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五藏之系统论研究

2015-04-12张奕奕薛一涛

江苏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藏象系统论五脏

张奕奕 薛一涛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4)

“藏象”二字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张景岳对藏象的解释是“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现代的解释是:藏(音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实质是中医对人体内脏解剖、生理和病理的认识。《中医基础理论》[1]认为中医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

中医系统论是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系统规律的学说。它以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科学进行发掘和发展,形成作为中医学与系统科学交叉的专门理论,为发展医学系统论奠定基础。经典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至少有以下重要内容[2]:第一,整体观和整体观指导下的全人调节;第二,联系观和联系观指导下的矛盾调节;第三,稳态观和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第四,动态观和动态观指导下的自主调节。系统论思想是中医学术的思想精髓,是中医特色的实质和核心,研究和发展中医系统论,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也是系统科学在人体领域应用研究的需要。

1 “五藏”属于系统论的系统

系统论的系统概念是一个一般科学概念。系统论所讲的系统,是指包含着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并有确定性能的整体。藏象学说以五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通过经络与六腑相表里,开窍于五官,其华在体,主精神、情志、体液,通过阴阳五行在生理上相互促进或功能上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

2 “五藏”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指出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原则上区别于系统各要素的属性、功能、行为或其相加和,呈现了各要素所没有的新特性,这种新特性不可还原为各要素的特性来说明,其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只有在整体上才能显示出来[3]。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五脏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中。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

3 “五藏”系统的功能性

《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五脏的共同生理特性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系统的功能见表1。

4 “五藏”系统的层次性

人体所划分的五个系统之间有生克关系。形成既分工又合作,并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整体状态。中医的“五藏”系统也存在着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在疾病状态下,五藏系统功能失调,产生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即是五脏系统病位[4]。五脏的病变过程,存在层次的差异[5]。《内经》的五脏病传变规律,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五脏层次关系[6]。《素问·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五藏层次理论在临床中经常被应用,五藏之间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而又协调平衡,因而,某一脏腑的病变,常常影响到他脏而发生传变。例如心气血功能失常,可以导致肺气郁滞,宣降失司,而见咳喘不得平卧。

5 “五藏”系统的联系性

五藏有各自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五藏之间的关系更应注重五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机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滋生、相互协调。五藏之间的关系见表2。

恽铁樵在他的 《群经见智录》中说,中医的五脏是“四时之五脏,而非血肉之五脏。”联系到系统理论,更准确地讲,以五藏为中心的各子系统,是天、地、人相统一的五藏。五藏符合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具有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功能性、层次性、联系性。因此,运用系统论的性质和原理对中医“五藏”的概念和本质进行更准确、更透彻地剖析,对中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1 五脏的功能

表2 五脏之间的关系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2] 祝世讷.论中医系统论.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0,14(6):367

[3] 李晓亮,樊凯芳.从系统论观点认识中医的“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50

[4] 吴承玉,徐征,骆文斌,等.五脏系统病位特征与基础证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01

[5] 杨梅,鲁法庭,严石林,等.从脏腑层次证候多重性及辨证层次性看脏腑辨证细化分型.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9):5

[6] 李洪健.五脏层次论.山西中医,2000,16(6):60

猜你喜欢

藏象系统论五脏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