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演员“恶搞”花木兰引热议,是创新还是娱乐?

2015-04-12黄玥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7期

适用主题:如何看待“恶搞”;尊重经典;传承文化……

“花木兰因贪生怕死而不敢奔赴前线,在军队中因吃亏被迫上战场成为将军,回归故乡后,去世的父亲留下一封信,从信中得知邻居恶霸看上他,父亲才骗其去当兵……”近日,东方卫视一档综艺节目中,喜剧演员贾玲创作的现代“花木兰”故事因其突破性的情节颠覆了人们对花木兰的英雄情结。我们来看看下面两方的观点:

节目一播出,引发了众多网友和观众的讨论。反对的网友表示:“聪慧、孝顺、刚毅、勇敢的民族女英雄花木兰,被‘恶搞’为贪吃、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违背了原著,会误导群众,尤其是年轻人”。

此次“花木兰”事件将“恶搞”再次带入公众视野,对于用娱乐的方法诠释经典,到底是创新还是“恶搞”的争论甚嚣尘上。

百度百科对“恶搞”的解释为,来源于日语的“kuso”,是一种网上次文化,指对严肃主题加以解构,从而建构出戏剧或讽刺效果的胡闹文化主义。“恶搞”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

专家认为,互联网的互动性和传播优势,为网友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造”提供条件,其虚拟性让更多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大胆创作,滋生了培育“恶搞”的土壤。

同样,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文化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公众对“恶搞”等非主流文化抱着宽容的态度,不赞成也不干预,对“恶搞”文化的流行提供了空间。

河南省社科院民俗专家杨旭东接受河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恶搞历史人物的文化事件,最近几年时有发生。中国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娱乐节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重新演绎历史人物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对历史、历史人物要有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对于某些制作者来说,“恶搞”经典的商业心理大于创作心理。在社会拜金、求利现象突出的情况下,“恶搞”经典往往为了赚取私利。

网友“贺佐杰”曾在文艺报发表文章表示,“别有用心”的“恶搞”在博取大家一时之乐后,失去的却是难以估量的代价: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腰斩”,对经典文化的抹杀,对文化创新的伤害。

不少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表示,“恶搞”在冲击文化底线和民族的传统道德,颠覆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值得深思的是,“恶搞”文化的盛行,反映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冷漠心态。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表现文化精髓的经久不衰的作品。公众应该清晰认识经典的价值和忆亿,并正确传承经典,向经典致敬。

专家认为,过于泛滥“恶搞”经典,将使经典失去它的价值,尊重经典、传承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中寻找一种新的讲述方式,以现代年轻人所能接受的语言和方法解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