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浙江卷素材运用解析
2015-04-12洪方煜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解读】
从命题风格来说,命题者仍秉持着浙江卷一贯的命题原则——稳中有变。稳定有三:一是命题仍打入了文化底蕴,彰显其文化大省的特色;二是充满了辩证,本质上让学生思考作品的格调趣味与艺术家人品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言在理性之间不乏诗意,对学生的写作起了正面的引导作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方面,在此之前的四年,浙江作文题为配合阅卷中对套话作文的打击,命题上强调了“我”:2011年“我的时间”直接以“我”进入标题;2012年“鼓掌者”与“奔跑者”让考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走向;2013年三句话说童真则让考生保持少年的童真,不忘初心;2014年大学的门与路引导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展开思索。四年重心都放在“人与自我”关系的把握上。今年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人与文化”,让学生谈文品与人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将视角由感性转向理性,体现了命题中的新变化。
从命题指向角度来说。浙江卷今年的作文命题与中央倡导的回归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同时,又表明了命题者对写作者的殷切希望:为文与为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只有提高自我修养,“以我手写我心”,才能让自己同时收获人品与文品,这与近几年浙江卷大力打击套话作文——动辄以古代名人说事,在作文中表达一种“伪圣化”“伪崇高”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
写作上,文题可以有三种立意:
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品见人品,文如其人。
二、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是背离的。
三、如果我们跳出两者的狭隘关系,从一种更高层次去理解,我们还可以获得第三种立意:文品与人品虽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具有绝对性。因为,人品与文品分属道德和美学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学批评不应成为道德评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作者的人格人品情况作为判断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首要条件,更不能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回到文本本身,唯文本是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艺术而艺术”。
浙江今年的命题较为文艺,命题者在材料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这实际上暗示考生要持之以用。换言之,写作此文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淀,考生宜结合古今中外文品与人品关系的事例作理性剖析,切不可泛泛而谈,无的放矢。
【满分作文】
一杯春醪寄余心
浙江一考生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显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行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龙应台年轻时热情奔放,文字如“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并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梵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阅卷现场】
本文在素材运用上很有特色,具体来说,运用了以下几种形式的素材。
1.理论素材。如冯骥才的话,古人的名言,鲁迅与元好问的诗,泰戈尔的警句,这些引用的句子或论证观点,或拓展深化,使得文章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2.经典素材。从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到《庄子》《道德经》《墨子》,这些文化经典无一不指向文品与人品的关系,使得文章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
3.概括性素材。台湾云门舞集,梵高画以及他的癫狂割下左耳,卢梭的《忏悔录》,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这些素材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纯由作者思维的流动带出,非为举例而举例,显示了作者极强的概叙与分析能力。
4.场景性素材。如文中的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的情景……这些幽远的场景使得文章在严密之中多了些灵动感。
作者先后运用了十余个素材,却不给人累赘感,在于作者巧妙地以思维的流动与论说的推进巧妙带出,事例与论述融为了一体。这种功夫,正是今年浙江卷命题与阅卷专家所欣赏的,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今年公认的满分作文之一。
【一类作文】
文章宁复见为人
——对作品与人品的辩证思考
浙江一考生
诗言志。这里的“志”通常指一个人的思想、志向、抱负。有气节有操行的人,往往保持着刚强自信、光明磊落、无愧天地的精神境界,这种内在的格调一旦外现为作品,其作品便有了超拔脱俗之气。而内心庸俗卑微、患得患失、为名缰利锁牵制的人,则往往创作不出宏大崇高的艺术作品。
【素材运用亮点1】以中国传统的“诗言志”切入,起笔有高度。将两种不同的“志”展开对比,扣住了“文如其人”的主旨,鲜明而突出。
正因如此,古人创作非常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这之后,有人将孔子的“言”扩大到文学创作,强调文学为教化服务,重视其社会作用。这种传统注重对创作者艺术个性和道德人格的要求,将“做人”放到“作品”之上。发展到唐代,韩愈还把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运用到创作领域,把作家的内在修养归结为养气,指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创作主张。
【素材运用亮点2】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唐代的韩愈,事例全为儒家文化经典,表述简洁,分析切中要害,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传统中,作者的人品与作品的格调趣味通常是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苏轼将自己的放旷豁达写入了作品,诗、书、画,无不如此;柳永在自己的词中毫不回避自己的放荡不羁与婉约多情。读文天详的作品,我们读出了正气凛然;读于谦的作品,我们读出了正直清高;而汪曾祺的作品,往往见出其简单朴素;杨绛的文章,更多的是简约淡远的“杨氏太极拳”的风格。
【素材运用亮点3】唐代举李白、杜甫,宋代举杨永、文天祥,明代举于谦,现代举汪曾祺、杨绛,这些人都是文品与人品结合得完美的典范,事例再次显出了典型性,也显示了考生深厚的功底。
但也有例外,一些创作者为了美化或讳饰,通常在作品中不真实地表现自己。如胡适就觉得自己的日记将来是要发表的,就作了些“净化”处理。而钱钟书先生说的下面的例子就更典型:明阮大铖阿附魏忠贤,是奸党,可是他的《咏怀堂诗集》,有摹仿陶渊明的《园居诗》,自比正人;明朝的奸相严嵩,陷害正人,可是他的《钤山堂集》,却自称“晚节冰霜”,说了假话。这些实际上是丑人刻意为自己树的贞节牌坊。
【素材运用亮点4】间接援引钱钟书的《管锥编》里的阮大铖、严嵩的事例,显示了作者的饱读诗书,且能很好地为己所用。
另一种情形则与一个时代的风气有关。北宋初期,受文坛绮靡文气的影响,即使主张古文运动的欧阳修,也写了不少含有脂粉气的诗文。而在初唐,这种风气更为普遍。
【素材运用亮点5】事例一笔带过,言简意赅,文章详略处理很得当。
还有一种情形,辛亥革命时期,汪精卫奋然刺杀清摄政王,失败之后,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悲壮情怀,在历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然而,在日寇大举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汪精卫却腼颜事敌、卖国求荣。显然,汪精卫的悲壮不是装的,只是时间的推移,让他的人格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不能否认“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文品的格调。
【素材运用亮点6】汪精卫的事例大多考生作为文品与人品相违背的例子看待的,但作者却从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显示了思维的严密与深刻。
从上面的分析看来,人品与文品分属道德和美学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如果以道德批评代替作品鉴赏,或因人废言,或爱屋及乌,因而忽略对作品本身作审美分析,这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
【素材运用亮点7】再以道德与美学的高度作总结,点明题意,行文干脆。
【阅卷现场】
文章站在文学批评史的角度,辩证地分析了文品与人品存在的两种情况:相一致;相背离。对于后一种情况,作者详尽地分析了三种情况:美化或讳饰、创作风气的影响、个人发展的变化,分析严密而理性。最后,作者将自己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作了总结。作者饱读诗书,观点严密辩证,显示了较好的理性思维。但由于其语言表述过于平实,最终只得了一类中的分数,有点可惜。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