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大学生迪拜刷盘子发财,怎么看?

2015-04-12孙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27期

这两天,一则新闻被各大网站置于头条,大意是——来自武汉的大三学生在迪拜的酒店实习,日常的工作之外,这位大学生每天还花4小时擦盘子,月入万元。人们看到的大约只是迪拜、活少、钱多这样的关键词,因而,它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评论,嚷嚷着想去卖辣条的也不在少数。

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去年末,曾有报道说,一位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去迪拜白手起家,当起了“小商贩”,年均收入170万元人民币。而“暴富”之地,除了迪拜,也有其他地点,那些故事也总发生在某个大学生的身上——貌似他只需付出简单的劳动,就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而这个大学生背后,更多的大学生们则是按部就班地奋斗,正经历着并不好过的职业时光。

其实,我们并非对任何个体存在与参与现实的方式持有异议,只是,从这些雷同新闻的“惊诧”中看出,这个社会给予年轻人的评判是有问题的。

假如,一个年轻人,他哲学系毕业后去刷盘子,就是人生之耻。但如果他就此赚了大钱,则又被认为是另辟蹊径。那么,悠悠众口,又呈现另外的面貌。

可见,无论是我们的教育还是对个体的评价,它关注的不是一个人的完善,而仅仅是用单一、数字化的标准去衡量。这个标准,就是钱。

在不久前,一位叫郑钢的青年据说刷新了屌丝逆袭的范本。曾经上过“非诚勿扰”被24位女嘉宾集体灭灯的他,此时已经身价过亿,上个月,他给母校南大捐款1000万。看,依然如此。因为当年的一无所有,这位青年被24位女嘉宾“灭掉”,同时也被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灭掉”。如今,他重新被作为逆袭的榜样,可以说,人们看到的是他上亿的身价,以及能够捐得起一幢楼的钱。按说,这么有潜力的小伙子,当年难道就没有一点值得看上的亮点?肯定不是这样,只是他的亮点让女嘉宾、台下观众以及所有电视机前另有期待的目光给遮蔽了而已。

劳动本身没有高下,但有繁简之分。人性使然,当然愿意以更简单的劳作去获取更多收益。这也无可指责,只是,当一个社会去高调宣扬并鼓励年轻一代趋向这种省力之时,必然对社会发展的后劲有所阻滞。诚然,成千上万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本来,他们学经济、外语、社会学、艺术,等等。你说开肉铺赚钱,一群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卖肉了;你说开网店卖小玩意儿赚钱,又是一拥而上。最终,年轻人的创造力会在何处发挥?根本无从提起。

试想,哪有一个时代会鼓励不劳而获?然而,总有一些场景会让人恍惚以为如此。当每个人都投身其中,谁来学习,谁来思考,谁来创造?实在想不出。

可是,年轻人的方向,就是这个国家的方向。如果广大年轻人以浮躁的方式去践行人生之路时,这个时代的未来,就会打上问号。

(编辑:李跃)

编辑提点:王冠婷

处于转型期的当今社会中,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富、意识形态的日渐多样,给当代青年提供了更多的成长与发展的机会。但同时,过于强调经济的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副作用也逐渐显现——物欲过剩,而文化却日益贫瘠,随着价值迷失和伦理观念混乱,年轻人开始迷失了。浮躁的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错位的价值观,尤其在青年人身上放大了效应:他们期望以更省力的劳动去获取更多功利,逐渐成为了金钱和权力关系的奴隶。作为建设国家的有生力量,年轻人追求财富、创造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但金钱不应是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社会地位也不是价值的唯一衡量尺度。精神世界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物欲过剩与价值错位,是经济速增与文化贫瘠难以避免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