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名人效应”导写
2015-04-12陈忠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哈利·波特》的作者,英国女作家罗琳将她的一本新作《杜鹃在呼唤》故意化名出版,想看看自己的名字和内容到底哪个更好卖。现实给了罗琳沉重的打击,这本书上市三个月,只卖出了1500册,而就在这时,媒体披露了作者就是罗琳的消息,结果该书的销量顿时猛增,在亚马逊销售排行榜一跃为首位。
有媒体说,余华新作《第七天》上市前,内容一字未泄,书商仅凭“余华”之名,就预订出了60万册新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多料型材料作文,对于多则材料,关键是要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即“共性”的东西,综合考虑,这样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不难看出,它们都围绕一个关键词“名字”展开,都批判了消费者只重名字而忽视内容、精神实质的做法,由此,我们可以立意如下:理性地对待名字的力量;莫盲从;莫让浮名遮慧眼;别被名字牵着鼻子走;盲从与理性;莫被表象所迷惑; “名人效应”之我见等。
例文
莫让浮名遮慧眼
□罗晓薇
为何《杜鹃在呼唤》化名出版后购者寥寥,而在媒体披露该作者就是罗琳后,该书销量猛增一跃为亚马逊销售排行榜首位?又为何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上市前内容一字未泄就能预订出60万册?究其原因,只为它是名家所著,而选择它的人也盲目跟风。对此,我只想说,看清光环后的真面目,莫让浮名遮慧眼!
犹记得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且还趁势掀起了一股“莫言热”:他的家乡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和塑像,拟投资弘扬红高粱文化;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莫言的书籍脱销;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更有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也打起了“莫言牌”……一时间网络、书店、评论家们都沾着莫言的热乎气儿,你方唱罢我登场,得名的得名,赚利的赚利,真正应了中国人爱凑热闹的劲儿,让人不可思议。
倒是人家莫言更为冷静,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作家的生活就是写作,要心无旁骛。做什么事都是如此!”他在微博中也写道:“静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好个“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在浮躁之气越来越盛的今天,我们最缺乏的正是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我们不必给那些有意无意的炒作所左右,我们也不必成为此起彼伏的各种热的追星族,莫让浮名遮慧眼,需要我们平淡地看待世界。
而纵观当代市场,无论是购物、电影,还是其他商业活动,广告做得多便越被人们信任,后来似乎更是陷入了一个“无明星,不广告”“明星腕多大,品牌就多大”的怪圈,导致消费者在尚未看清产品真面目时,便已被光环蒙蔽了双眼。作家乔羽曾说:“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浮名所累。”我们只有在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中明确目标,坚守心中的信念,找准正确的方向,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怪圈面前不为所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理性抉择。由此可见,莫让浮名遮慧眼,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坚定信念,提高自己的辨析力,三思而后行。
评点
文章开篇以一连串的设问提出论点:“莫让浮名遮慧眼”,通过设问,引发读者思考。在分析问题时,作者首先选取“莫言热”这一典型论例,采用对比论证,将中国社会盲目追风之种种怪状和莫言面对荣誉的冷静低调态度进行对比,阐明观点。
文章条理清晰,纲举目张,材料丰赡,信而有征,加上精当的语言,较为深入的论证,让人信服。
(责任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