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总关情
2015-04-12张玉英
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味,一草一木都记述着物换星移的变迁,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发展的故事。每一处景物都有思想,有情感,有岁月的沧桑,有生命的真谛。春和景明,一碧万顷,常常使人心旷神怡;秋风瑟瑟,树叶纷落,常常使人悲伤惆怅;日落则叹息光阴易逝,望月则思故乡念友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让我们随着作者缓缓流淌的笔迹,去感受其中饱含着的浓浓深情,体味其中蕴藏着的生命哲思。
摘抄笔记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子上记着一些人的地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说明着已去的岁月的沉重。它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把那一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得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也许会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贾晓静摘自迟子建《撕日历的日子》
摘抄理由
“流光飞舞总关情”,台历翻飞,希望其成为一种督促,任时光匆匆,我青春无悔。
台历的纸在方形铁架上左右翻动,而未曾细数的日子也随之转瞬即逝。纸张间的日趋厚重,是作者指间笔杆记录的厚度,亦是不停留的时光留下的可贵印迹。或许她的青春有被匆匆逝去的时光鞭笞的压抑,或许凌乱了日子而彷徨得措手不及,或许因曾努力付出而无愧意。
摘抄笔记
那些寂寥幽深的长巷,落在青瓦白墙间,岁岁年年,一种姿态,一个神情,看着来来往往,或熟悉或陌生的过客。也曾有过青春容颜,经过时光的消磨,如今已是风烛残年的老者,模糊了过往爱恨,忘记了昨天悲喜。
小巷多为青石板路,历尽风雨洗刷,被行色匆匆的路人踩踏,打磨得光滑而明亮。小巷两旁的墙壁上,为青砖所砌,年深日久,长满了青苔。梅雨时节尤为潮湿,青砖的缝隙间,长出一些嫩草,以及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雨水顺着檐角滑落,打在青石板上,不知道潮湿了多少路人的心情。
杜玉森摘自白落梅《老巷》
摘抄理由
多少闲逸时光,恬淡故事,从一条巷子开始。这条老巷正是作者安放心灵的地方,它深邃幽长,正如回望的漫漫人生路,也许正是这条老巷和作者一起经历悲伤与欢乐。不同于戴望舒的《雨巷》,没有和丁香一样的姑娘邂逅的美丽,但这也正是作者想要的吧!她也许只想做老巷路上的踏石,和老巷一起记载流年的记忆,一起经受时间的冲洗。走过这条老巷,留下的只是过客的身影,可谁能看透他们的心境呢?也许和作者一样,这条老巷寄托着他们那颗“怀旧追忆”的心吧。
摘抄笔记
到此,一株稻子就像美人迟暮,逐渐沦陷下去,似乎就要走到尽头了;一个乡村的时光,也像年华不再的岁月,越走越窄了。
具体到我的父亲,他也无力再种下很多稻子了。他逐渐苍老的身体,已无法像往昔一样承载一株稻子的重量。但他每年都坚持要种下一些,每年我也都要回村去,跟着父亲在多年前的水田里一起插秧,一起看望水田,一起收割稻子。只是那情景,早已不像最初的那般温馨与诗意了。最初美丽的梦境——那些如鼓的蛙声,石头、野草、虫子的低语,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父亲不会知道,当我在一片撂荒的田野里看见父亲种下的那些少数的绿色,就会涌起无限的荒凉——我始终觉得父亲就像一个最后的留守者,在一株稻子走远的背影里,我看见的,似乎是那最后的时光……
石颖摘自李天斌的《稻子上的乡村时光》
摘抄理由
作者文笔简练流畅,不张扬,感情细腻。将稻子的逐渐减少比作美人迟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文明、乡村文化的逝去。作者的老父亲,却依旧坚守着这一方土地,不禁使我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夕阳西下,庄稼笼着一层红晕,年迈的老父亲半驼着背,空留那憔悴落寞的背影。老父亲就像最后一位留守者,对脚下的土地拥有执着的热爱。文章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后让人免不了对昔日乡村时光的追念和眷恋,对乡村文明、乡村文化满含担忧。(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