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2015-04-12毛连锋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35期

高考真题

(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

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素材支持

被誉为“九球天后”的中国职业台球选手潘晓婷,应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录制。节目现场,应观众和主持人的要求,潘晓婷展示自己的精湛球技。一上场,几招球技都表演得非常完美和精彩,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在进行最后一项技巧表演时,前面9个球都非常漂亮地打进了,唯独第10个球在球洞边停住了,只差一点点而没有打进。一位主持人好心解围,用手将球轻轻推进球洞。见此情景,主持人汪涵也巧妙地为潘晓婷打圆场:“我们现场的光线不够好,而且跳球的难度比较大,需要精准地调整好角度,很难的。”

然而,潘晓婷却表情淡定地解释说:“没有,不是你们说的那样。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我最近很少练习这个技巧。如果平时练习得多了,就不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潘晓婷的真诚和坦率,让现场主持人和观众敬佩不已,台下顿时响起热烈掌声。主持人汪涵感慨道:“顶尖级的运动员,他们往往都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详见《作文与考试》2014年第35期第44页《“九球天后”的真诚》)

运用提点

此作文属于情境对话类材料作文,讨论的话题“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就是写作的话题,“学会做人”是写作指向,“我看老实和聪明”是写作的核心,甲、乙、丙三人的发言提供了写作的角度。写作时要紧扣“老实和聪明”这一核心概念,对“老实”与“聪明”或作具体阐释,或作辩证分析,写出自己的认识即可。

素材中潘晓婷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是一种真诚,是一种老实,更是一种聪明。

活用语段

《菜根谭》中说:“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以“本然”示人,是最高的人品,是做人的老实,更是一种最朴素的聪明。还记得那个“九球天后”潘晓婷吗?她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的录制,当现场表演球技失误时,当主持人替她解围说现场光线不好时,她没有掩饰失误,她没有将失误归咎于客观原因,而是坦然地承认是自己训练量不足所致。这种老实的态度没有降低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反而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此言,不正是潘晓婷言行的注脚吗?老实处世胜过耍小聪明,老实做人实为人生大智慧。

教师精评

文段抓取潘晓婷面对失误不加掩饰的事例,阐释“老实是另一种聪明”,在叙例、析例时采用排偶句、反问句,增添语言的灵动与文采,引用《菜根谭》与曾国藩的话语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高考真题

(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素材支持

董桥写沈从文,说他临摹汉碑、练隶书一练几十年,写了一辈子字不觉得自己是书法家。又说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写《边城》,院落里有槐树,有枣树,每天朝阳初上,他坐在小竹椅上据着红木小方桌静静地写,每星期只写一章。“情致那样闲淡,难怪沈先生真是连写字都不屑‘向世味上更浓一番了’。所谓慢,所谓底气,就是这么来的。”(详见《作文与考试》2014年第29期第26页《底气》)

运用提点

两段材料,提供了两种几乎对立的观点,其关键词是“作品与人品”,具体要求是围绕二者关系发表 “看法”。针对第一段材料,可以确立“文品即人品”“作品显人品”“品格成就作品”“文如其人”等观点;针对第二段材料,可以确立“文品未必如人品”“莫以文品看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等观点;综合两段材料,也可以辩证地阐述“文品与人品”“作者与作品”“艺术与做人”等观点。

素材写了沈从文的两个生活细节,联系高中学习的课文《边城》(苏教版必修二),其作品中表现的生活情境与其创作《边城》时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可以用来论证“文品即人品”等观点。

活用语段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作品往往体现一个人的志向追求,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志趣。董桥说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写《边城》,院落里有槐树,有枣树,每天朝阳初上,他坐在小竹椅上据着红木小方桌静静地写,每星期只写一章。“情致那样闲淡,难怪沈先生真是连写字都不屑‘向世味上更浓一番了’。”好一个不“向世味上更浓一番了”!不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散淡高雅,才有了文中描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纯净的情感吗?我们阅读《边城》,透过那淡淡的文字,不正可以读出沈从文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吗?清代的诗论家叶燮有言:“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言为心声,信哉此言!

