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形式随访方法应用于重性精神病临床管理的效果研究

2015-04-12莫兰榕钱丽霞黄英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6期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形式

莫兰榕 钱丽霞 黄英

(1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2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3 新疆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63)

重性精神病患者多存在劳动能力、认知能力与行为控制能力障碍,在治疗后病情虽可暂时性控制,但并未完全缓解,如未接受系统的后期随访管理,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肇事肇祸风险较大[1]。传统精神病随访管理形式单一,难达到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全方面的康复。我院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多形式随访管理,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84例,出院时病情相对稳定,排除合并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有药物或酒精依赖者。男177例,女107例,年龄20~66(30.81 ±4.02) 岁;病程1~6年(3.63 ±0.84)年;132例精神分裂症,66例分裂性感型障碍,51例偏执型精神病,37例双相障碍。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42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一电话或邮件随访方式,观察组采用邮件、电话随访、家庭到访、社区随访多形式随访管理。(1)组建随访管理小组:由精神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组成,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随访管理措施,并建立电子随访登记表。(2) 电话随访:每3d 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与护理需求,耐心解答其疑问。(3) 邮件随访: 评估医疗计划执行情况以及生活职能康复情况,与患者家属讨论以后,以邮件的形式向其提供近远期干预目标及评价标准,每周评估康复效果。(4) 家庭到访:每周2 次家庭到访,发放药物并讲解用药时间、剂量与注意事项; 检查患者的精神及躯体状况,酌情治疗及管理方案。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及劳动,以提高其社会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5) 社区随访:每周1 次走访社区,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及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并采集随访管理工作意见以及建议。

1.3 观察指标 随访管理1年后进行评价:(1) 暴力危险度: 采用重性精神病安全风险量表(CSPPRAS) 评估,得分越高暴力危险程度越高。(2) 精神疾病症状: 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RPS) 评价,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3) 临床疗效:采用临床疗效总量表(CGI-SI) 评价,分值越高疗效越差。(4) 不良事件:统计随访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运用SPSS18.0 版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 描述,经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描述,经卡方(X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管理1年后,两组CSPPRAS、BPRS、CGI-IS 评分获得显著性降低(P <0.05)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CSPPRAS、BPRS、CGI-I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CSPPRAS、BPRS、CGI-I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管理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

3.讨论

随访管理的主要优势在于实用性与灵活性,能够充分调动患者、家属的治疗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还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康复训练指导[2]。传统随访方法主要是通过电话或走访等单一随访方式,随访效果不佳,常存在随访失败现象。

多形式随访管理能够从多途径了解患者的疾病症状、社会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等的康复情况,从而连续改进随访管理方案,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并可有效解除其"讳疾忌医"的思想负担,提高随访效果[3]。观察组在经多形式随访管理1年后,BPRS、CGI-I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与庞永慧等[4]报道接近,证实多形式随访干预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多形式随访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可增强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及时了解患者的早期复发症状或者暴力危险行为并采取应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促进疗效以及社会适应功能的提高。观察组患者的CSPPRAS 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7.8%,相比于对照组的29.6%显著降低,提示多形式随访管理能够降低患者的暴力行为风险。

综上所述,在重性精神病的临床管理中介入多形式随访管理,有利于促进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康复,降低暴力行为危险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1] 林振东,胡季明,任春生,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 :2112-2114,2119.

[2] 黄文飞,胡兴涛.重性精神病的管理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 :94-96.

[3] 徐云芳,刘卫华.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庭随访干预失败原因分析及建议[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11) :6330.

[4] 庞永慧.个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作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5,21(4) :9-10.

猜你喜欢

重性精神病形式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都有精神病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长沙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