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015-04-12佚名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1期

适用主题:青春;友谊;理想与观念;感受幸福……

1.牵过了不一样的手

在高考前三天,也是我们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天,我们跳了最欢乐的一场交际舞。

我们把课室内的桌椅板凳全都移到角落甚至是走廊,在教室里空出一大片地,然后女生站中间围成一个圈,每个女生对面站着当时的男舞伴,17对男生女生就这么围成两个同心圆。课室里很快响起了熟悉的歌曲,我们再次和舞伴牵起双手,凭着模糊的记忆开始踏步,转圈,拥抱,转圈,鞠躬。

很快,我们牵过了17双不一样的手,然后剩下的26位同学也被老师安排了进来,我们开始随意搭配,随意跳舞,尽管还是很普通的舞步,但是教室里笑声不断,老师一直在录像,后来也被我们抓过来一起跳,我们又叫来了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连路过的化学老爷爷也不放过。

因为那一次的欢乐大舞会,让我们班上的同学一直到现在还在微信群里互动,要知道我们原本只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理科重点班。

如果高考注定是一个转折点,我们要得到的不只是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一大份珍贵的友谊。如果高考注定是一次离别,我们也别走得太匆忙,和同窗作战的他们好好说一声:“高考加油。”看过很多匆匆忙忙的离别,总要叹一口气,人生远没有忙到连道别的时间都没有的地步。用仪式给那段青春画上一个句号,终归是令人回味的。

2.最后一堂语文课

那时,初夏已是暖风熏人,各科考卷多如牛毛。复习课统统变成了答疑,我不听课,借来同学的手机玩泡泡堂。不听课的占了多数,除了打游戏,也有人睡觉、聊天、自顾自复习。

在那节语文课上,我偶尔抬头,看到一道阳光将教室一劈为二,光柱下有点点碎尘,老师就站在这碎尘之中。她不紧不慢、娓娓而言,每一粒碎尘都炫目地飞扬着,构成了我高中生活最后的图景。

我的老师倚着讲台,从杨绛的这篇《孟婆茶》开始,散漫地与我们谈生死。她说,那是一列通向死亡的列车,我们每个人终会登上它。她讲钱钟书和钱媛的先后离世,“不要害怕死亡,在漫长的生命中,生和死会交换位置,死亡变轻了,而活着才是最沉重的事”。在最后的铃声响起来之前,老师说:“我希望各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我更希望,当你们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人生往前走时,依然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很多年后,我试图回想起,听到这些话时的心情……大概是哼了一声吧。整个高中,我都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一个情感细腻过头的人,总是生老病死,死呀活呀的,让当时的我很不耐烦。那年我18岁,倔强、充满朝气、自以为是,死亡对我来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活着,又怎么可能变成一件沉重的事情呢?

半个月后,我的最后一门高考结束了。在走出考场的路上,看到她和其他老师一起,站在门口送考。人群如潮,我们只有匆匆一会,她见我喜上眉梢,便问:“考得不错?”

当时我点着头,心里想着,这一天终于来了,我终于能够抛开过去,抛开那无聊的、重复的、课业繁重的每一天。我满心骄傲地计划着:“从今天起,我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快乐地活。”

多奇怪,那么多年过去了,当我回忆高考时,关于考场的种种印象均已模糊,我只想到了老师在最后一节语文课上说的那些话。很多年以后,我开始多多少少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我高考前的人生轻薄如纸,越往后走,生活才越显出复杂与沉重的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我们再相见,我一定想要问她:“究竟怎样才不会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3.告别

走出考场的时候是记者的镜头,还有数不清的家长手里快门的声音。5点多的北京竟已是夕阳西斜。

我偏了偏头,让阳光服帖在脸上,戴上耳机默然地走在车与人混杂的路上。

汽车的喇叭声,学生间的告别声,家长的呼喊声交织成一片,像极了电影结局的尾声。

我想起我欠我的老师们一句谢谢,我还没对我最在意的人说一句好久不见。就在48小时之前,我曾经演绎过无数离别的场景,每一幕我都潸然泪下。

最终我只是沉默地走在路上,没有伤感,甚至没有情绪。一切就这样结束了。

我仍然记得那天的夕阳,亮得让人流泪,又温暖得让人微笑。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