教师精评

文段抓取沈从文写作《边城》时散淡的状态,联系《边城》具体内容,阐述了言为心声、作品体现人品的观点。在叙例时侧重于人品决定文品,但一句“透过那淡淡的文字,不正可以读出沈从文这样一颗赤子之心吗”的反问又将论证落脚到了文品体现人品上,体现了对“作品与人品”二者关系的辩证分析。析例时,感叹句、反问句的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

高考真题

(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缠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素材支持

2014年10月24日,莫言在北京现身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出席自己作品的研讨会,令莫言感觉有些尴尬。与坐在台上接受赞美相比,他更想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写作,“对于我来讲,写出新作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在这次会议上莫言结合当下语境,重新阐述了自己对于作家责任的理解。他说:“讲述中国是我们当代作家不容推卸的责任,讲述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有一些立场必须要坚持。”(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第1-3期一月合刊第71页《莫言:在中国批评和赞美都需要胆量》)

运用提点

此作文材料具有寓意性,适合多角度分析立意。从孩子的角度,如果肯定孩子的做法,可以阐述要有好奇心、勇于探索、挑战固有观念等观点;如果不同意孩子的做法,可以阐述要顺其自然等观点。从父亲的角度,如赞同其观点,可以论述要务实、做事要抓本质、要紧盯目标、结果比过程更重要等观点;如不赞同其观点,可以分析不要过分追求功利等观点。当然,材料的内涵很丰富,确立的观点,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言之成理,即能写成好文章。

素材中莫言获奖成名后不受各种活动的纠缠,能够坚守自己作为作家的使命,坚持写作,正可以论证“做事要紧盯目标”这一观点。

活用语段

人生在世,纷繁复杂,有时会有许多藤须般事物的缠绕纠缠,此时,我们必须坚守使命,方会有所收获。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获奖之后受到媒体的热捧,邀其参加的社会活动增多,这些活动就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但是莫言却没有深陷其中,而是进一步明确了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在北师大的一个研讨会上,莫言表示他只想躲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写作,写出新作品,担当起讲述中国的责任。莫言超脱杂事的干扰,明确自己写作使命,使其在获奖之后不断有《我们的荆轲》等新作问世,保持了一个作家旺盛的创作力与生命力。是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摆脱藤须的纠缠,怀揣伟大的使命,朝着既定的目标风雨兼程,就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教师精评

文段从莫言成名后不受各种活动缠身影响、坚守写作使命入手,用概括的语言叙述事例,紧扣命题材料的含义要求,较好地论证了观点。

高考真题

(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素材支持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以一部电视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个世界与我有关》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柴静说,“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正是有了这份情感驱动,她做雾霾健康测试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前往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调查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拍摄治污经验。对于共同生存的个体,她想一起为呼吸尽点力。(详见《作文与考试》2015年第14期第14页《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这个世界与我有关》)

运用提点

此作文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内涵丰富。可以采用分角度审题立意方法,去寻找适合自己写作的观点。此材料主要角度有两个,一个是学生角度,一个是蝴蝶角度。从学生角度,可以论证科技魅力、探索与发现、借助外力发现真相等;从蝴蝶角度,可以阐述借助外在条件成就自我精彩、内在结构保持本真、具备个性特质呈现光彩等;也可以综合两个角度,谈论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等。

柴静调查雾霾,探索雾霾真相,正可以论证从学生角度确立的观点“探索才能发现真相”。

活用语段

事物的本质,事情的真相,往往掩盖在种种纷繁的现象之下,非勇于探索,则不易发现。哥白尼曾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央视前记者柴静就是一个勇于探索真理的人。为了回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一年来,她用权威信源,可靠的数据、图表,清晰地回答了三个问题,将雾霾的真相公之于众。如果没有柴静的勇于探索,我们又怎能弄清楚雾霾的来龙去脉?如果没有柴静的勇于探索,又怎能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新一轮关注?做一个勇于探索的人吧,从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真理,发现事情的真相。

教师精评

文段叙例时从柴静调查的艰难过程入手,突出其勇于探索的精神;用两个句式相同的假设反问句对事例作分析,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本系列文章结束)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