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2015-04-1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7期

文题

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处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文学社简介

1.浙江绍兴一中养新文学社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为“渊泉文学社”,名字源自蔡元培先生的掌故。蔡元培先生应聘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总理(校长)时曾创办“养新书藏”,并亲手写下楹联:“吾越多才由实学,斯楼不朽在藏书”,激励师生汲取新知。文学社现任指导教师范玲玲。

2.拾龄阅章文学社是江苏盐城中学最早成立的社团之一。几个热爱文学的少年为了让文字带给生活更多的感动,通过不断努力创办了它。该社宗旨就是将文学的火苗播撒向少年学生的心中,让文学的魅力永传。文学社现任指导教师李园园。

例文1

登高望远

□浙江绍兴一中养新文学社 王颖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许多小细节构成的,或许暂时我们无法看出它的价值,但只要我们走远了再回头看看,就能看出别样的风景。窃以为,事物的价值要站在一定高度才能评说,这便是所谓的登高望远。

我们开始尝试着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问题。柳河东先生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这是他一生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时光,但在那十年中他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写下《永州八记》,其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至今还为我们所称道。这一段时光在当时的柳宗元看来自然是他人生的低谷,殊不知这十年里他的文学成就早已成为了唐朝的一座丰碑。

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看出了事物透过沧桑的价值,“登高望远”说的便是如此。倘若我们只是盯着事物的一隅不放,我们便只会看到那些与整体剥离的残缺碎片,我们亦无法欣赏它们的美丽,但当我们站到高处,以更高的角度看这件事物时,我们便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片段衔接成了一件接近完美的工艺品,我们才会发现衔接的巧妙。

王介甫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的便是我们该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客观公正。站在近处我们只能看到洞庭湖中的一叶小舟,登上岳阳楼,我们才能看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岳阳楼之大观”,或许我们也会有幸体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当光影投向了当今社会,一个老兵——刘翔的退役,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刘翔的退役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刘翔退役后,媒体在呼唤第二个刘翔,在呼唤中国体坛的全民“男神”。然而我们真的要回归到那个极端的“刘翔时代”吗?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后的若干年中,刘翔和中国田径画上了等号,然而“刘翔时代”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由于有刘翔,一段时间内,一花开后百花杀,刘翔几乎屏蔽了整个中国田径和世界田坛。只是刘翔以喜剧开端,悲剧收场。或许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看这个问题,失去刘翔,中国田坛失去了一个巨星,但迎来了满天繁星。全国兴起了跑步热,一个刘翔退役后,成千上万的小刘翔、大刘翔和老刘翔涌现出来,他们与金牌无关,但却和健康快乐有关,和中国人身体素质有关。从这样的高度看,我们就会发现,刘翔告别跑道之时,正是中国田坛呼唤更多英雄出现之际。因为老兵精神永远不死!

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我们才会发现一些被我们奉为教条的观点是如此可笑,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所坚持的“真理”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我们才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评判事物的观点并不实用。这又进一步促使我们从更高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又看到了这样一位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朱清时。朱清时是南方科技大学的“舵手”,是中国教改路上的侦察兵。他在上任时提出,要建一所能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大学。于是,他创新地推出“先行先试,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自颁文凭”的办学模式,他用两把利斧撬开了中国教育体制的壁垒。倔强的朱清时,在接下南科大首任校长重担之后的几年,发过脾气,有过抱怨。如今,任期已满、坐待接任者的朱清时在外界看来,少了许多锐气,多了一份轻松。不论外界是失望还是期望,于朱清时而言,这五年所交出的答卷,可以说无愧。我们也将对此拭目以待,等待着从更远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教育改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我们站得更高,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

例文2

雾里看花

□江苏盐城中学拾龄阅章文学社 冯茜

看着“距离产生距离”,忍不住地想到了泰戈尔的那首让人为之动容的《初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在风中相依,而是相互瞭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痕迹。”连同根生长的树枝间都似乎隔着茫茫宇宙,更何况是久别重逢的人们呢,也许除却并不真心的相互寒暄,再也找不到能聊得来的话题。

“距离产生美”,这话若是放在古代来说,是真真切切的。从古往今,多少离别诗、闺怨诗不是隔着天南海北写下的。古代的一切都不发达,“此一别万水千山”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十几年一别后的相遇,也许他几乎没变。古人心思缜密,再也不会忘了、生分了一个十几年的好友,要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话从何说起呢?而如今,科技飞速的发展让一切的距离都成为了幻象,就如同那个离开乡村去往城市的小伙,若是“距离”隔着远了,和家乡之间剩下的,也就只是藏在心里的对家乡的最后一份念想。

我一直觉得“雾里看花”是对距离之远近最好的诠释,迷蒙的雾中,若是离花离得太远,是连花的一点痕迹都摸不着的;可要是离花太近,那一朵艳丽无比的花又沾着一点俗气;只有在雾中花儿透着不算明晰的轮廓,娇艳的红色顺着雾也进入了你的视网膜,那样的花儿才有着朦胧而脱俗的美。大概距离也是这样,要讲究个度,太远的距离只会产生距离,而适度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唐代的贺知章有一首很值得人玩味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就是相隔太久的距离,即便是乡音未改,可容貌已经衰老了。在曾经熟悉的家乡的土地上,却被当作异乡人,这样的滋味一定五味杂陈。鲁迅先生在《故乡》里把这难以逾越的距离展现得淋漓尽致,那是在童年玩伴闰土惶恐地叫出一声“老爷”时,那是在曾经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终变成一只细脚伶仃的圆规时,那些回不去的地方便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故乡。

可我仍固执地相信和故乡间的距离是一样可以有美感的,不单是故乡,是世间一切的物体。我们若是在心中留存着它的影子,时不时地念起它,就比如:假如鲁迅先生小说中迅哥儿和闰土哪怕是只一年通一次信的话,那样难以逾越的距离应当会轻松地迎刃而解。我相信沟通与眷念是隔绝陌生最好的方法,那就是“雾里看花”寻找到的最佳距离,心中有花,想要见到花,花自然会娇媚地探出美丽的影子。一段距离产生美,但不要让距离太远,那样这段距离将是你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彼岸。

突然想到安妮宝贝写过的话:“时间的长度是有美感的,因为里面蕴含着长久的投入与相信,这是一种相互成全。外界浮躁和变动退却后,依然保持着情感的平衡与强壮,这是一种优美。”我相信那成全优美的适度点,一定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着万水千山间恼人的距离,变成一段令人心醉的美。

(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