了路的大臣的谏言下,将他打入牢中,革出京师。
其弟苏辙曾深析:“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是如此才引得一干红了眼的人士对其竞相谩骂。他们是否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已然不重要,因为公众早已迷失在夸张失实的宣讲前,无人去探究可能被曲解的事情原委。质疑者们用空虚的心灵抹黑名人的行为显然成功了,最起码公众的目光曾停留在他们身上:用贬低名人来提高身价的行为显然成功了,最起码史书上也存留了他们的名字,谁又在乎因何而起呢?出于私利的质疑者们总觉得成就者极不光彩,或质疑目的或质疑过程。
这样的质疑者本身就是自觉有优越感的人,才会理所当然地指指点点,唯我独尊。他们与评价者不同,不屑地看着当事者,不愿与之为伍。而广大评价者多是理性公平不加个人色彩的,虽然会有不解和疑问甚至批评,但选择站在与当事人相同的层面内,认真分析后再发表自己的结论而非居高临下。
当然,我们欢迎善意的质疑。只有质疑的存在,才能然我们进步。但出于某种私利的质疑,那只是用灵魂的空虚、扭曲的价值折射掉了所有的正义。无论是对动机的质疑还是对过程的质疑都是一面面映照他们龌龊内心的镜子,映出自私质疑者们肮脏的内心,向世人昭示在他们不平衡的恶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该感谢出于私利而胡乱质疑的人。正是他们的反衬和推动,让我们更加认识被质疑者的本质。只是社会大潮来去滚滚,早晚会粉刷掉虚伪的伪装,他们又将怎样继续苟存呢?
(指导教师:李龙/编辑:彭宇)
评点:王冠婷
本文由“电影《小时代》被影评家毫无情面地批评”这个热门事件入题,巧妙地转入论述,同时撷取苏轼因被质疑而遭到贬官的事例,指明恶意质疑的人是用贬低名人作为手段来提高身价。然后作者展开议论,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出了“质疑者的反衬让我们更加认识被质疑者的本质”的结论。文章论据翔实,融古汇今,论证紧扣材料,观点新颖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